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国的产业集群以其低成本、高效率的优势越来越多地承接着国外大型零售商和采购商的订单。但是,国内集群大多数仍处于价值链的低端,附加值较低,缺乏自主品牌和创新能力,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产业集群正面临升级压力。在构建产业集群竞争力模型的基础上,分析我国产业集群竞争力构建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产业集群竞争力提升的有效途径和对策。
关键词:价值链;产业集群;国际竞争力
1 产业集群与竞争力理论
1.1 产业集群的概念
产业集群是企业组织在空间上有序群居或集中的高级形态。它总是以某一产业为核心,并包含所有紧密连接的厂商、机构和产业,不论它们是水平还是垂直的关系,因此,产业集群本身具有企业网络的基本结构和特点。作为产业价值链细分的单元,集群内的中小企业通过纵向和横向的竞争与合作,形成了一个关联性的网状结构,它能够更有效地降低企业的生产和交易成本,既获得专业化分工的好处,又不失协作效率,这是产业集群具有独特竞争优势的根本所在。
1.2 产业集群竞争力涵义
目前,国内尚未对产业集群竞争力给出一个明确的定义,笔者根据相关资料尝试性地对产业集群竞争力作出界定:产业集群竞争力是在一定区域内,以产业集群的各种资产要素(包括企业、资源、基础设施和技术条件等)为基础,通过集群内企业间的竞争合作以及集群各行为主体(企业、中介组织、金融机构、科研机构、政府)在产业价值链上形成的特定的网络结构关系,满足市场需求的一种具有组织特性与时空特性的可持续竞争能力。
2 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与构建
产业集群竞争力不是这些单个集群行为主体竞争力的加总,它的形成不仅与集群内部的竞争个体有关,更取决于集群内部资源配置与合理化程度。集群内部形成的网络状组织结构是其竞争力形成中的关键环节。产业集群竞争力是在一定区域支撑产业持久生存和发展,提供相关产业长期依赖并开发的核心技能的集合,是保持产业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动力和源泉,体现产业集群外在的竞争业绩和集群内在的潜力和持续竞争能力。
2.1 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集群竞争力的决定因素主要有集群企业、集群辅助机构、市场资源、基础设施和政府。集群企业是集群竞争力的核心要素,是集群竞争优势体现,是集群竞争力的本质来源。政府、辅助机构、基础设施、资源是集群竞争力的辅助要素,是集群竞争力的重要来源。基础设施与资源有利于形成集群所在区域的差异性,增强集群的竞争优势;政府与辅助机构有利于集群企业的完善,进而增强集群竞争优势。市场是集群竞争力的最终体现,集群竞争优势通过市场表现为集群的竞争力。通过上述表述,我们构建五个衡量指标体系来衡量集群竞争力,分别为,规模竞争力、管理竞争力、政策与环境竞争力、学习与创新竞争力和市场开拓竞争力,他们与要素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2.2 我国产业集群竞争力构建中存在的问题
2.2.1 规模竞争力
我国绝大多数产业集群的发展主要依赖于低成本优势,企业规模偏小,由于以劳动密集型加工为核心的企业的附加值很低,知识与技术的扩散非常有限,由此形成的产业集群必然大而不强,竞争力严重不足。由于产业链不健全,支持性产业链如新产品研发、人员培训、管理咨询、中介机构等普遍存在缺位现象,这些都制约了集群的形成与发展。大多数还处于同类企业“扎堆”阶段,缺乏关联、配套与协同效应,集群效应较弱。因此,在经济全球化的冲击下,我国不少以劳动力低廉、生产成本低、出口价格优势明显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均面临着国际市场上巨大的竞争压力。
2.2.2 管理竞争力
由于集群内大量企业具有相同的文化背景,处于集群产业价值链的同一环节层次,具有相似的生产技能,生产相同或相近的产品,企业间的竞争是相当激烈的。在企业人员素质不高、不知道也不愿意用符合市场规则的正当手段进行竞争且又没有严格的法律法规来进行约束的情况下,一些企业为了争市场、争客户、争货源,往往用低价招揽、商业贿赂、甚至诋毁的方式进行不正当竞争,使集群失去了协同共存、合作共进的基础,而不正当竞争所导致的两败俱伤和由此带来的相关费用的上升,又使企业负担沉重,最终会影响整个集群的良性发展。
2.2.3 政策与环境竞争力
我国产业集群往往是自发形成的,对于产业集群作为一种集约型发展道路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决定作用尚未形成共识。政府虽然已经颁布或正式起草若干推动科技创新能力提高的政策法规,但针对区域创新产业集群的政策寥寥无几。此外,政府及相关团体对集群的认识不足,从政策层面常出现概念混乱,由于因为目标和认识的错位而造成资源的浪费。与集群发展相配套的产学研体系、标准体系、社会服务体系、会议制度、人才引进培养制度、税收制度、公共信息平台等各软硬环境的欠佳导致了产业集群的发展还很不充分,竞争能力不足。
2.2.4 学习与创新竞争力
由于我国现阶段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非常有限,大多以适用、简单的技术应用为主,且模仿多于创新,低水平重复现象十分严重,这种机制使产业集群内几乎没有用来支持技术升级的连续性知识,严重影响了集群的技术创新能力,造成了传统产业集群长期在低技术水平上徘徊的局面;又由于产业集群内企业和大学、研究机构的互动机制不健全,缺乏高素质人才,使得集群区内企业的研发能力较弱,难以形成有效的产业配套,以致许多传统产业集群缺乏持续发展的后劲。产业集群区内企业自主技术创新能力的薄弱,不仅影响跨国公司直接投资的技术外溢效应,而且导致集群企业技术结构的升级难以实现,无法在价值链的核心环节上捕捉价值。
2.2.5 市场开拓竞争力
我国产业集群目前主要是依靠降低成本而生存,集群中很多企业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没有形成合理有效的管理机制,企业活动没有明确的计划,也没有长远的发展目标,企业的经营活动缺乏方向感;设计创新能力弱、企业品牌运作能力差;营销策略原始简单,国际市场营销观念淡薄,还没有形成面向国际的现代化营销网络。这样低成本优势虽然在跨国公司的全球采购中占有有利地位,但是对集群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是不利的。我国产业集群区内的许多企业因陷入“比较优势陷阱”而无力自拔,难以在跨国公司新的相关产业价值链上去创造价值。
3 我国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提升路径
3.1 建立健全经济技术合作机制,拓展产业集群发展的幅度
产业集群要想做大做强,首先分析产业和产业价值链,找到占据产业价值链和产业链的高附加值和关键的环节,也就是创造价值的环节,然后结合自身的资源特点,获得培育核心竞争力资源。根据企业战略和价值链的特点,进行战略定位。在培育竞争力时,需要必要的制度保障,如充分利用产学研体系的来培育生产、创新机制,加强企业与企业、产业与产业、产业与政府之间的合作,通过交流、学习的机会,提升产业的规模竞争力。
3.2 规范产业内企业竞争行为,营造良好的竞争环境
价值链不是孤立存在的,正是因为各个环节的活动不同于竞争力对手,才是企业有竞争优势存在,所以对价值链和供应链的管理是培育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集群内企业要充分管理好自己的供应链和价值链,实现供应链价值最大化,变企业和企业之间的竞争为产业链和供应链之间的竞争。有效的利用价值链管理和供应链一体化管理。
3.3 突出政府及辅助机构在集群创导中的作用,为核心竞争力营造软环境
世界各国的发展经验表明,产业集群的发展离不开政府支持。因此,中国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培育和发展同样也离不开各国政府的支持,这就需要各国政府在战略合作的基础上,进行制度创新,完善相关的政策框架、良好的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促进产学研合作,加大对企业技术改造的支持力度,提供必要的技术质量检测和产品质量检测,引导和推动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的建立健全,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沟通政府与企业关系、协调行业纠纷、保证行业公正等方面独有的作用。
3.4 实行创新战略,强化创新理念,构建基于产业集群发展的区域技术创新网络
目前中国产业集群区的许多企业在跨国公司的全球价值链中仍处于较低或“外围”分工的地位。要改变这种现状,集群企业必须积极进行技术创新与技术积累,逐步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体系,构建基于产业集群发展的区域技术创新网络。通过该网络,区域内这些组织之间建立起在长期合作基础上的稳定关系。美国的硅谷、中国台湾的新竹、意大利的萨思索罗陶瓷县等都是这方面成功的案例。
3.5 培育市场经济体制,加强战略目标确立
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应根据自己的竞争能力,细致划分在相关产业价值链中的各个环节及价值来源、构成与分布,从而确定清晰的市场角色与目标定位。我国产业集群区内企业只有作为跨国公司价值链上的节点在价值链体系中运行,并充分利用价值链中的资金、技术与管理等资源,才能提高其自身的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化经营水平,才能立足于国际市场,最终达到推动产业集群发展和实现产业集群升级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波特著,陈小悦译.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
[2]刘恒江,陈继详.产业集群竞争力研究述评[j].外国经济与竹理,2004,(10):29.
[3]陈晓声.产业竞争力的测度与评估[j].上海统计,2002,(9):13-15.
[4]王忠明,白津夫.大企业定位国际竞争力[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