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作者:刘铭、朱捷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我国出口导向型企业普遍遭受了严重冲击,市场萎缩是外部主因,但内部经营管理尤其是应对内外部“信用”问题不力,进而导致陷入“信用困境”,则是企业自身主要问题所在。本文尝试对出口导向型企业面临的“信用困境”作出全面剖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信用保险消解“信用困境”的相关机制,希望能够为提升企业利用信用保险做好经营管理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一、广义的信用范畴及出口导向型企业信用困境
“信用”作为内涵极为丰富的专有名词之一,其范畴涵盖了伦理学、法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多个领域。从经济学角度而言,信用指“把对某物(如一笔钱)的财产权给以让渡,以交换在将来的某一时刻对另外的物品(如另一部分钱)的所有权”,因而任何存在“时滞”的财产权(或所有权)交换,包括企业经营中产生的贸易信用、银行借贷、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等都应视为信用范畴。从伦理学角度而言,信用实际上指“信守诺言”的一种道德品质,代表了参与社会和经济活动的当事人之间所建立起来的、以诚实守信为道德基础的“践约”行为,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的委托代理关系、授权机制以及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现代公司治理行为,无不以信用作为基础。
从上述角度出发,出口导向型企业经营管理中的绝大部分内容都与信用息息相关,而与内销型企业不同的是,其在一定程度上面临的信用种类更繁杂(如出口目的国的政府信用等),加之企业自身经营管理水平不足,使得其极易陷入“信用困境”,具体可分为内部“信用困境”和外部“信用困境”两个部分:
(一)外部信用困境
1.贸易信用难以建立。出口导向型企业的销售行为存在着明显的“路径依赖”现象,在同等贸易条件下,其对大客户、老客户的贸易授信倾向往往更强(见图1)。但近年来,金融危机的冲击使得世界上不再存在绝对安全的客户,无数市场巨无霸和行业龙头企业纷纷经营困难,出现拖欠或拒收等违约现象,而市场萎缩使得海外客户对于支付方式的要求不断提高,拓展新市场的难度和风险程度不断上升,出口企业的传统贸易信用思路已经难以为继,亟待转变市场拓展和贸易信用建构模式。
2.银行间接融资信用难以获得。随着经济形势持续低位运行,国内银行银根不断紧缩,在信息不对称背景下,因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等原因导致的信用紧缩问题有所突出,出口导向型企业尤其是资本投入大、技术水平高的高新技术出口企业,无法及时得到资金投入生产运营,进而导致生产萎缩、经营能力下降,国际竞争水平受到严重影响。
3. 资本市场直接融资信用萎缩明显。除间接融资渠道外,本应作为企业重要资金来源的资本市场近年来持续低迷,加之出口导向型企业自身实力有限、经营状况不佳、信息不透明、应收账款周转不力等原因,企业通过发行股票或债券进行直接融资的通道往往被堵死,融资渠道被迫进一步收窄。
4. 主权风险不断带来巨大危机。近年来,世界政治局势动荡不安,中东北非、海湾地区、南美国家等多个地区都出现不同程度的政治变动,给出口导向型企业的海外市场拓展带来了更大的系统性风险。仅以利比亚为例,其内战及由此引发的政权更迭对中国企业造成了重大损失,仅直接经济损失就达200亿美元。
(二)内部信用困境
1.内部控制体系混乱,风险控制与业务发展无法平衡。企业内部信用因管理者的信用价值理念不同,呈现出更复杂的问题。“风控”与“发展”是每一家企业都需要走好的内部平衡木,对于二者的把握体现着企业的内部控制水平,直接决定着企业经营的稳定性和发展空间。在信用信息缺失和缺乏有效风险控制手段的情况下,企业内部风控部门与销售部门从各自利益角度出发往往出现不同意见,在个别形势下甚至出现激烈的内部斗争现象,进而导致企业内耗严重,内部控制体系混乱。
2. 委托代理关系不明,现代公司管理制度无法有效建立。毋庸讳言的是,目前我国出口导向型企业中,非国有企业的现代公司管理制度建立情况不容乐观,其主要原因除了职业经理人制度不健全、企业经营理念陈旧外,企业主对于经理层的不信任、不授权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企业主往往越俎代庖干涉企业的直接管理,给企业内部管理流程造成混乱。
3.发展思路不够清晰,重大战略决策不确定性过强。在管理体系不健全、决策机制不完善的背景下,出口导向型企业面对波诡云谲的国际市场,往往难以确立清晰的发展思路和方向,在大订单签订、对外投资决策、主要目标市场确定等重大战略决策中,往往由企业负责人“拍脑袋”决定,项目尽职调查等必备程序缺失或流于形式,从而使得企业未来发展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容易给企业带来重大经济损失。
二、出口导向型企业“信用困境”的成因及特点
信用困境的产生有着复杂的内外部背景,但总体而言可以从三个方面加以概括:
一是信息不对称。从出口导向型企业外部来看,企业自身、海外买方、融资银行、资本市场投资者和政府等其他相关方面之间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信息不对称现象,使得在贸易市场和融资市场上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现象均有明显发生,从而导致企业在对外(贸易)授信和获得外部(融资)授信两方面均面临较大困难;从企业内部来看,企业主、职业经理人及下属风控、销售部门因信息不对称,导致委托代理关系下的企业管理机制难以建立,授权机制推进受阻,内耗严重。
二是企业管理机制建设不到位。从现有出口导向型企业尤其是非国有企业的管理实际来看,其企业管理机制往往未能有效建立,给企业长远发展带来隐患,具体表现包括:约束机制宽严不均,“一放就乱、一抓就死”现象频发;激励机制尺度不一,不能有效激发内部积极性;授权机制设置混乱,职能部门掣肘过多;分工机制不够健全,职责分工不明晰;效率与公平机制失衡,前后台矛盾突出,等等。
三是外部经济体系尤其是信用中介机构支持缺失。作为缓解外部信息不对称的重要经济部门,信用评级、信用担保等信用中介机构对于解决贸易和融资中的授信问题起到独特重要的作用,但在当前经济环境下,信用中介市场仍较为混乱,机构公信力有限,市场覆盖面较小,不足以充分弥补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信用问题。[论文网]
在上述背景下,出口导向型企业陷入信用困境也就不足为奇,而信用困境本身也在企业实际运行中表现出全面性、复杂性、持续性、联系性和恶劣性的特点,往往是内外部同时全面爆发,而其中每一方面或环节都可能对于其他方面或环节施加消极影响,进而使得信用困境问题更为恶劣,使得企业在各种因素综合影响下不断深陷于经营困难、管理失衡的境地。
三、信用保险消解信用困境机制初探
信用保险作为财产保险的特殊分支,其不仅具有一般财产保险的“标的物可货币化”和“损失补偿”性质,同时有着政策性、专业性的特点,对企业完善内部管理流程,提升业务发展质量,增
强风险管控能力能够起到较大的促进作用。根据承保标的不同,信用保险可分为出口信用保险、国内贸易信用保险、中长期信用保险(买贷、卖贷保险)、海外投资保险等,目前在国内市场上,除国内贸易信用保险外,其他信用保险业务均由我国唯一政策性信用保险公司——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独家承办,而该公司同时还开展资信服务、担保等附加增值业务。本文仅以出口信用保险及其相关服务为例,针对出口导向型企业“信用困境”的消解机制展开探讨。
(一)信用保险对外部信用困境的直接消解机制
1. 对贸易信用予以直接信用风险全覆盖。针对出口导向型企业面对客户要求时“要不要放账、放多大规模”的两难选择题,企业可利用信用保险及相关服务直接予以解决,并实现全流程的风险管控:贸易前,利用信用保险机构进行买方资信调查了解其资信状况,并根据信用保险承担额度责任确定贸易信用方式及规模;贸易中,利用信用保险机构进行应收账款管理和买方实时风险监控,及时调整贸易策略;贸易风险发生后,向信用保险机构进行索赔,获取经济损失补偿。从而,企业可以实现对于贸易信用风险管控的无缝对接。
2. 对于银行间接融资信用予以信用便利。通过信用保险机构与贸易融资银行之间合作,实现信用保险承保前提下的银行贸易融资,具体可分为两种方式:一种是通过签订赔款转让协议,将信用保险承保的贸易项下相关应收账款向银行融资或作买断;二是银行向信用保险机构直接投保银行保单,使受让的应收账款权益获得风险保障,从而降低风险资本比重,提升对出口导向型企业的贸易融资能力。
3. 对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信用予以信用增级。一方面,根据部分国家证券监管和财务管理法律法规,对于已投保信用保险的应收账款,可做收入认可处理,不需计提或可少计提损失准备金,从而起到优化财务报表效果;另一方面,在损失发生后,信用保险机构提供的赔款可及时弥补大部分损失,弱化业务风险对企业经营和财务状况的冲击,提升经营安全性,从而更有利于获取投资者信任。
4. 对于主权信用予以政策性信用保障。作为带有政策性特征的保险产品,出口信用保险对于出口目的国的政治风险予以承保,因此对于已投保的出口而言,贸易目的国的主权风险已经得到了全额覆盖。对于海外工程承包、大型成套设备出口、船舶等货值大、资金回收期长的服务或贸易出口业务,信用保险还可以综合利用买方违约、特定合同、买方/卖方信贷等多种模式联合相关银行提供风险融资的一揽子解决方案,同样解决在较长时间范围内的主权风险问题。
(二)信用保险对内部信用困境的间接消解机制
与外部不同,出口导向型企业的内部信用困境往往需要通过内部经营管理体系的重构和优化来加以解决,其目标应当是“分级授权、责任明晰、运行高效、风险可控”,核心是把握好业务发展与风险管控之间的平衡。信用保险作为一种有效的信用工具,可以被嵌入到企业整体内部管控流程中发挥作用,从而间接消解信用困境难题。
1.建立以信用保险为核心环节的风险控制体系,寻求企业稳健发展之路。在企业现有erp系统中充实风险管控流程内容,借用信用保险作为市场业务拓展、贸易流程管控、信控政策制定、业务风险评估的全流程风险管控工具,帮助企业寻找业务潜力点和风险点,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有效应对,保障自身稳健快速发展。
2.信用保险工具同绩效考评机制相结合,提升企业授权管理水平。出口导向型企业的发展围绕业务增长展开,企业可基于信用保险制定内部业务授权流程,对于信用保险保障范围内和超出信用保险覆盖范围的业务开展,制定“公司最高风险委员会——分管副总裁——信控部——销售部——业务经办部门”的多级授权管理机制,加之相关绩效考评机制跟进完善,从而成功实现决策高效、效益突出的管理目标。
3. 全方位应用信用保险工具,实现重大战略决策科学化。出口导向型企业在作出决定新业务增长点和“走出去”拓展新兴市场的决策中,可将信用保险、银行融资等金融机构产品进行打包作为重要参考依据,一方面利用信用保险机构丰富的海外市场信用风险经验有效评估市场风险、明确发展方向,另一方面可综合利用短期出口信用保险、买方违约保险、特定合同保险、中长期(买贷、卖贷)保险、海外投资保险等多种信用保险产品与银行融资有效对接,最终实现融资与风控的无缝对接,确保重大战略决策科学合理、企业发展稳健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