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经济危机发生以来,世界各国纷纷采取以扩大内需为主旨的积极的财政政策。从目前来看,尽管其对提升信心,抑制经济的继续下滑起到了作用,但离我们的预期政策目标还有较大的距离。究其主要原因,我们认为,财政政策主要受经济制度的制约而未能有效地发挥其应有的效应。以西方宏观经济理论中封闭条件下三部门is—lm模型为主要分析工具,从理论上分析了制约财政政策效应发挥的各个变量,并实践上对制约
关键词:财政政策;政策效应;制约因素;is—lm模型
中图分类号:f81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1-0016-06
一、is—lm框架下财政政策对总需求的影响分析
is—lm模型是由希克斯首创、经萨缪尔森推广而广泛应用于宏观经济分析的经典模型,它采用一般均衡分析方法,同时考虑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均衡问题,是分析财政政策效应的有效工具。is曲线是投资(investment)和储蓄(saving)的代称,代表产品市场的均衡,即投资等于储蓄。lm曲线是流动性(liquidity)即货币需求和货币供给(money)的代称,代表货币市场的均衡,即货币需求等于货币供给。这里我们只讨论正常斜率下的is—lm曲线,正常斜率的is—lm曲线指的是is曲线和lm曲线除去横轴或者纵轴平行或垂直情形之外的其他所有状态。is曲线在图中向下倾斜表明,在产品市场上,随着利率的下降,均衡的收入会不断上升;而随着均衡利率的上升,均衡的收入会不断下降,利率和收入呈反向变动。lm曲线向右上方倾斜,说明在货币市场上,利率和收入呈正向变化趋势。即在收入水平增加的情况下,货币的交易性和防御性需求就会增加,在货币供给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此时货币的需求就会大于供给,从而导致利率的上升。
运用is—lm模型我们得出,扩大内需财政政策使社会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在封闭经济中,总需求是在一定价格水平上,本国和外国购买者对本国商品的总需求量。它等于本国居民对本国商品(相对进口商而言)的消费、投资和政府支出之和,加上外国居民对本国商品的需求,即出口需求。用公式可表示为q=c+i+g。价格的上升伴随着需求的相对减少,总需求曲线ad向下倾斜。
1.政府支出增加对总需求的影响
政府支出的增加△g将导致is曲线和需求曲线右移,在这里我们暂时用δ来表示财政政策乘数。在既定的价格水平上,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中政府购买的增加或者税收的减少都会影响国民收入水平,从而导致社会总需求曲线的移动。在(a)is —lm曲线图中,我们可以看到,政府支出的增加△g导致的均衡国民收入以及总需求的增加,均衡的国民收入从yo增加到了y1。但是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增加的国民收入要小于△g•δ,即实际国民收入的财政扩大效应yoy1小于yoy2。其原因在于政府支出的增加直接提高了总需求和总收入,货币需求会随之增加,在货币供应量不变的情况下,利率r会上升,从而导致社会私人投资下降,产生“挤出效应”(crowding out effect)。挤出效应的大小直接影响财政政策的效果。而需求增加如何在产量增加和价格上升之间分配,取决于总供给曲线的斜率。
2.减税对总需求的影响
减税的影响与政府支出增加的影响相同,减税相当于增加政府支出,is曲线向右移动,均衡国民收入增加。在既定的价格水平上,利率提高,总需求增加,这导致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这里不再重复。
二、封闭条件下is—lm模型数学解释
我们假设不存在国际贸易关系,根据总供给等于总需求,商品市场均衡条件可以表示为:
c+i+g=c+s+t (1)
其中,c代表消费,i代表投资,g代表政府支出,s代表储蓄,t代表税收,所以国民收入均衡模型此时可以表示为:
y=c+i+g (2)
c=c0+b•yd(3)
yd=y-t+tr (4)
t=t0+t•y (5)
i=i0-d•r (6)
其中,y代表国民收入,c0代表自生消费(代表即使当时没有收入也会进行的消费),b代表边际消费倾向,i0代表自主投资(r为0时能有的投资量),t0代表固定税收,t代表边际税率,代表引致税收,yd代表可支配收入,tr代表政府转移支付,d代表投资对利率的敏感度(系数),r代表利率。
由(1)~(6)式我们可以推导出:
r=-•y (7)
这个就是开放经济条件下商品市场的均衡条件对应于“r-y”空间数学表达式,即is曲线方程。从这个式子中,我们也可以看出is曲线的斜率。
λ′(is) =
lm模型数学表达式推导:
m = mp(8)
lp = k•y-h•r+w0 p(9)
mp = lp(10)
其中,m代表实际货币供应量,m代表名义货币供应量,p代表价格水平,l代表名义货币需求。k代表货币需求的收入敏感度(系数),h代表货币需求的利率敏感度(系数),w0代表其他金融资产的名义值。
由(8)~(10)式我们可以推导出lm曲线的数学表达式:
r=•y+- (11)
lm曲线斜率λ′(lm) =
将上述(7)式和(11)式联立方程组,即可以求得在开放条件下is-lm模型均衡解表达式:
y=++
-(12)
对(12)式子以g为自变量求偏导得到:
y g=1 1-b(1-t) +d•kh (13)
三、财政政策效应制约因素的is—lm模型解释
在封闭经济下,影响财政政策乘数效应的因素更与b(边际消费倾向)、d(投资对利率的敏感度)、t(税率)、k(货币需求的收入敏感度)、h(货币需求的利率敏感度)等因素有关。在封闭条件下,is—lm曲线的数学表达式分别为:
r=-•y (is曲线)
r=•y+- (lm曲线)
is、lm曲线的斜率与财政政策乘数分别为:
λ′(is) = 和λ′(lm) =和y g=
1 1 - b(1-t) + d•kh
1 .is曲线与财政政策效应}
在分析过程中我们假定lm曲线不变。
(1)b(边际消费倾向)与财政政策效应
从is曲线的斜率可以看出,当其他条件既定时,当b越大,λ′(is)越小,is曲线越平滑。而财政政策乘数y g越大,即b的大小和财政政策乘数的大小同向变化,在下面的图形中就表示为曲is线由is1向is2移动。所以,在这种情况下,b越大,is曲线越平滑,财政政策效应就越大,均衡国民收入也就越多。
(2)d(投资对利率的敏感度)与财政政策效应
从λ′(is) = 可以看出,当其他因素既定的时候,当d越大,λ′(is)越小,从而使得is曲线越平坦,同时财政政策乘数越小,反映在图形上is1曲线移动成为is2曲线。is曲线越平坦,财政政策乘数越小,积极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就越大,从而导致均衡国民收入的增加越少。
(3)t(税率)与财政政策效应
t越大,λ′(is)也越大,所以is曲线越陡直,反映在图形中is1向is2移动,而财政政策乘数越小,均衡国民收入也越少,从y1下降到y2,如下图所示。
2.lm曲线和财政政策效应
同样,在分析的过程中我们假设is曲线不变。
(1)k(货币需求的收入敏感度)与财政政策效应
lm曲线的斜率λ′(lm) =,当h既定时,当h不变时,随着k的增大λ′(lm) 也增大,lm曲线越陡直,反映在图中表现为lm1曲线向lm2移动,而财政政策乘数y g=1 1-b(1-t) +d•kh越小,均衡国民收入增加越少(y3y4
(2)h(货币需求的利率敏感度)与财政政策效应
lm曲线的斜率λ′(lm) =,当k既定时,随着h增大λ′(lm)也增大,lm越平坦,反映在图中表现为lm1曲线向lm2移动,而财政政策乘数y g=1 1-b(1-t) +d•kh越大,均衡国民收入增加越多(y1y2 四、影响
2.投资融资体制扭曲抑制了非国有经济投资的增长。 在
3.政府主导的投资模式。1998年以来的积极财政政策以大量发行建设国债和政府投资的扩张为基本特征,通过政府直接投资弥补最终消费、净出口和资本形成下降留下的需求缺口。并且由于前述的体制性约束导致的消费压抑,积极财政政策作用于市场机制传导的工具性效果并不明显,更主要的是以直接产出效果来保持经济增长的速度。这样的体制背景决定了政府投资对这一阶段的经济运行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地方政府在政府投资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围绕着投资展开的地方政府竞争不仅导致经济的粗放型增长,导致公共品供给的扭曲,加剧了地区的收入不平等和地方政府债务的风险,而且加剧了宏观经济波动。究其原因,是由于财政分权的体制下,地方政府在竞争过程中采取外延型的增长模式,产生了投资冲动,而中央为了平抑该冲动,不断采取相机的宏观调控政策,导致经济的波动。政策的时间不一致性、中央和地方的信息不对称、政策制定和执行的政治交易成本、以及一些总需求变动等,都可能加剧这种波动,从而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投资→增长→泡沫→通胀→紧缩→衰退→扩展→投资……”的循环模式。
编辑整理
参考文献:
[1]alesina, alberto, and roberto peortti.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budget deficits. staff papers,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j].vol.42,
1995.pp .1-31
[2]mankiw, gregory n., “the savers - spenders theory of fiscal policy,” [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00, vol. 90 (may), pp.
120 - 25.
[3]lucas, robert e., 1988, “on the mechanic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j].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vol. 21, pp. 3 - 32.
[4]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宏观经济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5]d.c.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
[6]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