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思维能力的发展程度,是整个智力发展的缩影和标志。思维能力的发展又赋予地理知识以认识上的深刻性和创造性,从而使知识的理解更为透彻,应用更为灵活,联系更为广泛。
关键词 地理 思维 能力
思维能力的发展程度,是整个智力发展的缩影和标志。地理学科的思维能力,既依赖于一定地理知识的掌握,又需要空间想象能力。那么,如何在高中地力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
一、加强对高中地理思维能力的认识
所谓的思维能力是指人们在工作、学习、生活中每逢遇到问题,总要“想一想”,这种“想”,就是思维。它是通过分析、综合、概括、抽象、比较、具体化和系统化等一系列过程,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并转化为理性认识及解决问题的。
高中地理思维能力主要分为地理空间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三种类型。
1、地理空间思维能力。是指对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空间结构、空间差异、空间联系、空间运动和空间变化的规律等的判断、分析、概括及评价的能力。它受制于下面三大因素:一是个体本身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二是个体在进行想象前所积累的知识和已经具有的空间概念;三是将要被定位的这种事物本身的某些时空特征。
2、逻辑思维能力。又称抽象思维能力,是主体对事物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采用科学的逻辑方法准确而有条理地表达自己思维过程的能力。
3、创新思维能力。是指能创造性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智力活动的最高表现。
创新能力是人们根据一定目的,运用已有知识,通过思维活动产生新知识、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创新能力是一种思维的智力活动,其核心为创新思维能力,能帮助学生形成主动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二、高中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
1、丰富感性认识,为思维打下良好基础
地理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即依赖于一定地理知识的掌握,又需要一定的空间想向能力。思维能力的发展又赋予学生对地理知识以认识上的深刻性,从而使知识的理解更为透彻,应用更为灵活,联系更为广泛。因此,在中学地理教中如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每个地理教师应该考虑的问题。发展学生地理思维能力,就是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经过分析、比较、想象、综合等思维方法,认识地理事象和人地间的相互关系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一般的思维方法解决思考地理问题时,需有相关的专门地理知识经验作基础,两者相互融合,引导学生展开地理思维活动。地理教学既要传授知识,更要发展学生智力、培养能力。
思维常以丰富的表象作为活动基础,特别是形象思维更是如此。因此教师应重视丰富学生的感知,扩大知识面,见多方能识广,在不断对知识进行综合、分析、联系、比较、归纳、概括的过程中,思维就不断活跃发展,可见思维离不开一定的知识,培养地理思维,让学生了解地理学科的基础知识及掌握知识的方法,提供更多的知识信息及独立获取知识的途径,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及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些都有助于丰富知识和扩大思维活动的基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增长知识,开阔眼界,这是颠扑不破的道理
地理知识是思维的产物、智慧的结晶,但学生所学的地理知识是以现成结论的形式出现的,论证说明简洁,并常是定型化了的知识,所以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必须经过充分的、反复的思维。如通过比较思维,理解区域间的联系与差异,进而理解区域地理特征;通过分析与综合,理解组成自然、人文地理环境的各要素及其相互联系、制约的关系;通过抽象与概括,认识地理事物的本质特征;通过地图思维,判读和认识地理环境的特征等等。无论是“知识──能力”,还是学习目标的层次划分“识记──理解──运用──创新”,其中任何一个环节的实现都离不开思维的推动。所以说思维是全面实现教学任务的重要支撑和必备条件。
2、指导自学,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保证
只有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谈及思维能力的提高。现代课堂教学需要多向立体式的教学方法,高中地理教学应该把重点放在“学”上,促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养成积极思维的习惯。为此,我主要着手先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他们在自学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学生的自学主要体现在课前预习和课堂思维训练
方面:
预习要做到有目的、有方法。一方面要布置预习任务,提出预习时需要思考解决的问题,做到有目的;另一方面要注意预习形式多样化,适当安排课堂时间检查预习情况,让学生提出疑难问题,并展开讨论,教师及时进行纠正讲解,而对比较容易掌握的章节可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来自己讲解,让学生表演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竞争意识,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分析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当然,教学中必须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实施这一方法,否则就会造成教学的盲目性、形式化。
课堂思维训练也是学生通过自学提高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学生练习什么?怎样练习?关键是教师能否设计出导向正确、难度适宜的训练题。实践证明:导向正确、设计合理的训练题能使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维,自觉讨论,各抒已见,能够深化对地理问题的认识,给思维最丰富的启迪。
3、变换知识载体,建立思维线索
知识间的联系是多方面的,有纵向联系,如时间上的自古至今,空间上自近至远,以及高低之间、上下之间、起点至终点、上游至下游,还有地理事物或地理现象的发展变化等;也有横向联系,如地理事物间的相互影响、共同作用、彼此制约,区域间和城乡间的联系交往,以及不同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之间的渗透融合;还有多向联系,反映地理事物多层次、多角度的联系。
灵活运用知识,建立运用知识的线索,搭建知识间畅通联系的渠道,可以通过以下思路来进行:
1)、结合时间变化,对具有季节性和发展变化的地理现象进行整合;
2)、结合空间分布,对具有空间联系和因果关系的地理事物进行整合;
3)、结合区位因素,对各项人文要素的形成条件进行整合;
4)、围绕区域地图,对系统地理和区域地理的有关内容进行整合;
5)、围绕地理简图,对地理知识进行归类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