最低工资制度甫诞生,经济学家便就其对经济的影响展开了深入的理论探讨,赞成者认为,最低工资制度可以保证工人购买基本生活必需品的收入,可以防止雇主剥削工人,维护社会公平;最低工资会使雇主更注意技术效率,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传统经济理论所预期的失业后果。但是,反对者认为它增加了低技术工人的失业并带来了社会资源配置效率的损失。
国外最低工资经济效应模型的理论研究
斯蒂格勒1946年发表的《最低工资立法经济学》是传统最低工资经济理论的代表,他指出为减轻贫困制定的这种政策不仅未能对减轻贫困起到作用反而扭曲了资源配置。其后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相信,最低工资法是政府对劳动力市场的一种干扰。
斯蒂格勒认为在完全竞争性的劳动要素市场,如果最低工资高于均衡工资,劳动力的供给会大于劳动力需求,企业愿意招用的劳动者人数少于愿意就业的劳动者数量,社会将会出现失业。如果政府采取扩展性的政策来刺激经济增长,并以此减轻失业的压力,这些措施会导致价格水平提高使实际最低工资下降,就业暂时增加;当物价上升,实际最低工资下降到一定程度时,政府不得不提高最低工资,结果形成恶性循环,这一循环的代价,是经济和就业的波动,工人遭受失业之痛苦,价格水平螺旋上升。而如果最低工资低于均衡工资,虽然对就业不会产生影响,却会严重损害劳动者的利益。
在斯蒂格勒后,许多学者不断深化最低工资的经济效应模型,人们逐渐认识到,最低工资对就业和收入的影响并不完全如斯蒂格勒所言,而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随后提出的一些理论包括:
竞争性的劳动力市场中两部门问题。在两部门的劳动力市场中(即一部门企业适用最低工资规定,另一部分企业不适用最低工资规定),如果最低工资标准高于不适用最低工资制度企业的工资水平,并促使适用最低工资制度的企业提高工资,这会导致该种企业,劳动力供给增加,需求减少,从而增加这一部门就业竞争的强度。
竞争性市场中的冲击效应。理论界还认为竞争模型中有一定的冲击效应,即指在某些情况下,工资率的提高将增加劳动的边际产品,因而增加了劳动需求。这种可能性适用于强制实行法定最低工资的情况,其原因是:工资率的提高将冲击厂商,使其从雇用低工资的劳动力转到提高管理水平,使用更先进的技术,或者更有效地利用现有资本。从理论上来讲,最低工资引起的冲击效应能够完全抵消任何对失业和资源分配的负面影响,但这种可能性很小。
劳动力市场中的垄断模型。在雇主垄断的情况下,即在买方决定的市场,如果是非歧视性的雇主垄断,理论界认为在这种市场中当最低工资过低时,它对就业没有影响,恰当的最低工资会增加就业,但是过高的最低工资反而增加失业。总之,在良好竞争的劳动力市场模式中,最低工资的作用一般是减少就业,而在买方市场模式中,则要根据最低工资确立的水平来预言其对就业的影响。在存在歧视性垄断雇主时,最低工资要么无效,要么减少就业,而不可能增加就业。
效率工资。在最低工资经济效应的理论研究中,很多学者也应用了效率工资的理论。效率工资理论认为由最低工资造成的失业对于抑制整个经济中低工资工人的怠工将产生有效影响。由于最低工资造成了大量失业,怠工将减少,意味着厂商能够减少效率工资的支付,但仍然能够促使其雇员付出最佳的工作努力,而较低的效率工资反过来减少了与较高的效率工资相关的均衡失业水平。减少的失业数量将超过因最低工资而引起的增加的失业数量,因此,最低工资能够减少总失业水平。
企业反应模型。最近理论界也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比如企业对最低工资的反应模型。1999年,fraja 认为最低工资的提高将会促使企业主给工人提供更加差的工作条件,更繁重的工作任务,由此转移企业主的“损失”。在设有最低工资法后,企业会要求工人提供更多的劳动,而不一定解雇工人,这也能部分地说明为什么最低工资的适度增加并不一定出现明显的失业效应。
家庭供给反应。理论界还认为家庭供给也会某种程度上抵消最低工资的失业效应,随着最低工资的提高,由于收入的适度增加,有些家庭可能会减少劳动力的供给,从而也能部分抵消失业的表现。
总之,在最低工资的研究中提出的垄断模型、冲击效应、效率工资、家庭供给和企业反应模型合理地解释了为什么很多的实证分析无法得到最低工资增加失业率的明显证据。
最低工资除了对失业产生影响外,也对贫困产生影响,其对贫困的效应来自三个方面:一些工人将会失去工作,得不到收入;存在未被覆盖的部门,一些工人在已覆盖部门失去工作,在未覆盖部门找到工作。取决于两部门的工资差别;一些工人仍然获得工作,由于最低工资的提高,从而收入增加。
过去的研究表明最低工资没有改变总体的家庭收入分配或减少贫困。主要原因是得到最低工资的很少是真正来自于低收入家庭,认为最低工资制度是一个“准星”很差的反贫困武器。现在理论界则普遍认为如果最低工资的失业效应较小,则最低工资的增加就会减少贫穷。
国外对最低工资经济效应的实证研究
理论上的难以判断,也激发了许多学者进行实证研究。实证研究在国外一般以制造业为研究对象,因为制造业工资刚性较强,与经济景气密切相关,研究主要通过三种方法来估计最低工资对失业的影响。
第一种也就是最简单的一种方法。通过控制其他影响因素不变,对失业率与最低工资标准进行回归分析。
第二种是所谓的自然实验法。由 card 和 krugger 于1995年提出,他们运用这种方法分析了在宾夕法尼亚州的最低工资,结果没有发现任何最低工资提高增加失业的证据。
第三种是概率估计法。它集中在估计最低工资增加的获得上,包括四种类型的方程。 1999年,abowd 使用法国和美国的数据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最低工资1%的增加会使就业机会损失1.3%。
过去实证研究表明最低工资最多对成年人的就业产生一个轻微的负效应,法定最低工资并不会引起就业大规模降低的水平。90年代以后,新的研究表明最低工资对就业没有明显的负效应,有些试验的结论甚至是正效应,比如card和krugger对新泽西州的最低工资与失业的研究,在另外一些实证分析中,研究者得出的大部分结论均是最低工资制度的实行对就业未发现明显的影响,但是对低收入者的收入改善起到一定的作用。
最低工资制度研究结论及启示
从最低工资的理论模型和实证研究的过程中,可以发现国外对最低工资制度认识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关于最低工资的理论研究及最低工资的经济效应,目前比较容易为多数人认可的结论是:
最低工资的作用不仅被其批评者而且也被其支持者高估了。实行最低工资制度对社会经济运行究竟会产生何种影响,主要取决于规定的最低工资标准是否合理,合理的最低工资标准就能使得最低工资制度发挥其有效的经济和社会功能。
恰当的最低工资标准并不会降低就业甚至能促进企业提高管理和技术水平,并确实能改善收入的不平等状况。目前经济学家普遍认为现行的最低工资水平尚未达到影响就业的水平,无须过度忧虑最低工资标准的适度增加。
国外最低工资的理论集中在最低工资的经济效应研究,最低工资标准的测算方法则涉及不多。最低工资制度的关键是合理最低工资标准的制定。对最低工资标准测算方法的研究具有较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由于我国最低工资标准一直偏低,适当的提高而无需过分担忧对经济的负效应,这对我国各地区劳动部门制定最低工资标准能提供正确的指导思想。显然,最低工资制度的经济和社会效应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如何在实践中更好地实行仍有待我国理论界对其开展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