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初,世界经济总体继续企稳回升,主要经济体特别是美国的经济状况日益改善。但与此同时,国际金融市场隐患犹存,各国经济刺激政策导致的通胀忧虑和债务激增等问题也在不断凸显。因此,当前各国宏观调控普遍面临“骑虎难下”的局面:既要防备通胀预期“饿虎出笼”,蜕变为现实危害,又要避免“虎头蛇尾”式的匆忙退出,导致经济二次探底。综合分析,今后各经济体会根据本国复苏情况处理刺激政策问题,国际间的宏观经济合作意愿会有所减弱。对此,我们要有清醒认识,提前做好应对预案。
一、主要经济体经济状况与刺激政策调整动向
各国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所采取的刺激政策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应急性的“治标”政策。包括高频率大幅度降低基准利率、向金融机构大规模注资、央行购买债券、大幅减免税费和发放消费券等超常规举措。一类是长期性的“治本”政策。包括加强金融监管、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科技创新等。正是前一类政策,在较快地稳定国际金融局势的同时,导致了大宗商品价格的大幅波动,增加了各国政府财政收支平衡的压力。可以预计,随着经济的好转,这类超常规之举必然会逐步退出。但是,由于经济复苏进展差别较大,2009年下半年以来各国实施退出政策的步调并不相同。具体情况是:
(一)恢复较快的美国已开始为退出刺激政策热身
受工业生产企稳回升和私人投资增长支持,2009年四季度美国gdp环比折年率增速达5.6%,连续两个季度环比正增长。在这一背景下,今年2月美联储上调商业银行贷款贴现率25个基点至0.75%,把基础贷款最长期限从28天缩短至隔夜,把短期资金拍卖工具最低拆进利率从0.25%提高到0.5%,并从3月8日起关闭该渠道。但是,由于中小银行倒闭潮仍在持续,商业地产市场继续恶化,失业状况的改善不明显,美联储今年3月声称,仍需在较长时期内把基准利率维持在0—0.25%的低水平。同时,美国政府还公布了鼓励放贷机构减记还贷者部分或全部次级抵押贷款的新住房救援计划。
(二)复苏迟缓的欧盟继续维持宽松货币政策
欧盟经济复苏较慢,2009年四季度gdp环比增长0.1%,逊于三季度的0.3%。去年12月以来,一些欧盟成员又遭遇了主权债务危机,即由于财政赤字和公共债务余额占gdp比重过高,国际评级机构下调了希腊和葡萄牙的主权信用评级,并暗示爱尔兰、意大利、西班牙和英国也存在类似问题。对此欧盟应对比较迟缓,到今年3月底才拿出初步解决方案,致使欧盟经济遭到严重冲击,欧元区失业率由1月的9.9%上升到2月的10%。在这一背景下,今年3月欧洲央行和英国央行均宣布维持基准利率水平不变,也未调整“量化宽松”政策的规模。但欧洲各国政府都已宣称要控制财政支出,以便削减政府债务。
(三)陷入通缩的日本实施了新刺激政策
2009年四季度,日本gdp环比增长0.9%,好于三季度却逊于二季度。推动日本经济回升的主要动力是对亚洲国家的出口增长,但日本继续面临内需低迷问题。到今年2月,日本核心cpi已连续12个月下降,陷入通缩的迹象明显。近期丰田等日产汽车的召回事件也可能进一步影响日本经济增长。为此,日本不仅在去年底追加了2009财年预算,用于扩充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支持、促进住房投资、就业保障与环保,今年3月还通过了数字创历史新高的2010财年预算案,大幅增加社保投入。最近,日本央行又宣布进一步实施扩张性货币政策,在维持原利率水平0.1%不变的同时,把向金融机构提供的紧急贷款金额上调一倍至20万亿日元。
(四)新兴市场经济体对待退出问题态度迥异
受大宗商品需求反弹推动,印度和巴西等资源出口国经济快速回升,为防范通胀风险,2009年下半年起,两国货币政策均逐渐转向从紧,分别采取了加息和上调准备金率等措施,越南等国也采取了上调基准利率的措施。但由于制造业以及消费需求依然低迷,2009年俄罗斯gdp下降了7.9%,俄罗斯央行今年两次下调基准利率50个基点至历史最低的8.25%。
综合各方面情况,对于世界经济状况和各国宏观政策的下一步调整状况,可以做出四点推断:第一,在主要经济体特别是美欧经济出现持续稳定增长前,不应对世界经济的元气恢复盲目乐观。第二,世界经济增长前景的不确定和金融市场的不稳定,会让各国从实际出发谨慎渐进地实施政策调整,在时机和步骤上很难做到全球协同。第三,今后会有越来越多的经济体把调控重点转向超常规刺激政策的副作用,采取一定的应对措施。第四,各经济体今后会继续推进长期性经济结构调整,着力调整产业结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力争为下一轮经济周期的上升期打好基础。
二、世界经济环境变化及各国经济刺激政策调整对我国的影响
尽管今年世界经济的恢复性增长有利于我国发展外向型经济,但各经济体的宏观政策调整会不可避免地增加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
(一)退出进程不一对我宏观调控的实施及效果可能产生不利影响
目前我国经济企稳回升的势头尚待继续巩固,需要继续保持宏观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但如果世界各国特别是主要经济体在刺激政策的退出问题上不能有效协同,将增大我国宏观调控的难度,影响我国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效果,对经济平稳运行造成冲击。
(二)各国政策调整可能会导致“热钱”流出冲击我国金融市场
2009年二季度以来我国经济率先复苏,外资看好我国发展前景的同时,境外“热钱”也在加快流入我国股市和房市。今后随着各国央行逐步收缩流动性,可能会导致热钱无序流出,引起我国股票、房地产等资产价格的剧烈调整。
(三)刺激政策的副作用使得输入性通胀压力增强
一方面,随着经济的逐渐好转,今后全球能源资源需求会继续增加,从而推动价格上涨。国际能源署等国际组织预测,今年石油需求将增长1.7%,钢材需求将增长9.2%,铜、铝需求分别增长0.8%和12.3%。另一方面,主要资源出口国如澳大利亚、印度和巴西率先实施的紧缩政策可能促使该国货币兑美元继续升值,该国的出口商品价格也将因此难以下降。因此,预计全年大宗商品价格仍有可能高位震荡,我国今年会继续面临一定的输入性通胀压力。
(四)贸易保护主义加剧使外需的非经济因素制约强化
一些经济体特别是欧盟和日本的“无就业复苏”状态在年内难以改观,必然会导致全球贸易保护主义继续升温,我国也可能继续成为发达经济体和发展中经济体夹攻的对象。今年1—3月,美国、欧盟、阿根廷、墨西哥已相继对中国油井钻管、铜版纸、三聚氰胺、服装、高碳锰铁和打汁机等众多产品发起反倾销调查或征收反倾销税;韩国从2月起也对中国广东、广西、海南三省区出口的生姜、马铃薯等各类植物实行禁运。同时,欧美等发达经济体还将继续利用人民币汇率问题、“碳关税”等各种名目向我施压。今后一段时期我国仍将处于贸易摩擦的高发期。
三、应对国际经济环境新变化的政策建议
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大国宏观政策的传导效应日益明显的今天,为有效应对未来各国宏观经济政策调整可能带来的各类不确定、不稳定因素,我们应继续未雨绸缪、做好预案,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
(一)密切跟踪形势,加强政策协调
高度关注国际经济形势和各国宏观政策变动。敏锐捕捉主要经济体各种经济数据和政策信息的最新变化,准确把握世界经济形势变化趋势和主要经济体政策取向,深入研究外部环境变化可能对国内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切实做好应对预案。加强短期跨境资本流动监控。及时跟踪分析美国政策调整带来的汇率和利率变化对世界资金流向的影响,做好防范国际热钱冲击我金融稳定的调控预案,最大限度减少其他国家政策调整“溢出效应”对我的不利影响。灵活机动地搞好国际合作。大力呼吁各国在g20框架下协调退出经济刺激政策的原则和步骤,共同推动世界经济平稳渡过后危机时期。
(二)积极应对贸易摩擦,努力稳定和拓展外需
努力化解贸易争端。充分利用国际贸易保护规则,依法实施贸易救济,维护国内产业安全和企业合法权益。继续健全贸易摩擦监测预警和应对机制,积极发挥研究机构、行业协会和驻外机构的作用,及时为企业提供信息通报、应诉指导等服务。积极拓展新兴市场。继续利用对外援助等各种有效方式,努力提升这些经济体在我对外贸易和投资中的比例,促进与之贸易与投资的良性互动。当前特别要加强对新兴市场经济体经贸人才的培养和国情社情的研究分析工作,做好与其它国家在新兴市场经济体进行长期战略竞争的准备。妥善处理好汇率相关问题,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三)有效防范风险,进一步做好国内经济工作
一是加快采取综合措施提高居民消费能力。不断完善社保体系改善低收入居民收入水平,稳健发展资本市场提高中等收入居民的财产性收入,加快税收制度改革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消费信贷的支持力度推动居民消费结构转型升级。二是全面审视我国的政府隐性债务问题。认真做好各级政府债务的测算和偿债平衡工作,及时清查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呆坏账,从财政和金融两方面切实防范偿债违约风险。三是防范能源资源价格过快上涨对我国发展的消极影响。在继续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理顺能源资源价格关系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居民的承受能力和适应能力,防止改革成为推升物价的叠加因素。四是加快产业结构转型。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完善现代产业体系,稳定发展一产,优化发展二产,加快发展三产。进一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创新体制建设,深化科技教育体制改革,促进全社会科技资源的高效配置与综合集成。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在一些重点领域选择具备突破条件的关键技术和产业化应用,作为主攻方向,力争取得实质性进展。五是努力获得更好的宏观政策实施效果。一方面,把就业问题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通过简化助学贷款手续、减免收取行政事业费用、加强就业协调管理力度等措施,重点做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另一方面,在实施政策调整时,切实加强财政、信贷、产业、土地、环保等政策的协调、配合与支持,共同推动经济平稳较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