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大全网 >> 经济学论文 >> 财务税收论文 >> 财政研究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财政研究论文   国债研究论文   税收理论论文   税务研究论文   财税法规论文   财政政策论文
从《吴吴山三妇合评牡丹亭还魂记》看明清《牡丹亭》女性读者群的特点
摘 要: 《牡丹亭》剧本写成以后,除了被搬上舞台进行戏曲表演之外,阅读《牡丹亭》剧本的读者也很多,本文以《牡丹亭》剧本的点评本《吴吴山三妇合评牡丹亭还魂记》为切入点,对于三位评点《牡丹亭》剧本的女性读者进行研究,力图通过她们对于《牡丹亭》的女性读者群的特点进行考察,从而分析《牡丹亭》剧本在传播与接受中的一些特点。
  关键词: 《牡丹亭》 女性读者 传播
  《牡丹亭》除了在昆曲舞台上大放光芒之外,《牡丹亭》的剧本也被人反复阅读、欣赏和评点。在这些阅读、欣赏和评点的读者群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一批女性读者,这形成了古典文学传播与接受研究中一个非常独特的现象,这些女性读者为这部文学作品所写下的相关文字和评论,也成为《牡丹亭》研究中的重要参考资料。在这些女性读者中,最富有传奇色彩的当属清代文人吴吴山的三位妻子,她们三人合力点评《牡丹亭》并最终刊刻出版,留下了一段佳话。
  一、《吴吴山三妇合评牡丹亭还魂记》介绍
  吴吴山,字仪一(约1692年前后在世),钱塘文人,生卒年均不详,约清圣祖康熙中前后在世。所谓“吴吴山三妇”,是指吴吴山早夭的未婚妻陈同以及后来的两位妻子谈则和钱宜。这三位女性虽然里居不一,年龄不同,文化程度也有高低,且相互素未谋面,但却都是《牡丹亭》迷。
  陈同,黄山人,字次令,酷爱诗书,尤视《牡丹亭》为珍宝,曾有七绝云:“昔时闲论《牡丹亭》,残梦令知未易醒。自在一灵花月下,不须留影费丹青。”康熙四年(1665),陈同病将不起,“尤好观览书籍,终夜不寐,母忧其荣也,悉索箧书烧之”。可她偷偷地将一册《牡丹亭》藏在枕下,如朋如友,日夜相伴。她去世后,这珍贵的遗物到了吴吴山之手,原来是她评点的《牡丹亭还魂记》上卷,其夹注、眉批,“密行细字,涂改略多。纸光同网,若有泪迹”。
  康熙十一年(1672),吴吴山娶谈则为妻。谈则,字守中,清溪人,著有《南楼集》三卷。她“雅眈文墨,镜奁之侧,必安书簏” 。有一天,她偶然看到了陈同所评点的《牡丹亭》,顿时“爱玩不能释”,而且很快能一字不差地背诵下来。于是她仿照陈同的笔法和意见,潜心补评下卷。在她的不懈努力下,评本构成完璧,更妙在“其杪芒微会,若出一手,弗辨谁同谁则”。遗憾的是,谈则颇为礼教所拘,执拗地“不欲以闺阁名闻于外”。谈则体弱,在婚后三年,即康熙十四年(1675)就步了陈同后尘。
  又十余年后,吴吴山在亲友的催促、劝说下续娶钱宜为妻。钱宜,字在中,古荡人。她并非出身书香门第,“初仅识毛诗字,不堪晓文义”,但她聪明好学,在亲戚女眷李淑的指导下学习“《文选》《古乐苑》《汉魏六朝诗乘》《唐诗品汇》《草堂诗余》”诸书,短短三年便有了长足的进步。一日她开箱笼见到陈同、谈则的《牡丹亭》评本,“怡然解会,如则见同本时,夜分灯炮,尝欹枕把读”。钱宜主张刊刻陈同和谈则的《牡丹亭》评本,她对丈夫说:“宜愿典金钏为梨枣资”。吴吴山很感动,就答应了。于是钱宜便着手将陈、谈的评语进行整理和补充,自己也“偶有质疑,间注数语”。康熙三十三年(1694),《吴吴山三妇合评牡丹亭还魂记》终于刊刻问世。
  吴吴山三妇对于《牡丹亭》的解读完全是从女性的角度去阐发,对于剧中杜丽娘的生活、爱情表达出了她们独特的女性视角的观点,这在当时实属不易。
  二、从《吴吴山三妇合评牡丹亭还魂记》看明清女性读者群的特点
  《吴吴山三妇合评牡丹亭还魂记》是《牡丹亭》评点本中难得流传下来的女性评点的版本,所以对于“三妇”的考察也可以总结出《牡丹亭》女性读者群的一些共性。
  1.《牡丹亭》的女性读者都受过良好的教育,具备比较高的文化修养。
  《牡丹亭》辞藻华丽、引用典故颇多。虽然意境优美,但并非通俗易懂,清代学者李渔在其著作《闲情偶寄》中就批评《牡丹亭》的语言艰深、晦涩:“即汤若士《还魂》一剧,世以配飨元人,宜也。问其精华所在,则以《惊梦》《寻梦》二折对。予谓二折虽佳,犹是今曲,非元曲也。《惊梦》首句云:‘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以游丝一楼,逗起情丝,发端一语,即费如许深心,可谓惨淡经营矣。然听歌《牡丹亭》者,百人之中有一二人解出此意否?”
  由此可见,只是粗浅识得几个字,是不可能读懂《牡丹亭》的。吴吴山的三位妻

不但能读懂《牡丹亭》,并且还能进行评点和阐发,可见她们三人的文学水平和修养绝对不是一般的水平。 比如“三妇”中的钱宜“初仅识毛诗字,不堪晓文义”,她学习“《文选》《古乐苑》《汉魏六朝诗乘》《唐诗品汇》《草堂诗余》”三年之后,才去阅读《牡丹亭》的。所以可以推断,在明清时代,阅读《牡丹亭》的女性读者首先应该受过良好的教育,具备比较高的文化修养。
  《红楼梦》第二十三回中林黛玉一个人闷闷地回潇湘馆,路过梨香院,恰好里面正在排练《牡丹亭》。“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两句曲文传入黛玉耳中,她感到“感慨缠绵”。听到“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她由不得“点头自叹”。又听到“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两句,黛玉“不觉心动神摇”。再听到“你在幽闺自怜”等句,她已经“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反复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这时黛玉又联想起唐人诗句“水流花谢两无情”以及刚刚读到的《西厢记》里的“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最后她“不觉心痛神痴,眼中落泪”。黛玉落泪是被《牡丹亭》的艺术魅力所感染,黛玉本是才女,所以才能懂得去欣赏《牡丹亭》。虽然黛玉不过是小说中虚幻的人物,但是这一情节一则足以证明《牡丹亭》辞藻的瑰丽和意境的悠远,二则也说明了《牡丹亭》对于女性的巨大感染力。
  2.《牡丹亭》的女性读者大都和杜丽娘有着相似的生活经历,家境优越,受过正统的儒家教育。
  《牡丹亭》中的杜丽娘是太守千金,物质生活优越,但是却受到父母严格的管制,不许外出(自家的后花园都没有去过),接受正宗的儒家教育,等着父母选择“良人”婚配,没有人身自由、婚姻自由。  吴吴山的三妇中,陈同、谈则应该都是大户人家的女子(小户人家的女子是不可能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的),钱宜家世不明,但是从识字情况看,断然也非一般平民之家。一则古时婚姻讲究门当户对,吴吴山为才子,其正妻的人选应该不会是太差的门第,这从他前两位妻子的门第均可看出。
  明代的一般女性,都是生活在严格的礼教规范下。钱谦益的《牧斋初学集》中提到当时妇女的生活状态:“言不出闺阃,足不出厅屏,目不观优舞,身不近巫尼。”这是封建礼教对于明代女性的束缚。当吴吴山的第二位妻子谈则被人劝说将其所评点的文字刊刻时,谈则则为礼教所拘,执拗地“不欲以闺阁名闻于外”。
  故《牡丹亭》中杜丽娘的生活状态,是明清时代“闺阁女性”生活的真实写照。在《牡丹亭》女性读者群中,大多数读者都能从杜丽娘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从杜丽娘的生活方式里找到自己的生活印记,这也是她们热衷于《牡丹亭》的重要原因。
  3.对于自由恋爱的婚姻模式充满向往,对于爱情能够战胜一切充满憧憬,《牡丹亭》是明清女性的爱情神话。
  早在《牡丹亭》问世之前,人们热衷于《西厢记》,求其原因就是因为《西厢记》描写了莺莺和张生的“自由恋爱”。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社会,青年男女非常渴望有自由恋爱的机会,但是封建礼教对于年轻人的束缚完全扼杀了她们对于自由恋爱追求的向往。《牡丹亭》中杜丽娘和柳梦梅冲破封建藩篱的束缚终成眷属的故事正契合了封建时期女性对于自由恋爱的向往。所以,和杜丽娘一样生活在大宅深院的小姐们,从杜丽娘身上看到了自己对于爱情的憧憬,这个带着浪漫主义的爱情故事成为当时压根就没有自由恋爱机会的青年女性们情感上的幻想和慰藉。现实生活的不如意,需要有这样的幻想和童话来安慰寂寞的心灵——“于我心有戚戚焉”。从某种意义上而言,《牡丹亭》为寂寞深闺中的女性提供了美妙的关于自由浪漫爱情的幻想空间,抚慰了因为不能得到现实中自由恋爱和美满婚姻的女性们的凄苦心灵。
  《牡丹亭》受到女性读者的热捧不是一个偶然的现象,是因为《牡丹亭》契合了当时女性对于自由恋爱的希冀和向往以及现实中不可得到的绝望心境,这些年轻的女性沉醉在《牡丹亭》勾画出来的美妙、绚烂的浪漫唯美爱情故事中而不可自拔。
  参考文献:
  [1] (清)吴人.三妇评《牡丹亭》杂记[m].吴江沈氏世楷堂,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
  [2] (清)曹雪芹.红楼梦[m].北京:中华书局,1999.
  • 上一个经济学论文:
  • 下一个经济学论文:
  •  更新时间:
    从《挪威的森林》和《来自虞美人之坡》看上…
    从《汉宫秋月》看中国古典舞创作
    从《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准则浅析新企业会…
    从《天盛律令》看西夏对外贸易政策
    从《白银资本》、《大分流》看东亚发展理论…
    从 《民主财政论——财政制度和个人选择》看…
    从 《民主财政论——财政制度和个人选择》看…
    试析从《宁波晚报》房地产广告传播表现看宁…
    从《宁波晚报》房地产广告传播表现看宁波住…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版权所有 www.11665.com © 论文大全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