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讨小儿脑瘫的临床特点并分析综合康复疗法对小儿脑瘫的治疗情况。方法:对2010年2月至2010年10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58例小儿脑瘫患者进行分组治疗,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有30例小儿脑瘫患者,对照组有28例。分别对58例患者采用常规药物治疗脑瘫的方法,实验组治疗在常规疗法基础上加用不同程度的运动、电针、水疗及作业疗法等综合康复疗法。通过治疗一段时间,比较两组方法对小儿脑瘫的治疗情况,记录并比较治疗过程中的巴塞尔指数评分情况。结果:加用综合康复疗法的实验组的治疗效果及治疗过程中的巴塞尔指数评分明显高于常规药物治疗的对照组,且p<0.05,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患有小儿脑瘫的患者加用综合康复疗法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善患儿的四肢运动情况,语言能力及其生活自理能力等,从而改善其活动情况并提高其生活质量。
【关键词】综合康复疗法;小儿脑瘫;治疗效果
【中图分类号】r1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49(2013)10-69-02
小儿脑瘫指的是从受精卵开始到新生儿出生至12个月期间由于各种原因而导致的婴儿脑部受到伤害而引起的运动不协调等异常行为的出现。患有小儿脑瘫的儿童表现为智力受到相应的损害,心理上也出现异常导致其行为不同与正常儿童,同时出现相应的感觉障碍等现象。患有小儿脑瘫的儿童运动受到限制,在生活上不能自理,致使其生活质量严重下降[1]。儿童是家庭的希望,所以小儿脑瘫疾病的治疗受到了更多人群及社会的关注。本文通过对2010年2月至2010年10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58例小儿脑瘫患者进行分组治疗分析,探讨小儿脑瘫的临床特点并分析综合康复疗法对小儿脑瘫治疗后的好转情况。具体分析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2月至2010年10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58例小儿脑瘫患者,年龄介于5个月~5岁之间,中位数年龄为2岁,将其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有30例小儿脑瘫患者,其中男性有17例,女性有13例。对照组有28例,其中男性有12例,女性有16例。对儿童的年龄及其性别,相应临床特点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p>0.05,无统计学意义。
1.2方法: 对2010年2月至2010年10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58例小儿脑瘫患者进行分组治疗,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有30例小儿脑瘫患者,对照组有28例。分别对58例患者采用常规药物治疗脑瘫的方法,实验组治疗在常规疗法基础上加用不同程度的运动、电针、水疗及作业疗法等综合康复疗法。通过治疗一段时间,比较两组方法对小儿脑瘫的治疗情况,记录并比较治疗过程中的巴塞尔指数评分情况。
1.3统计处理: 对此数据采用17.0软件系统进行统计和分析,采用x2检验,结果具有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结果
从上表可以得出,实验组(常规疗法基础上加用不同程度的运动、电针、水疗及作业疗法等综合康复疗法)治疗小儿脑瘫后患者的语言、运动、及生活自理能力的恢复情况明显高于对照组(常规药物治疗),其有明显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结论
通过临床观察发现,引起小儿脑瘫的病因多样,其临床症状较为严重,并且影响着儿童的生长发育情况及生活自理情况。小儿脑瘫患者的临床表现包括运动神经受损而引起的运动性障碍,语言情况出现异常,应激反应减弱等。患有此病的儿童出现语言功能,听觉及其行为运动受限的症状。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可以有效控制小儿脑瘫患者的临床症状的发展。从受精卵开始到新生儿出生至12个月期间的脑部发育情况尤其重要,在此阶段应该对于儿童的脑部进行体检,以至于可以早期发现并达到早期治疗,提高其治疗效果[2]。在治疗后患儿的恢复情况评价中将患儿运动能力、平衡能力、原始反射及其肌张力等恢复情况接近于同龄正常儿童定义为明显好转,将以上各功能明显改善定义为好转,将以上各功能在治疗前后无改变定义为无好转,以此来综合康复疗法及常规药物治疗对评价小儿脑瘫的治疗效果[3]。综合康复疗法可明显改善小儿脑瘫患者的运动能力、语言运用能力等情况,使此类儿童可以达到生活自理的水平。对于脑瘫的治疗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此期间需要儿童、家长与相关治疗人员的配合,从而减轻脑瘫症状,提高小儿脑瘫的治愈率。
参考文献
[1] 曾西.综合
复疗法用于脑瘫患儿的临床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2012.5( 9b) :108
[2] 张奇.综合康复疗法治疗小儿脑瘫62例[j].中原医刊.2004.31(17) :24
[3] 钟新.综合康复疗法治疗小儿脑瘫疗效观察[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09.9(5):68
[4] 唐强.综合康复疗法治疗小儿脑瘫的现状研究[j].中国康复.2009.24(4):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