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博物馆的典藏品是教育、展示、研究的依据,也是沟通、图证与休闲的媒介。一个博物馆典藏品的精确与否,是衡量博物馆运行是否顺畅的有效资源。本文试图从博物馆典藏品入藏的条件着手,试析典藏品在博物馆的内在价值。
[关键词]博物馆 典藏品 入藏 条件
[中图分类号]g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2-0122-01
孙桂岩,任职于松原市博物馆。
典藏品,顾名思义,是博物馆经过考古挖掘、调拨、馈赠或交换所得到的珍贵文物品,它有对文物进行整理、研究、鉴定与分类的责任与义务。“藏品是博物馆为了社会教育和科学研究的目的,根据自己的性质,搜集保藏的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发展的见证物”。典藏品既然是博物馆经常选择的文物品,它与选择者必然有着密切的互动关系。这也就是说,博物馆文物管理者自身的学术涵养,在某种意义上来讲,可能反映在典藏品的呈现上,因为这是文物管理者对典藏品认知程度的内在表现。典藏品的搜集对于管理者将是一项能否胜任工作的重要考验。在对典藏品鉴定的问题上,尽管管理者应该与专家、学者组成一个团体,但是在物以类聚的观点上,对文物的认知程度应当保留在未知的氛围中。因此,博物馆典藏品管理者的学术涵养是决定典藏品是否精确与否的重要因素。
“典藏品的搜集是否正确,并不是完全用金钱来衡量,而是在搜集的过程中,是否能够恰到好处,也就是说文物搜集的价值与价钱是否得体,是否与博物馆的风格、需要及特色相符合”。否则,尽管是文物收藏爱好者或是民众免费捐赠的文物品,也将会是博物馆的一种负担。如果我们用高价所搜集的文物用之不当,不能体现本馆的地区特色,违背了博物馆非营利的精神本质,同时也会扭曲社会价值观的不确定性。
典藏品作为博物馆功能的发挥,其具有多层次的意义。博物馆既然是非营利的事业机构,有传承人类文化的崇高理想。“馆藏文物是否丰富,就决定了一个博物馆的本质与内在价值”。入藏的典藏品越多、种类越丰富,这个博物馆就越能体现其特色与活力;反过来,一个博物馆由于典藏品的相对匮乏,一直都靠借展运行,它必将沦为一个文物展览场而已,甚至成为一些社会营利团体搞商业活动借用的场所。典藏品除了可以提供丰富博物馆各项功能的资源外,它与博物馆的互动将是一项密不可分的结合体。换句话说,典藏品依赖博物馆的运作而存在,与此同时,博物馆也会因为某一典藏品从此声名鹊起。
一个完善而健全的博物馆,在藏品搜集上要有务实的政策和原则。搜集来的典藏品在入藏之时,是要经过博物馆文物鉴定部的讨论,最终才能选择适当的典藏品。否则,不定方向的入藏将会是博物馆今后营运的一种障碍。典藏品应该是反映本地区时代特征的代表性作品,是一种完美无缺的外在体现。博物馆因经费问题或无法搜集这样完美的文物,也要从搜集的过程中得到最重要的文物作品。比如说有一定瑕疵的文物,但它却不失当代的图证与代表作,或成为作者成名转折点的作品,是影响日后发展的作品,博物馆也应该把其考虑在典藏品的范围之内。
此外,典藏品必须与本馆的风格相一致。博物馆的精神有一定的范围,是美术品、是历史的、现代的或是当代的,应该有所规划,不能见物心喜,任凭本馆自己的喜爱而征集入藏,或因人情压力而动摇自身的神圣职责。有价值的典藏品固然要在合理的限度下入馆收藏,以免社会对艺术品价值观念的混淆不清而妨碍了博物馆的艺术创作。更为重要的是,即使是免费赠送的作品,也要经过专家的研讨之后方能决定接受与否。这是博物馆有关精神与物质层面的认定标准,也是博物馆社会功能的信誉之一。此外,对于入藏的一些典藏品,必须具有一定的完整性与常态性。文物库房除了真品外,在原则上不得有仿制或是伪造的文物品,亦即作品情况良好者,易被维护与保存,否则即使有此件作品,仍然不能发挥典藏品在博物馆的功效。
综上所述,典藏品是博物馆存在的基础与营运的灵魂,也是人类文明的见证物。典藏品的搜集直接会影响到博物馆功能的有效发挥。因此,文博工作者在搜集文物的过程中,在追求数量增加的同时,更要注重文物质量的精美。要坚持定期搜集的理念,而不是一窝蜂似的抢购,未经思索而购进不适合本馆的典藏品,这样会给博物馆今后的陈列布展工作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此外,博物馆在把握
机、运用有效资源之外,也要有良好的典藏品管理制度和优秀的专业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搜集到精美的、符合本馆特色的文物。
【参考文献】
[1]王宏钧.中国博物馆学基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1年,第133页.
[2]黄光男.博物馆新视觉.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1年,第21页,第209页.
责任编辑:武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