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作者:王强
中美建交至今经历了30多年的风风雨雨,中美经贸关系伴随着这些风雨跌宕起伏。现在美国和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和第二大经济体,中美已互为第二大贸易伙伴。2011年,中美双边贸易额达到4466.5亿美元,是两国刚建交时的180倍。然而,伴随着中美两国经贸规模的不断扩大,中美贸易摩擦也与日俱增,尤其是美国对于中国输美产品所采取的贸易保护措施最为突出。
一、中美贸易摩擦新动向
(一)中美贸易摩擦呈现由传统产业领域向高新技术产业领域蔓延升级的态势
多年来,中国对美出口主要是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产品,诸如服装、家具、玩具、机械制造产品等,而美国对华出口主要以技术密集型产品为主。近年来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发生了变化,产品的技术含量在不断提高,包括各种高技术产品的对美出口比重也在不断提升。
中美贸易摩擦,过去主要集中在纺织、服装、鞋帽等劳动密集型产业领域。奥巴马上台以后,为了拯救美国经济,出台了经济刺激计划,对制造业的扶持政策或倍增计划,对中国的输美产品构成了挑战。近年来,美国对华发展的贸易救济调查中针对钢铁、有色类产品和化工类产品的占案件总数的近60%,而且机械、交通运输设备及新能源和新材料等技术密集型产品已成为中美贸易摩擦的主要领域。
2012年11月7日美国裁定太阳能电池产品对美国内产业造成了实质损害。对我输美太阳能电池征收18.23-249.96%反倾销税率和14.78-15.97%反补贴税率。2012年12月18日,美商务部又做出终裁,认定中国输美应用级风塔产品存在倾销和补贴,倾销幅度为44.99-70.63%,补贴率为21.86-34.81%。该案是在2012年1月18日立案,是美继太阳能电池案之后,对我清洁能源产品发起的第二次贸易救济调查。这表明中美贸易摩擦正越来越向高附加值产业和新兴产业集中。
(二)中美贸易摩擦由低端向高端发展
中美贸易摩擦从美方的利益出发,美国不仅加大了“反倾销”、“反补贴”的低端层面的力度,而且更以知识产权、环境保护、技术性壁垒、绿色贸易壁垒的高端层面的摩擦发展。且绿色壁垒和技术壁垒措施,均具有很强的隐蔽性。目前,仅美国官方制定的各类技术标准多达5 万多个,名目繁多,对限制中国制造的产品提供了非常严格的标准,美国越来越多的运用技术壁垒措施来制造中美贸易新摩擦。
知识产权保护是美国贸易保护主义的一种重要手段。美国贸易法第337条规定了对侵犯美国知识产权的进口产品,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itc)可使用没收、罚款、禁止进口等措施。正是因为其合法性的这一特点导致了美国喜欢借口中国缺乏知识产权保护而引起中美贸易摩擦。现今美国在华利益涉及知识产权的份额日益加重,仅2012年美国企业对中国出口产品发起了多起337调查,涉及我便携式电子设备产品、碎纸机产品、手机触屏产品、便携式电子设备保护套产品等。很多中美贸易摩擦案件都是因为在知识产权保护上产生争议而引发的,这已成为当前中美贸易摩擦的一个重要特点。
(三)中美贸易摩擦向“常态化”发展
后危机时代,美国为了早日实现经济复苏,更加频繁的对华使用贸易保护手段,使得中美贸易摩擦进入到了一个高爆发期。中美贸易摩擦从2009 年开始急剧升温,一个标志性的事件就是2009 年9 月份的中国输美轮胎特保案,奥巴马成为第一个对中国进行特保调查的美国总统。
据中国商务部统计,2009 年美对华发起各类贸易救济调查29 起,涉及中国76 亿美元产品的出口,案件数量增长53%,金额环比增长了8 倍;2010年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共发起58起337调查,其中有19起调查被诉方涉及中国企业,占调查总数的1/3,其发起的337调查总数及涉华案件总数均达历史新高;2011年,我国出口产品共遭受69起贸易救济调查,涉案总金额约59亿美元,其中17起遭受美国337调查,涉案总金额约7亿美元。2012年前三季度,中国出口产品遭遇国外贸易救济调查涉案金额达243亿美元,增长7倍多。种种迹象表明,中美面临贸易摩擦的态势将呈现常态化发展。
(四)中美摩擦焦点正在由微观向宏观转化
近年来,美国对中国输美产品的指责,从上个世纪的某些产品转向我国的某些产业乃至制度。这种情况在近年来诉诸世贸组织的争端案件中得到明显印证,如中美知识产权案、出版物市场准入案、原材料出口限制案、新能源补贴案等,均无一例外沿着产品—产业—制度的路径逐渐升级,直接涉及与我进出口贸易和产业相关的各个层面的管理体制。
近两年,美国还频频针对我国自主创新政策、国有企业补贴、知识产权保护、人民币汇率等多个领域表达关注,利用各种场合施加压力,矛头直接指向我宏观政策。此外,我国金融、保险、建筑、批发、直销、保险等服务贸易领域也出现贸易摩擦现象,值得关注。[论文网]
(五)我国企业海外并购成为中美贸易摩擦的新焦点
继中海油在美国并购尤尼科公司失败之后,2012年我国华为、中兴和三一重工在美国的并购均以危胁美国国家安全为由受阻。2009年7月,中国企业西色国际与美国内华达州的一家金矿公司达成收购协议, 12月美国外资审查委员会以这些金矿靠近美国重要军事基地、威胁美国国家安全为由,对项目进行了否决。2010年中国鞍钢曾经在美国的一个钢铁投资项目推进过程中也受到过类似的阻挠和干扰。
美国“国家安全门”一次次阻碍了中国企业海外收购的步伐,国防安全只是一个借口,因为思科、摩托罗拉、霍尼韦尔、西屋、波音等公司的核心设备进入中国时,中国并没有提出安全审查的问题,这不符合市场对等原则。美国有关方面以包括保护国家安全在内的各种理由,对中国企业在美贸易投资活动进行阻挠和干预,是一种新贸易保护主义的表现。这表明中美贸易摩擦目前在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上已成为新的摩擦焦点。
二、中美贸易摩擦的原因分析
(一)中美两国贸易结构不合理
中美之间劳动力成本上的差异决定了中国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占有绝对优势。因此,在中国对美国的出口产品中,纺织品、玩具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占据了绝对的比重。由于美国劳动力成本较高,美国制造业在劳动密集型产品方面毫无比较优势可言,不及中国,甚至比不上越南、印尼、墨西哥等国家。
美国真正有优势的是在其研发和设计方面,在高科技产品和服务业出口方面由于美国对中国一贯采取歧视政策,这就极大地限制了美国产品对中国的出口,形成了不平衡的中美贸易。在这种不平衡贸易的背景下,中国对美国出口商品就必然会受到美国的打压或制裁。
(二)美国对中国的巨额贸易逆差
2011年,中美双边贸易额达到4466.5亿美元,其中,美国对中国出口1222亿美元,自中国进口3244
.5 亿美元。中国成为美国第二大贸易伙伴、第三大出口市场和最大的进口来源地。
由于中国出口的大多数属于劳动密集型的生活必需品,而美国出口中国的主要是一般的高技术产品或大豆等农产品。显然,不管人们的收入水平高低,生活必需品都是必须购买的,这就导致美国会大量进口中国产品,而中国由于居民的收入水平比较低,不可能像美国居民那样进行消费而购买美国产品。这种由于收入水平的差异而导致的两国对贸易产品需求的不对称,也是造成美国对华贸易逆差的长期因素。
(三)美国藉口“中国威胁论”遏制中国经济崛起
随着中国在国际政治经济地位的提高,美国作为世界经济强国担心中国经济的日益强大会导致美国世界霸主地位的动摇,必须遏制竞争对手的崛起。因而在美国反华势力的推动下,“中国威胁论”甚嚣尘上,各个政党都偏向对中国采取贸易保护政策,在对华贸易、对华技术出口等方面设置障碍。
特别是奥巴马上台以后,“购买美国货”法案的出台,要求美国政府投资主导的高速公路、桥梁、隧道、学校等基础设施建设,所用钢铁必须为“国产”;加上中国不是美国《政府采购协议》成员方,出口到美国的中国钢材限用于民用建筑,依据该法案“中国制造”的钢材在美国必然受到限制。这恰恰迎合了美国一些人对中美贸易现状的不满和“中国威胁论”者的胃口,必然会使中美贸易产生摩擦和纠纷。
(四)迎合美国大选及利益集团的需要
由于美国政治自身的特点,中美经贸关系始终难以摆脱“美国大选综合症”的影响。美国的大选年,为了迎合选民和利益集团的需要,总统候选人总用中美贸易问题大做文章;各种利益集团总是要借助各种机会,利用竞选活动来施加自己的影响,实现自身的利益诉求。
例如,美国制造业协会敦促国会将反补贴法适用范围扩展至非市场经济国家,要求贸易代表处对中国补贴政策进行全面分析;美国钢铁研究所、钢铁制造业协会、北美特种钢材行会和钢管进口委员会联合发布《中国综合症》报告,诬我国钢铁产业政策违反世贸补贴规则和入世承诺,破坏了全球环境,怂恿政府在wto机制下采取行动。而美国民主和共和两党为了拉拢选民,也常常满足这些利益集团的要求,以争取支持。这样的做法无不对中美贸易摩擦增加变数。
(五)中国企业和政府部门自身存在的问题
我国外贸企业出口过分依赖美国市场,出口企业之间低价自相竞争,加之我国政府部门长期对外贸企业进行出口补贴或出口退税,也导致不少外贸企业为完成出口指标对出口产品定价过低,其结果为美国指责中国破坏公平竞争和公平贸易的准则提供了口实。美国认为,由于中国政府对出口企业的补贴、出口退税、政府采购、低劳工标准、低环境标准等方面给予企业的好处,导致其厂商的生产成本具有极大的竞争优势,使其生产出口厂商在美国市场上可以低于世界市场的平均价格进行销售。而美国具有优势的服务业与知识密集型产品,在进入中国市场后遇到知识产权保护不力,使美国厂商的技术优势效应得不到发挥,这也成为中美贸易摩擦不断的重要因素。
三、减缓当前中美贸易摩擦的应对之策
(一)理性看待中美贸易摩擦
近年来,我国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自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后,各国为了拯救本国经济,必然要采取各种保护贸易措施,这使得经济摩擦成为我国与其他国家发展经贸关系中必然会碰到的问题。事实上,曾处于经济高速发展期的韩国和日本均先后成为遭受贸易限制的重点国家,并且至今依然是受到反倾销调查的“大户”。
我们必须理性对待中美贸易摩擦,既不要情绪化,也不必政治化,更不能过分担忧,否则会引起一系列负面反应。对待美国对我国产品实施的不合理制裁措施,我们的政府部门和企业要坚决抗争,积极应对,而不要一味地打贸易战,实施报复。事实证明,贸易摩擦并不可怕,成败输赢亦属正常。况且贸易摩擦还是对政府应对能力的考验,对企业应变能力的检验。关键在于我们能否科学和理性地看待和把握,并运用wto规则有理、有力、有节地加以应对,以争取在贸易争端中的主动。
(二) 正确看待美国对中国的贸易逆差
在美对华贸易逆差问题上,美国统计数据严重夸大了中美贸易不平衡程度。据美方统计2007年美对华贸易逆差达2,562.7亿美元,比上年度增长了10.2%,而中方公布的统计数据为1,633.2亿美元,双方公布的数据相差甚远与统计范围有关。
针对中美贸易逆差问题,我们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应对。我们要通过各种渠道加大沟通力度,说服美国相关部门放宽对华高科技产品限制,以缩小或消除中美贸易差额。据美国国务院资料显示,由于出口管制,近10年来美国对华高科技出口比例持续下降,2001年在中国进口的高新技术产品中,18.3%来自美国,到了2011年,这一比例迅速下滑至6.3%。对此,中国领导人曾多次明确表示,“中国不以获取对美贸易巨大顺差为目的”,“只要美方放宽对华高技术出口限制,两国贸易就可以趋向平衡”。
同时,我们要认真研究对策,消除美国将贸易差额与“中国威胁论”挂钩,美国反华势力将中国视为潜在敌人,认为中国的发展和强大必然会谋求地区和世界的霸权,总是试图寻找各种借口对中国的发展制造障碍。在这一方面中国应该多做一些说服工作,打消他们对中国崛起的恐惧感,让他们认为中国的发展不会对世界任何国家构成威胁。
(三)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加速产业升级,建立贸易摩擦预警机制
改革开放后,我国大力发展“两头在外”的出口加工贸易,实行贴牌生产,扩大了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而这类劳动密集型产品大都处于产业链的低端,具有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竞争力弱的特点。从贸易摩擦的角度看,这些劳动密集型产业或产品的出口受到贸易制裁,又是首当其冲,如服装、玩具、电子产品、机械制造产品等等。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提高,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升,推进产业升级、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就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我国政府应在政策和资金上进行倾斜,鼓励出口企业自主创新,加大研发投资力度,创建企业产品的自主品牌,同时,通过调整和完善出口税收、加工贸易等政策,改变加工贸易产品大部分处于价值链低端的局面。改善商品结构单一、技术含量低的现状,加大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另外,还要调整外资政策,优化外商的投资结构,对外商在低端制造业的投资,对技术含量低、资源消耗高、污染排放大的外资项目要加以严格限制。
建立贸易摩擦的预警机制。贸易摩擦中容易受伤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特点是:成本低→易市场进入→易投资过剩→易生产能力过剩→易供给过剩→企业恶性、无序竞争→遭遇反倾销起诉或保障措施。这种恶性循环在我国很多产业中存在。最近,我国光伏产品遭遇美国“双反”的案例,充分说明光伏产业因属于国家鼓励投资的领域,投资小,见效快,各地纷纷上马,造成产能过剩,企业间低价竞争、出口混乱,冲击欧美市场,造成恶果。因此,中国应建立必要的贸易摩擦的预警机制,如果事先有了预警,就不会盲目过度投资,生产能力就会被控制在一个适度范围内,也就不
会有那么激烈的贸易竞争。
(四)建立中美两国政府间良性的长期磋商对话机制
建立中美两国政府间长期的磋商对话机制,及时交流经济、贸易等方面的信息和看法,避免因为缺乏及时的沟通而引发的贸易争端问题,积极主动地解决贸易争端。另外,中美双方政府之间应经常开展经贸会谈以及战略性对话,并使之经常化,形成一个惯例,这不仅有利于两国经贸的发展,同时也有利于两国经贸领域摩擦问题的协调解决。当然,除了建立经贸领域的长期磋商机制外,在政治、社会、文化方面中美双方也应当增加了解,了解对方战略需求,更有利于中美关系的稳定发展。
(五)着眼国内市场,将扩大内需作为长期发展战略
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一大出口国。近年来,我国的出口规模占gdp的比值均为60%以上,外贸依存度达到30-35%,这表明我国经济发展对国际市场依赖程度很高。随着世界各国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我国低成本低价格的商品出口将面临更多的打压或阻力。为此,我们必须转变过分依赖国际市场的经济发展模式。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其消费市场之大是其它国家难以比拟的。我们可以在国际市场消费不景气之时,面向国内市场,扩大内需,以弥补因外部需求减弱而出口受阻,且贸易摩擦逐步增多的风险。党的十八大已将扩大内需、改善民生确定为中国经济长期发展的战略,这是一项强国富民的发展战略。我们通过扩大内需,已经成功应对了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尽管当前我国出口增长已经出现放缓迹象,但更要千方百计扩大内需,增强国内需求的拉动作用,这是减缓中美贸易摩擦的长久之策,更是保持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关键。
总的来说,解决国际贸易摩擦是一种讨价还价、力求双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理性的判断,寻找一条合作双赢的道路;与此同时,还要加强对美贸易的预警机制,最大限度地减少贸易摩擦案件的数量和影响。
参考文献:
[1]罗水香,李裕鸿. 浅析当前中美贸易摩擦. 经济研究导.2011 .24.
[2]贺文华. 中美贸易摩擦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科技与产业,2010.1.
[3]中国商务部网站.
[4]屠新泉.瞭望新闻周刊 2012.4.14.
[5]温耀庆.中国外经贸热点问题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4.
[6]张心宇.中美贸易摩擦现状与对策分析 经济研究导刊.2012.23.
[7]蔡春林.国际贸易摩擦新问题及中国对策研究. 对外经贸大学出版社.2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