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而现实教学中还存在理念与实践上的较大偏差,呈现出形式化和简单化的倾向。文章反对随意更改教材原有结构、肢解教材、脱离教材、脱离学生的教材处理方式。提出“创造性使用教材”应充分尊重教材、科学理解教材、合理加工教材,还原教材处理的本真。
关键词:教材资源;尊重教材;理解教材;加工教材
文章编号:1008-0546(2013)07-0046-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3.07.016
前不久的一次“同课异构”教研活动,两位教师共同执教“苯酚”。年轻教师教学设计新颖开放、大胆处理教材、课堂气氛活跃;中年教师尊重教材原貌,教学朴实自然、循序渐进。两位教师对教材的不同处理方式,再次引发了我对如何更好使用教材的思考。
一、现状:乱花渐欲迷人眼
“苯酚”这一内容,教材共安排了四次探究活动,即苯酚的物理性质(重点是溶解性)、苯酚的弱酸性、苯酚与溴水的取代反应、苯酚的检验(颜色反应)。教材欲通过学生动手实践、合作探究等化学活动,体现实验到理论的过渡,展示“结构决定性质”、“基团间相互影响”的化学规律,促进学生质疑探究意识的增强、科学实验能力的提高、化学思维能力的发展。在教学中,年轻教师由于缺乏对教材的深刻理解,没有领会四次探究活动的设计用意,片面强调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看起来热热闹闹,但学生活动“蜻蜓点水”、“浅尝辄止”,给人虚无缥缈的感觉,课堂教学的意义和价值总像缺了“一口气”,似乎还欠缺点什么。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师对教材的理解趋于多元化。一方面,照本宣科、就教材讲教材的现象逐渐减少,“用教材教”的意识逐步提升,尤其在公开课或评优课中,教师改编教材的现象很普遍;另一方面,教师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还存在理念与实践上的偏差,呈现出形式化和简单化的倾向。在没有深入理解教材编写意图的情况下盲目开发、整合教材,甚至不考虑教学实际,随意更改教材的原有结构;无限拔高教材内容或随意删减教材、肢解教材;抛弃教材,课堂情境空洞,动辄探究、讨论等脱离教材、脱离学生的现象比比皆是,令人担忧。因此,树立正确的“教材观”,科学践行“创造性使用教材”的课程理念,对于有效发挥教材功能,提升教学质量,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
二、反思:莫为浮云遮望眼
调研发现,出现随意删减教材、肢解教材、脱离教材进行教学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认为教材“过于简单”,为应对高考而无限补充、拔高教材内容,深挖洞、广开发、一步到位。另一方面是片面追求“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认为不改编教材,不强化探究,活动不热烈就不是好课。
实质上,这些都是对教材的编写理论不熟悉,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不够深入所致。新教材十分注意控制学习的层次和深广度,根据具体内容的难度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在教材中分别采取“深入浅出”,“点到为止”,“造成悬念,引起思考”等内容组织策略。内容基础性强,循序渐进,编排上螺旋上升,通过问题的延伸或扩展,为学生多次设置了思维发展平台。也就是说,同一内容可多次出现在不同模块中,但体现不同学习要求,分层次实现高中学习目标。这样既分散了难点,也很好地满足了不同学生的选择需求。
因此,教学中要在明晰整套教材的编写体系的基础上,依据课程内容标准,把学习目标用适当的方式传达给学生。不能按传统的教学要求随意补充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要求,不合适地引伸和挖掘。而要注重“过程与方法”,强化学科意识,提高科学素养。在鼓励有志于化学的学生继续深入的同时,防止将来不选修化学的学生过早分化而远离化学。
1. 充分尊重教材
“用教材教”的理念首先建立在对教材的理解与尊重的基础之上,只有尊重教材,充分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才能在此基础上达到“用教材教”的更高境界。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指出:“化学教材为学生的化学学习活动提供了学习主题、基本线索和知识结构,是实现化学课程目标、实施化学教学的重要资源。”由此可见,化学教材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重要作用。脱离教材严重偏离“用教材教”的主旨,严重误读和背离新课程理念。教材的知识结构体系、内容的编排顺序是反复
考量,并通过专家论证的;教材的语言是字斟句酌,十分精要的;教材的例题是反复打磨,承载着明确的教学任务的;教材的习题是精挑细选,能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巩固和理解教学重点的。
俗话说的“吃透教材”说明了两个道理:一是教师要理解、领会教材;二是教学要尊重、依据教材。试想,如果教师对教材都没有起码的理解,连忠实执行教材都尚未做到,如何谈及驾驭教材、善用教材呢?因此,使用教材,首先建立在尊重教材、理解教材的基础上,以科学的、审慎的态度研究教材、解读教材,警惕教材对于形成错误理念的导向,正所谓“莫为浮云遮望眼”。
2. 科学理解教材
理解教材是当好教师的前提,组织教学前,应充分分析教材内容、知识结构和教材创设的情境;了解化学概念的背景、内涵和外延,把握概念的逻辑意义;理解教材内容所反映的思想方法,挖掘知识所蕴含的科学方法、理性思维过程和价值观资源;探索教材的编排意图,结合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心理发展水平,领会教育目标及其实现状况。科学地理解教材需要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1)教材安排了哪些内容?为什么这样安排?
教材是专家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化学学科自身的规律编写而成的。明晰教材内容及编排意图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前提。
(2)学生的认知基础如何?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曾经说过:“如果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就是:影响学生的最主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根据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学生的认知状态是我们教学的出发点。 (3)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教材内容的安排对于完成学科目标有什么作用?
《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方案的形成依赖于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钻研,应以《课程标准》为依据,明确教材编写者的意图、逻辑结构,领会教学内容的教育价值,而不是盲目地处理教材。
(4)如何设计教学过程以顺利达成教学目标?
“教之道在于度,学之道在于悟”,只有深入研读教材,领悟教材,才能把握好“度”。通过以上几个问题的思考,熟悉教材内容,思考教材编写意图和知识结构,关注问题类型的归纳与陈述,进一步探寻教材呈现方式对三维目标达成的可行性。 基于此,才可能对教材进行合理的加工、改造,才可以真正做到科学、合理、有效地“用教材教”。
3. 合理加工教材
尊重教材、理解教材并不意味着忽视和否定教师教学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不等于囿于教材,不敢逾越教材雷池半步。在教学中,教师应该目光更长远,眼界更开阔,心中要有教材更要有学生。要善于研究教材的内容和结构,设计具有个性化的教学材料;要有对教材的准确把握,还要有对化学学科本质的深刻理解,更要有对学生认知基础的科学判断;要使学生获得必需的化学基础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更要培养学生的化学意识、化学思想方法、化学思维方式等化学素养;要引导学生善于解决基于自身情境中的化学问题,让他们学会观察、分析、推理和反思,为后续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在这次“同课异构”中,中年教师对“苯酚弱酸性”的教材处理值得品味:
师:苯酚溶于氢氧化钠生成可溶性的苯酚钠和水,显示了苯酚的什么化学性质?
生:酸性。
师:苯酚的酸性到底强还是弱呢?能否设计实验对比它与碳酸的强弱?写出反应方程式。
生:根据“强酸制弱酸”的原理,学生会设计出co2通入苯酚钠溶液的实验方案。
师:根据学生书写方程式的情况,引导学生讨论产物到底是碳酸钠还是碳酸氢钠,或者两者都可以?
师:如何设计实验检验产物是碳酸钠还是碳酸氢钠吗?
根据学生提出的多种方案,组织讨论,得出“用氯化钙溶液检验是否含有碳酸根离子”的方案最为合理,并做实验证明结论。学生经过由弱到强的创新思维,使思维强化阶段的有效性得到了提高。
师:为什么产物只能是碳酸氢钠?苯酚的酸性与hco3-的酸性哪个更强?如何设计实验证明?
生:苯酚乳浊液中滴加碳酸钠溶液,观察能否溶解。
师:演示实验,学生完成方程式并用“强酸制弱酸”的理论解释。
中年教师针对“苯酚弱酸性”这一教学难点,设计了几个“准备性”和“提示性”的活动,大大降低了理解的难度。增加的
酚乳浊液与碳酸钠溶液反应实验,让学生对“强酸制弱酸”的理论理解更加深刻,应用更加自如。在多个问题情境诱导下,不断质疑,释疑,不断地激活了学生的动态心理,使学生的心理活动始终处于认真探求的激昂状态,并沿着正确方向发展,促使知识的内化,师生心理互动更趋和谐与活跃,使思维一直处于有效的活化状态。通过这样的处理,让学生清晰地认识到苯酚的弱酸性,理解为什么苯酚钠溶液与二氧化碳反应只能是碳酸氢钠,同时培养了学生探究问题的思维方法。
在教材使用中我们应当认识到:首先,教材只是一个指导性的文本,并不是包治百病的万能良药。我们所面对的学生是鲜活的,所要达到的目标也可以是不相同的,教材只能提供常态下的一种教与学的思路和设计方案,很难完全适应所有具体情况。因此,教师要善于把握教材所反映的化学本质,针对不同区域、不同层次的学生,对教材进行灵活、恰当、理性地处理,让教材更切合实际。其次,“用教材教”不仅要具备解读教材的能力,还要有解读学生智慧的能力,在正确理解、准确把握教材的基础上,设计符合学生学习特点和知识水平的教学方案。只有把解读教材、了解学生与加工教材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实现内容、方法与手段的统一,使教学实践的特殊性与教材的普遍性有机结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感悟:拂去铅华存本真
巴黎嫩著名诗人纪伯伦有句名言:“我们走得太远,以至于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其实,越是真理的东西,越是朴素自然。“用教材教”就是要遵循教学中最基本的规律,使教材处理做到“简约而不简单”,让化学课堂回归于朴素自然。
“同课异构”中,年轻老师的教学围绕“苯酚的性质”,利用熟悉的生活案例,使知识学习情景化、生活化,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欠缺的是对教材具体事例的化学本质和学生的认知过程的把握还不到位,设置的“情景”脱离教材,针对性不强,不够恰当,“知识生成的过程”展开不够精细,思维和思想方法的引导不够精确,导致学生对化学实质的思考不深刻,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
中年教师看似平淡的教学,却紧紧围绕教学重点,设计一系列的问题,环环相扣,层层深入,以“问题”引导学习。“问题”既有明确具体、易于理解、紧紧围绕教学内容的本质与核心,基于教师对知识生成的关键点和理解困难点分析的课前预设。更重视课中生成,依靠教学机智,在学生对内容理解偏差处,提出“恰时恰点的问题”,切实提高了教学效果。教学设计朴素却时时抓住学生的思维兴奋点,教材处理简约却不简单,实际而有价值。
“教”教材,以知识为本位,强调书本知识的传授;用教材“教”,以学生为本位,强调教与学相谐,知与能并重,以知识为线索,注重潜能开发,侧重能力培养。教材仅是“范本”,教学不仅仅是解释教材,而要以教材为“圆心”,在内容或形式上向外延伸;以教材作“诱饵”,钓起思维之“鱼”,造就知识之“舟”,搭建能力之“桥”,形成心灵洗礼之“池”。在充分尊重和理解教材的基础上,依据学生和课堂的实际情况对教材作适度的拓展与延伸,对已有问题进行价值替代和对问题串进行重新分配或重构,挖掘教材资源的深层价值,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材的功能,实现教材自身价值的最大化。
莫为浮云遮望眼,风物长宜放眼量,洗尽铅华之后方能显从容。在充分理解、尊重教材的前提下,我们应以开阔的视野面对教材,以自然有效的策略把握教材,才能做到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真正转变。
参考文献
[1] 毕华林.化学新课程理念与实施[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
[2] 吴星,沈怡文.给化学教师的101条建议[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 刘知新.化学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4] 黄爱华.课堂教学艺术[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5] 全芙君.化学课堂上有效教学的提问策略[j].中学化学教与学,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