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 外债偿债率。所谓外债偿债率,是指一国外债还本付息占商品劳务出口外汇收入的比重,用来衡量某一特定时期内,一国外汇收入是否足以支付当年外债本息。国际公认的安全线为20%.我国的外债偿债率也在安全区域内,短期内不会发生外债偿债困难。
外债债务率:是指外债余额占外汇收入的比重,用来衡量某一特定时期内,一国的外汇收入是否足以支付全部外债。我国外债偿债率以1993年的94.5%为最高点,但也低于100%的安全线,以后逐年也呈下降趋势。从这一指标来看,我国的外债风险也是较低的。
短期外债率:短期外债率是指一国一年以内到期的外债占全部外债余额的比重。近年来我国的短期外债率都在11-13%,远远低于20%的安全线,所以,依据短期外债率来判断,我国不存在外债风险。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我国政府外债总体规模偏小,结构也比较合理,同时中国具有较强的还债能力,不存在全局性偿还外债风险问题。
(三)政府综合债务情况分析
准国债——即主管部门、政策性银行发行的债券,行业性经济组织,如铁道、煤炭、石油、石化等发行的债券,实际上属于“准国债”范畴。据粗略估算,目前“准国债”余额已达到5000多亿元,其中政策性银行金融债券余额2000多亿元,行业主管部门发行的企业债券余额3000多亿元。这部分债务虽然只能部分的要求财政偿还,但中央政府对这一部分债务承担信用风险和道义风险。
国有商业银行资产和国企债务情况。国有商业银行和国有企业都有可能通过两种途径增长财政风险:一是由于国企和银行经济效益低下,会制约财政收入的增长,二是银行和部分国企处于国民经济命脉产业地位,财政必须予以扶持。
社会保障基金缺口风险。长期以来,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实现的是广就业、低工资、多补助的政策,社会保障所需资金全部由国家和企业包揽,个人不承担费用且实行现收现付制,没有积累。在老龄化高峰逼近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的新形势下,现收现付制的社会保障模式必须改革。目前,我国确立了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部分积累模式,但多数地区个人账户是“空账”运行,实际上还是现收现付制。为弥补历史欠账,支持国企改革和维持社会稳定,对于社保资金的缺口,财政肯定是要拿出资金来弥补的。
国有企业隐性养老债务(政府已承诺的债务),按世界银行的测算,这部分债务相当于1994年gdp比例在46-69%之间,即21468-32202亿元。假定这个总额没有减少,则养老金债务占1999年gdp的比例在50-64%之间。
由此看来,目前我国的综合债务风险的确较大,如果都要求在一、两年内完全解决,显然会对财政构成较大负担。
总之,自1998年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以来,
阴跌不止的股市强。 (二)
根据这种情况,国务院决定于1999年11月1日开始对居民的储蓄存款利息所得征收20%的个人所得税,以期减少储蓄规模和扩大内需,但由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