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大全网 >> 经济学论文 >> 国际经济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财务税收论文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论文   行业经济论文   新经济学论文   经济学理论论文   中国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论文   地方战略论文
 证券金融论文   其他金融相关论文   房地产经济论文   统计学论文   经管期刊
国际经济与中国地区间经济差距发散

国际经济与中国地区间经济差距发散

一、国际贸易与中国地区间经济差距发散
  
  地区间经济不平衡,主要体现在各地区人民的收入水平差异和产业带动的经济增长程度参差不齐这两个方面。而国际贸易对这两者的影响,可谓显而易见。它一方面对劳动力提出了更多的需求和更高的要求,进而影响了全国收入分配格局;另一方面也极大地推动了产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为我国经论文联盟http://济的追赶型发展推波助澜。
  1、国际贸易与收入分配的区域效应
  国际贸易与收入分配关系是当代贸易理论探讨的重要命题。根据斯托尔帕-萨缪尔森定理,在出口产品生产中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报酬提高,在进口产品生产中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报酬降低,这就意味着国际贸易将提高一国丰裕要素所有者的收入,降低稀缺要素所有者的收入。他指出,国际贸易在引起本国要素收益变化的同时,也会使不同国家的要素价格趋向一致,这一结论又被称之为新古典主义的“趋同”过程。
  实际上,对于不同地理位置、要素禀赋条件与制度背景的国家,由国际贸易带来的收入分配影响是不同的,国际贸易并非必然导致国家间的收入趋同。而同样,国际贸易对于国家内部的收入分配影响也是不确定的。国际贸易引起的收入再分配过程具有明显的区域效应。国际贸易不仅对国家之间的收入分配产生影响,同时也会对一国内部的收入差距产生影响。特别是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处于经济体制的转型期,内部存在广泛的区域差异与要素禀赋条件不一致,一方面不同地区参与国际贸易的比较优势存在差异,另一方面对外贸易带来的要素收益变化在不完全市场条件下难以扩散。
  (1)泰尔指数与三地带现状。收入不平等程度是描述区域经济差距的基本尺度。收入不平等的测度指标包括人均gdp、居民可支配收入或消费支出水平等绝对指标,通常是在这些绝对指标基础上,进一步采用统计计量方法可以获得描述不平等程度的相对指标,如变异系数、基尼系数或泰尔指数等。中国区域经济差距的泰尔指数分解描述。泰尔指数的计算公式为:
   其中:n为地区数,yi为i地区的gdp占全国的份额,pi为i地区的人口数占全国的份额。
   (资料来源:历年的中国统计年鉴。)
  最终计算结果显示:泰尔指数显示的我国省区间的经济差距呈先缩小后扩大趋势;东部地区内部差距最大,且对我国地区经济总体差距扩大的贡献最大,但近年来这种影响趋于减少;区间差距对我国区域经济差距影响不断扩大,近年来比重上升较快。
  (2)国内劳动力流动与收入区域效应。由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地缘、人缘和先行开放政策等优势,东部的国际贸易活动持续升温,这必然导致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渴求,于是中西部地区的剩余劳动力开始东移。总体来看,劳动力的迁移是东西部地区双赢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它不仅支撑和促进了东部地区的产业发展,而且为西部的人们谋得生路,减少了失业率(见表1)。同时,来自西部地区的民工每年汇款回家,而其款项占该家庭总收入的28.7%,对提高西部地区的人均收入水平有积极的作用。
  然而,尽管纵向比较,西部外来民工的收入有较大的提升,但横向比较,其与广东本地职工的收入存在着明显的差距。经调查显示,平均下来前者收入约占后者的74.55%。而且,外来民工社会福利待遇低。住房、医疗等方面的隐性收入基本为零。由此,西部民工的全部福利收入与东部本地职工相比,差距更大。
  因此,单从收入角度来看,中西部地区实际上是一种互利不等利的经济关系。并且,相对低收入的外来民工创造的价值,极大地拉动了东部地区整体经济状况,与此同时,又进一步提高了东部本地职工的福利、消费和收入水平,形成了蛛网式的差距发散效应。
  蔡昉等人(2002)利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测算了1978年以来东中西地带的物质资本、人力资本与劳动力的要素边际收益,结果显示地区间物质资本边际收益呈不断缩小趋势,但地区间劳动力与人力资本的边际收益差异均存在着扩大的趋势。作者对这一现象的解释是,不同要素边际报酬差异的变化趋势与要素流动性及其市场发育状况密切相关。
  由此可见,对外贸易给东部劳动力与人力资本带来的要素收益受到国内要素市场条件限制,无法实现向中西部地区的扩散,这使得国际贸易促进要素均等化机制不能发挥作用,反而成为扩大东中西三大地带收入差距的主导力量。
   表1 中西部地区劳动力在广东地区劳动收入及家庭收入情况
  (单位:元,%)
  ■
  2、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区域差异
  不同地区产业发展与增长的动力源泉发生了巨大变化,沿海地区大部分产业已经形成了以非本地市场为动力的发展格局,60%以上的产业对非本地市场的依存度在50%以上,而内陆广大地区,其产业发展的驱动力主要来自于其本地市场。
  这种巨大的差异导致了产业发展潜力的差异和地理集中度的变化,导致许多产业向沿海集中。这种态势也预示着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中,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和中部崛起,在产业竞争力培育与市场拓展方面面临较大挑战,也是必须给予政策扶持的重点。
  (1)贸易依存度与三地带现状。贸易依存度与出口依存度是反映贸易规模的两个重要指标。国际贸易的基础是比较优势差异,而国家内部的区域差异通常也与比较优势差异密切相关。蔡昉等(2002)对我国东中西三大地带的比较优势研究表明,东部地区在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方面具有比较优势,中西部地区在劳动力与自然资源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区域比较优势差异不仅体现在专业化分工与产业结构的差异,同样也会影响区域对外贸易结构。
  由表2可知:中西部地区不仅出口规模小,出口中初级产品比重高,初级产品出口虽然也是建立在比较优势基础上,但初级产品贸易的利润率长期趋于下降,降低了中西部地区的资本积累能力,对提高中西部地区收入的长期贡献能力是呈下降趋势的。
  (2)出口退税利益的地区差异。中西部地区劳动力的流人支撑了广东出口规模的持续扩大。按照我国的增值税分配制度和出口退税政策,增值税收缴后中央与地方是三七分成,而出口退税款却全部由中央财政支付。这种税制安排有利于出口规模较大的地区,事实上是少交多退,用中央税款鼓励本地出口。因此,出口退税也有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作用。这一政策有利于出口规模占我国绝大比重的广东和其他东部省(市),而不利于出口规模小得多的中西部地区。
  从表3可以看出,由于广东省与中西部地区出口规模相差很大,获得的退税收益相差悬殊。广东获得的出口退税额是全部中部省(区)的6.1倍,是西部省(区)的13.5倍;若以人均退税额来看,广东人均退税额是中部的37.1倍,是西部的52.9倍。因此,对外开放度高和出口规模大,不但拉动了广东省产业的升级,提高了该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而且还通过出口退税机制每年从中央财政中获得了超过中部和西部近50亿元的转移支付资金,增加了本地的资金积累和资金供给。

转贴于论文联盟 http://

 从这个角度来看,根据我国的贸易政策,国际贸易带来的出口退税利益分配不平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地区间的资金积累和供给状况,从而使得我国实现地区间经济增长趋同这个目标的前提发生改变,导致中国地区间经济差距发散。
  (注: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999)和设定数值计算。)
  (3)进口的效用与地区差异。西安交大的张广盈和张兴旺,通过对中国1978-2004年进出口贸易和国内生产总值gdp之间的关系进行granger因果检验,结果表明进口和gdp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单向因果关系;做广义脉冲响应分析与方差分解,结果显示进口对gdp的影响要远大于后者对前者的影响。这说明进口对gdp有着显著的单向作用,所以当前不断增长的进口走势对gdp的增长具有决定性作用。比较我国东西部的经济状况,我们不难发现:一方面,东部沿海地区的高收入水平和高消费水平,极大地拉动了该地区本身的进口消费需求;另一方面,东部地区国际贸易的一个重要特征,便是从国外进口产品再转而内销以获得差价利润。而目前东部地区国贸活动的频繁加速了进口速度和进口量,而西部地区进口活动则远远没有前者活跃。因此,结合理论和实际,很容易得出一个结论——东部地区更活跃的进口贸易深刻地强化了其自身的gdp增长,由此更加扩大了中西部经济增长的差距。
  
  二、国际投资与地区间经济差距
  
  1、国际投资环境的区域差距
  自近代以来,东部地区尤其是沿海地区长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中心。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向西方列强打开国门,西方国家在中国开办的工厂和银行大都集中于沿海地区,而中国本土成长起来的民族工商业也大多集中在沿海地带或其周边地区。这种状况到新中国成立之前几乎没有改变,新中国成立时,全国70%以上的工业和交通运输设施都集中于占全国面积还不到12%的东部沿海地带。(李善同等,2004)东部地区由于最早接触到西方的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西方市场经济的运行和管理等知识文明对这些地方影响很大,因而形成了自己的商业化和商业网络及商业文明以及具有强烈商业意识的广泛的社会资本,这样的社会资本是和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相一致的,如强烈的自主创业意识和敢于冒险逐利的思想等。
  西部地区长期以来处于封闭、半封闭状态,近代以来西方的市场经济文明对于这些地区几乎没有什么影响。西部的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发展还很落后,受传统农业经济的影响很深远,传统农业社会中人们的思想文化是排斥或轻视商业经济的,重农抑商是其思想文化的集中反映。因而在人们的社会关系网络中体现为保守、自我封闭、不敢冒险等的潜规则,这支配了人们的行为选择。很显然,这样的社会资本很难适应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甚至是同市场经济的内涵相矛盾和抵触的,这无疑会增加市场经济的交易成本和磨擦成本,降低市场经济的运行效率。
  国际投资者都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理性经济人,面对截然不同的两种投资环境,必然会倾向于选择资本运作效率高、社会环境优越、经商意识强烈的东部沿海地区。不仅如此,西部地区交通的不便利,也会增加投资的风险和产品输入输出的交易成本。由此可见,具有优越投资环境的东部地区必然得到更多的资本投入,进而为经济增长后劲的发挥埋下伏笔。并且,逐步更快地加大了中西部经济的差距扩散。
  2、国际技术转移与地区经济差距发散
  跨国公司的发展带动了科学技术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和转移。对于东道国而言,接受fdi带来的技术有利于促进本国技术进步,增强技术能力,加快经济发展。更重要的是,fdi技术转移还能对东道国起到“示范作用”,即作为技术领先者的跨国公司在技术转移的过程中对东道国企业的技术进步和管理水平提高带来积极的影响,这是一种外部经济性,或者说是技术的溢出效应。
  国际技术转移就是技术创新的国际扩散,通常分为技术有偿转移(国际技术贸易)和技术无偿转移(国际技术援助)两种形式,以技术有偿转移为主导,政府间技术无偿转移极少。因此,通常所说的国际技术转移主要是有偿转移——国际技术贸易。国际技术转移的方向可以是垂向的,即研究成果扩散为实用技术,实用技术再扩散为技术商品;也可以是水平方向的,即同行业不同企业间相互扩散;还可以是以上两种复合扩散。
  然而,技术受用企业得到的技术,必须是对其技术成长有贡献的技术。某项技术是否是对其成长有贡献的技术,依赖于技术的传播率,即国外转移来的技术只有通过吸收,以及结合、再创造而成为适当技术(appropriate technology)论文联盟http://的时候,才会对受用企业的技术成长有利。然而,不同地区的企业,基于各种客观因素,如企业规模、员工整体素质、知识和技术水平等,它们对转移的技术的吸收力度并不相同。
  东部沿海地区不仅拥有更多高素质的技术人才和开放的知识大环境,并且善于利用其充裕的资金基础来引进更先进的技术。高效率的技术吸收能力和更先进的技术引进,这两者充分地结合和友好协调,必然使得我国沿海地区技术转移效果达到国内最佳,远远超过了西部地区。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地区间经济差距的发散。
   转贴于论文联盟 http://
  • 上一个经济学论文:
  • 下一个经济学论文:
  •  更新时间:
    低碳经济对我国企业质量管理的启示
    企业国际并购中的财务整合问题研究
    浅析人民币国际化
    煤炭经济开始出现转机 严峻形势仍不容乐观
    浅谈加强群众文化工作对促进海南国际旅游岛…
    世界经济温和复苏与不确定因素分析
    培养中职生学习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的兴趣浅…
    论国际碳排放权贸易对我国的影响及法律对策
    新形势下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策略
    煤矿企业经济管理创新问题探讨
    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均衡关系的实证研究
    上海金融业与长三角经济之间关系分析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版权所有 www.11665.com © 论文大全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