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揭露了资本家剥削、压迫工人的事实,揭示了人的本质。马克思将异化劳动理论作为一种方法论来分析解决问题,异化劳动对于当代我国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启示。
关键词:异化劳动;和谐社会
一、马克思异化劳动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首次提出了“异化劳动”这个概念。马克思通过对异化劳动的阐述,指出异化产生的根源是私有制,最终的根源是社会分工的固定化。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从四个方面描述了异化劳动的不同表现。首先是劳动者与他的劳动产品相异化。马克思认为人和自然是联系在一起的,理应劳动产品与劳动对象也是联系在一起的。但是在资本主义社会里,生产资料归资本家所有,工人在资本家支配下从事劳动,劳动产品不属于工人而属于资本家,工人只能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去换取自己生产出来的劳动产品。马克思认为“在现实生活中,劳动产生了美,但是使工人变成畸形。劳动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但是使一部分工人回到野蛮的劳动,并使另一部分工人变成机器。”劳动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生产者的力量,与劳动者相对立。
其次是劳动者与他的劳动活动相异化。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活动在劳动过程中也产生了异化。工人的劳动是在资本家的支配下进行的,劳动是被迫的,是一种自我牺牲和自我折磨。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为了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不断压榨工人,强迫工人进行工作。人的劳动本身应该是自由的,人能够在劳动过程中满足自己的需要,实现自己的价值,而不是充当资本家榨取资本的劳动工具。当整个劳动过程失去了劳动者的自主性和创新性,这种劳动就失去了真正的含义,就变成了一种异化劳动。
再就是劳动者同自己的人类本质相异化。费尔巴哈首先提出“类本质”这个概念。费尔巴哈认为,只有借助于“类”,个人才能得以生存和发展。人类的特性就是利用人的主观能动性认识和改造世界,进行有意识的活动。人在改造对象世界中,人才真正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自然界才表现为他的作品和他的现实。但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仅仅成为维持肉体生存的手段,这就使劳动者失去作为人类生活基本机能的劳动的兴趣。马克思认为,人之所以称之为人,就是人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使自己的生命活动变得五彩斑斓。人只有在进行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时,才能充分体现出所谓“人”应该具有的本能。而并不是活在世上,只为维持自己肉体的生存而努力工作,这样人的类本质就变成一种异己的力量,同劳动者相异化。
最后就是人与人的相异化。“通过异化劳动,人不仅生产出他对作为异己的、敌对的力量的生产对象和生产行为的关系,而且还生产出他对这些他人的关系。”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生命活动和自己的人类本质相异化,这一事实造成的直接结果就是人同人的相异化。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人不仅生产了作为异己力量的劳动产品,而且生产了资本家。工人与劳动产品的异化,必然导致与占有产品的资本家的异化,异化劳动必然产生工人与资本家的对立。这样,最终也就导致了全面异化。
二、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
虽然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并不是完全成熟的历史唯物主义, 但它在马克思主义的形成过程中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对于当代我国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启示。
1.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高度强调了发展的重大意义。我国正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低,矛盾突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后,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使生产资料归整个社会共同占有和使用。虽然公有制的建立消灭了剥削,但是所有制结构的多元化说明了在我国并没有实现完全的公有制,还有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些生产关系的存在,在现阶段我们仍然没有做到完全的扬弃异化劳动。为此,我们应该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变革生产关系,消除异化产生的根源。
2.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实现经济社会与人的协调发展。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要充分凸显出人的
体性,在劳动过程中,要充分肯定人的自身价值。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是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异化劳动造成了人的片面畸形发展,异化的扬弃只能通过实践,借助于实践才有可能成为现实。在我国现阶段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要全面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毫不动摇,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条件。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只有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才能处理好社会中的各种关系,才能更好的解决异化劳动的各种弊端。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我们要重视人的价值,要时刻践行以人为本的原则,使发展的成果共享于人民。要在发展的过程中充分认识到人民群众的作用,是人可以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就是要极大的提高人民的劳动自觉能力,是人民从社会束缚中解放出来,成为社会真正的主人。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克服异化劳动强制性,从而推动经济的发展。
3.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维护公平正义
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最为突出的经济关系中的异化问题,表现为公平与正义的缺失,特别是腐败、贫富两极分化已经严重阻碍着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从马克思异化劳动的理论来看,社会缺失公平、腐败和贫富的两极分化都是异化劳动的衍生物。市场经济是一把“双刃剑”,如何减少弊端,就使得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问题更加重要。
4.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马克思认为人与自然是和谐相处的。自然界与人类的和谐相处直接影响我国和谐社会构建的进程。而在现实中,自然界成为人类满足自己需要的一种工具。从人类活动的本质来看,就有异化劳动的性质。人类为了满足自己无限的欲望,不断地、不计后果地从自然界掠夺自己所需要的一切。人类对自然界的破坏,导致了一场又一场的自然灾害。
参考文献: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3]蒋涛 王继飞《浅谈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及其现实意义》[j],内江科技,2009
作者简介:
李洁,女,(1990~),山东省临沂市人,中央民族大学中国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研究院2012级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