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军事教育训练转型是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的基本途径。信息化条件下士官军事训练的主要内容是使士官快速的掌握武器装备运用和战术战法的各种知识。参考知识超网络模型建立士官军事训练的超网络模型,通过定量的分析士官针对性训练和分层训练问题,研究士官军事训练的转型。
关键词:超网络;士官军事训练;模型
中图分类号:g724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军事教育训练是以武器装备为物质基础的实践活动,是提高部队战斗力的基本途径。军事教育训练水平的高低虽不等于战斗力,但却决定着构成战斗力的诸要素的生成,构成战斗力的各要素只有通过军事教育训练的实践,才能有机结合起来,在战场上融合为一个整体,对敌方构成威胁。目前,士官是我军士兵的主体,士官军事训练的落实决定着我军军事训练的有效开展,全军“十二五”时期军事训练改革中指出,士官的训练,以专业技能训练为主,分级分层的实施训练计划,逐个层级提高士官任职能力。这就明确了士官的军事训练主要结合各自岗位,实现人与武器装备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武器装备的最大作战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部队战斗力。针对如何开展部队的军事训练工作,有很多文献涉及。这些论述对于新时期军事训练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同时还应看到,针对军事训练的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大量文献一般从一种定性的角度进行阐述,如军事训练的重要性、原则,人才培养的方向和目标等等,而没有从一种定量的角度进行深入的分析,尤其是如何针对不同的训练人选确定不同的训练内容,如何将所需要的知识准确的传播给不同类型的受训人员。这些问题的深入研究有助于军事训练的广泛开展,切实推进军队战斗力的生成。
军事训练的本质就是使受训人员掌握必备的知识,尤其是针对士官的训练,主要是掌握信息化条件下的武器装备运用和战术战法,通过教育将这些新知识传播给每一名士官。从知识管理的角度对军事训练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士官军事训练的主要内容是使士官快速的掌握武器装备运用所需要的各种知识,这些知识主要的载体就是武器装备,参考知识超网络模型建立士官军事训练的超网络模型,通过定量的分析研究军事训练转型。
二、士官军事训练的超网络模型构建
人们常常把规模巨大、连接复杂、节点具有异质性的网络称为超网络,最早明确提出“超网络”概念的是美国科学家nagurney等,她在处理物流网络与信息网络、资金网络相交织的问题时,把高于而又超于现存网络(“above and beyond”existing networks)的网络,称为超网络(supernetwork)。
(一)士官训练超网络模型
1.受训人员网络
这里将知识网络作为隶属型网络分析的目的是,我们期望在训练中不同级别的士官掌握不同内容的知识,这里首先将知识进行隶属划分,越向下划分的知识越难以被士官所掌握和理解,需要高级别士官来掌握和学习。
不同的人员自身拥有的知识点如(*)式所示,按照分层训练的目标,不同的人员应该受训的内容可以由下式所示。
四、实例分析与展望
如某一建制的部队共有人员300人,280种不同类型的武器装备,在进行军事训练过程中,这300名人员依据不同类型的武器装备开展训练。如果不做任何划分,那么人员网络和武器装备网络将是非常庞大和复杂的。我们对人员以及武器装备进行预处理。根据训练的需要,将人员按照入伍年限进行划分,如可以将300名人员划分为11类。武器装备在可以按照不同类别进行划分,如通信类、火炮类等等。这样,在具体分析时就会简化很多,也比较符合实际。
最难的是如何将知识点进行划分,下面以某通信装备为例,对隶属型知识网络的知识点进行划分。按照训练中对受训人员的期望,可以将装备蕴含的知识划分为装备操作知识、装备基础理论知识、装备维修知识等。在装备理论知识中可以继续划分为无线通信知识点和有线通信知识点等,无线通信知识点中还有模拟调制、数字调制。具体划分如图1所示。针对这些划分,就可将以武器装备为载体的知识点比较清楚的表现出来。
在信息化条件下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过程中,会涉及到人、武器装备以及人与武器装备的结合等问题,具有复杂系统的特征,可以用复杂网络的研究方法对战斗力的生成和转变进行深入的定量分析,人、武器装备等在复杂网络中具有异质性,必须采
基于超网络的分析方法进行。
参考文献
[1]于春福.以军事训练的科学发展促进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j].国防大学学报,2006,(12).
[2]王竹鸿,吴子穆.在军事训练实践中积极探索战斗力新的生成模式和增长方式[j].东南军事学术,2007,(2).
[3]王凯波等.外军训练转型中的知识管理实践及启示[j].信息技术,
2011,(5).
[4]nagurney a,dong j. supernetworks: decision-making for theinformation age[m].cheotenham: edward elgar publishers,2002.
[5]nagurneya,wakolbingert.supernet-works: an introductionto the concept and its applica-tions with a specific focus on knowledgesupernet-work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knowledge cultureand changemanagement,2005,(4).
[6]王志平,王众托.超网络理论及其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7]于洋,党延忠.组织人才培养的超网络模型[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9,(4).
[8]温有奎,徐国华.知识元链接理论[j].情报学报,2003,(6).
[9]margarita s,matvey b p.grouped knowledge elements.clinical decisionsupport,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