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大全网 >> 经济学论文 >> 财务税收论文 >> 财政研究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财政研究论文   国债研究论文   税收理论论文   税务研究论文   财税法规论文   财政政策论文
个体性与社会性的和谐统一
【摘要】在当代中国作为“第三代诗人”代表的于坚在诗歌创作中拒绝隐喻,解构象征,使沉积着历史文化灰尘的词汇得以去蔽,他的诗歌创作冲击了传统诗歌模式,受到坚持传统创作观念的诗人和评论家的批评。
  【关键词】社会意识形态;拒绝隐喻;于坚;主体性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6-267-01
  一、于坚诗歌创作的去隐喻化
  于坚进入诗坛的时候,正是朦胧诗大行其道的时候。朦胧诗诗人的语言具有明显的书面化、高雅化或内心化的特色,所唤起的是一种非日常的、精神性的感受。这些诗句很难按日常经验去理解,而必须从特定的历史背景之下和知识分子内心追求之中寻求理解。试看: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北岛《回答》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顾城《一代人》
  这里“卑鄙”与“高尚”,“黑夜”与“光明”,都不是采用其日常意义,而是诗人在当时生活的背景之下,赋予“卑鄙”“光明”“黑夜”“光明”以与自身心境状态吻合的另一层意义,有着极其浓厚的特定色彩,在鼓舞人心、抒发情感、表达理想等方面有着极大的优势,尤其是在文革之后,知识分子在重建信仰、树立自身的社会地位和发挥自身的思想影响力的特定年代。因而朦胧诗和“朦胧诗人”获得了诗坛、文坛的巨大欢迎。
  可是在于坚看来,这种语言没有顺应个体日常生活体验,富含了太多隐喻色彩,正好遮蔽了个体的生命体验。所以当于坚开始解决朦胧诗给诗歌带来的负面作用时,他最先提出的就是对诗的隐喻的消解。所谓“拒绝隐喻”就是拒绝朦胧诗那种借助现成隐喻性语言为世界命名的方式,就是回到诗作为日常生命形式和作为生命体验的方式这一本真状态。
  于坚在强行剥去隐喻的外衣的时候,还进行了一项更加“出格”的工作,那就是用一些特殊的形式,对一些较易于引发隐喻的词语给予科学层面或者日常意义的解释。而这种解释完全远离了原先的想象空间,创造出全新的艺术空间。
  乌鸦/在往昔是一种鸟肉
  一堆毛和肠子。——《对一只乌鸦的命名》
  柳叶刀/酒精/碘酒/脐带/血流成河纱布/橡皮手套/针头/就是这些
  牵引出——“诞生”——《事件:诞生》
  这就是完完全全的解构,当“诞生”一个崇高而美好的语词在于坚的拆分下,变得如果惨淡和支离破碎,“诞生”一词也就从隐喻的泥潭中被人拉了出来,“诞生”也就真正“诞生”了。
  二、于坚诗歌的社会意识形态性与个人主动性的统一
  那么于坚的诗有没有脱离社会呢?他的诗是不是就摆脱了社会的意识形态性呢?其实不然。
  于坚的诗歌有着较为明显的反传统诗学的风格,运用了较为少见的拒绝隐喻的方法,显得个人印记浓重。这就成为别人批评他的主要把柄之一。但从深层看,文艺仍是社会性极强的文化创造活动。从创作动机上看,文艺创作的目的是作家为了与社会成员进行交流和沟通,即使那些宣称纯粹为了宣泄情感的作者也希望以其作品博得人们的同情、理解、共鸣和支持。例如:
  寄身在一棵树下躲避一场暴雨/它用一条手臂为我们挡住水
  它是那样使我们永远感激信赖而无以报答的事物/我们甚至无法像报答母亲那样报答它/我们将比它先老/我们听到他在风中落叶的声音就热泪盈眶——《避雨之树》
  咋一看,于坚的这几句诗似乎只在发泄个人性感,纯粹的宣泄个人情绪,但是如果我们细细品味,会发现在这里,于坚用个体生命的直觉体验呈现出晶莹剔透之美,语言与诗人的生命状态、生命经验以及形而上的感悟同构,展示自然生命本体的同时也深刻地揭示出现代人的内心真实。
  我们从于坚的生长经历分析。于坚像其他第三代诗人一样,没有如朦胧诗人那样经历过噩梦般的悲愤年代,对朦胧诗人们那种崇高的英雄主义倾向、深入骨髓的忧患意识和使命感格格不入。在于坚看来,“诗歌精神已经不在那些英雄式的传奇冒险、史诗般的人生阅历、流血斗争中。诗歌已经到达那片隐藏在普通人平淡无奇的日常生活底下的个人心灵的大海。诗人们自觉到个人生命存在的意义,内心历程的探险开始了。”于坚有着强烈的自我认同,把自己完全当做一个普普通通的都市平民的身份去写。用于坚自己的话说,就是“民间立场”,他说过,“民间立场一次是在非官方的、口语和母语的、非时代

、生活的日常性、普遍性的意义上使用的”。
  正因为于坚重建生活的尊严,所以生活也给了于坚足够的回报。于坚能在原本被遮蔽的大地上行走,和本真的世界触摸,使得他的是个充满了鲜活的气息和旺盛的生命力,他所体验和书写的光线、色彩、声音、味道都是可以和身体触碰的,而不再是那种抽象的文化符号。一个“平”字,是以“平”民的身份,“平”视的角度去写诗,因此生活的人和事既不崇高,也不卑下,没有过多的抱怨和欣喜,有的只是“如此而已”,它们依然那样的存在着,不会因你我的喜怒哀乐而有什么变化。
  这样一来,我们对于坚的阐释提升到一个诗性与生活相关联的高度。于坚想通过诗歌去“发现”生活,而他选择的途径是接触和关注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尊重它们,把它们真正当做有意义的事物去看待,而不是当做无意义的事物去看待。这样于坚找到的生活正是他最终追求的境界,而诗歌就因此而有意义,而存在于斯。他的诗歌追求的是对人生的日常关怀。
  • 上一个经济学论文:
  • 下一个经济学论文:
  •  更新时间:
    共性与个性原理在结构力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朱纯深《荷塘月色》英译译者主体性分析
    电子产品可靠性与环境试验杂志2013年第02期…
    论税法本科教学中的主体性教学观
    个体工商户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管理的思路
    个体工商户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管理的思路
    反倾销的必然性与中国外贸战略调整
    探析坚持中国经济学理论研究的主体性原则
    实施儿童经济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分析
    坚持中国经济学理论研究的主体性原则
    谈中国经济的滞后性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探究浙江经济的自组织特性与内生缺陷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版权所有 www.11665.com © 论文大全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