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过向量自回归(var)模型,研究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进口价格、生产者价格和消费者价格的传递效应。估计结果显示,人民币汇率变动对进口价格、生产者价格和消费者价格的传递是不完全、传递率较低、且汇率传递率的大小沿着商品流通链不断下降,进口价格对汇率变动的反应最快。生产者价格以及消费者价格的反应依次减缓。
关键词:人民币汇率 汇率传递 向量自回归模型
一、引言
汇率传递(exchange rate pass-through,erpt)指出口国和进口国汇率变动1%所导致的以进口国当地货币标价的进口品价格变化的百分比。微观层面上多数基于微观视角的局部均衡模型从产业组织理论,国际贸易的战略理论出发进行研究分析。krug-man(1986)、dornbusch(1987)研究了市场结构对汇率传递的影响,noot和klemperer(1989)研究了市场份额对汇率传递的影响。宏观层面上,从新开放宏观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将名义价格粘性和垄断竞争引入模型,汇率变动的价格传递效应大小与厂商的定价策略有关。obstfeld和rogoff(1995)、betts和devereux(1996)假定市场是分割的,出口厂商可以根据市场定价,既可以选择以本币表示价格,也可以选择以外币表示价格。前者称为“生产者定价”(prodtlcer currencypricing,pcp),后者称为“当地货币定价(local currency pricing,lcp)。
二、计量模型与数据的处理
(一)数据处理与来源
本文建立的var模型中包含7个变量。即fppi,m2,neer,gdpg,ipi,ppi,cpi。其中,fppi代表国外价格指数,m2代表广义货币供应量,neer代表人民币有效汇率,gdpg代表产出缺口,ipi代表进口价格指数,ph代表生产者价格指数,cpi代表消费者价格指数。样本期间为2000年12月—2009年12月。由于我国的gdp月度数据无法直接获得,本文采用工业增加值月度数据在季度中的权重乘以所在季度中的gdp,推算出gdp月度数据,并进行x12季节调整,取对数后用hp过滤方法生成lgdp的循环因素作为产出缺口的代理变量(gdpg)。其
量冲击对内生变量变化(通常用方差来度量)的贡献度,进一步评价不同内生变量冲击的重要性。因此,方差分解给出对var模型中的变量产生影响的每个随机项的相对重要性的信息。
从进口价格、生产者价格、消费者价格的方差分解图可以看出:1.引起进口价格发生变化的主要是其自身的新息冲击,4个月后占全部变化的52.45%,1年后占42.80%,2年后稳定在40.5%左右:其次国外生产价格指数对进口价格的贡献度为19.30%:汇率冲击对进口价格的贡献度为12.00%:消费价格指数、国内生产价格指数、产出缺口、货币冲击对进口价格指数变动的贡献较弱,分别大约为8.06%、7.20%、6.50%、6.30%。2.引起生产者价格发生变化的主要是国外生产成本的冲击,国外生产成本冲击1年后能解释37.80%左右的生产者价格变动:其次是其自身的新息冲击,贡献度为27.90%,消费者价格对生产者价格变化的贡献度为17.50%,汇率冲击对生产者价格变化的贡献度为9.60%,货币冲击对生产者价格变化的贡献率为4.10%,进口价格、产出缺口对生产者价格变化的贡献度较低。3.引起消费者价格发生变化的主要是其自身的新息冲击,贡献度大约为50.00%:其次是产出缺口贡献度大约为23.00%,国外生产成本的价格贡献度大约为13.00%,汇率冲击、进口价格、国内生产者价格和货币冲击对消费者价格变化的贡献度较弱,分别约为4.60%、3.50%、3.30%和3.00%。
四、结论
本文采用2000年12月—2009年12月的月度数据建立var模型,利用脉冲响应函数分析人民币有效汇率变动对进口价格、生产者价格和消费者价格的传递程度。通过方差分解技术,研究了人民币有效汇率变动对进口价格、生产者价格和消费者价格变动的贡献度。主要结论及启示如下:
第一,2001—2009年间,我国进口价格、生产者价格和消费者价格对人民币有效汇率变动的传递系数比较显著,但影响程度较小。
第二,人民币有效汇率变动对我国价格水平的影响作用存在滞后现象,人民币有效汇率(升值)对消费者价格的影响先正后负,3个月之后才由正转负,表现出一定的滞后效应。
第三,我国进口价格、生产者价格和消费者价格对汇率变动的传递率较低,传统的“支出转换”分析框架在我国的实用性不是很强,通过人民币升值来纠正外部失衡作用可能比较有限:通过人民币汇率升值缓解国内
通货膨胀压力作用较弱,不能过分依赖通过人民币升值来抑制通货膨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