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关键词: 债务 重组 公允价值 账面价值
论文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债务重组准则在我国产生和发展的历程。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新旧债务重组准则的比较,分析了其在几个方面的差异。最后分析了新债务重组准则存在的一些问题。
2006年2月,国家 财政 部颁布了新的 会计 准则,并于2007年1月正式实施,这是我国财政、会计工作促进 经济 社会 发展的重要举措,是我国会计史上新的里程碑,它标志着
4.损益确认的不同 2001年准则规定 债务 人将所有债务重组利得(即重组债务的账面金额超过将会支付或换出的未折现现金或其他资产的数额)确认为所有者权益中的资本公积,而不是确认在收益表上。而债权人不确认任何债务重组损失。
新准则规定债务人将重组的账面交织与转让的资产、资本或重组后债务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确认为债务重组利得,计入当期损益。对于修改其他条件的,如果涉及或有应付金额,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重组后债务的入账价值和或有应付金额只和的差额,确认为债务重组利得,计入当期损益。债权人将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接受的资产、资本或重组后债务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已记提减值准备的,应先冲减减值准备)确认为债务重组损失,计入当期损益。受让非现金资产按照公允价值入账。对于修改其他条件的,如果涉及了或有应收金额的,债权人不应将或有应收金额包括在将来应收金额中确认重组损失,或有应收金额实际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
5. 会计 报表披露的内容不同 旧准则规定债务人应当披露信息为“因债务重组而确认的资本公积总额”和“或有支出”;债权人应当披露信息为“或有收益”。新准则规定债务人应当披露的信息为“确认的债务重组利得总额”和“或有应付金额”;债权人应当披露信息为“或有应收金额”。通过以上比较可以看出,根据新准则规定,无论何种方式的债务重组,债权人均要确认债务重组损失。而原准则规定,在以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和将债务转为资本两种债务重组方式下,债权人不得确认债务重组损失。
二、新债务重组准则存在的主要问题
1.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滥用 本次准则修改变化最大的部分就应该是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引入了,并且这也是新准则争议最大的地方。所谓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在1998年的准则中我们就曾经应用了“公允价值”的计量属性,由于公允价值的确定要强烈依赖于完善和发达的公开交易 市场 ,依赖于充分的交易信息供给。很显然,我国当时的诸多条件并不满足。而且由于公允价值的“自愿”性质,导致在实际操作中很多公司利用公允价值来操纵企业利润,致使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出现问题。鉴于此,2001年的债务重组准则采用一刀切的办法,用账面价值计量取代了公允价值计量。这样虽然可以抑制一部分利润操纵行为,但却与国际惯例相脱轨了,无法及时反应真实的会计信息,而会计本身却是要求传递真实和公允的会计信息。公允价值计量应该说是最真实和公允的计量企业的资产和负债的计量属性。新准则把债务重组的计量基础又改回为公允价值,使我国会计准则更趋同于国际惯例,有效的强化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真实性。但可能又会面临公允价值被滥用于操纵利润的情况。因为我们一直到现在为止,完全的自由的市场 经济 体系都还没有最终形成,在许多领域还存在非市场化的因素。因此建立在完全自由交换市场基础上的公允价值的可靠性就值得怀疑。
2.新准则的可操作性要加强 新准则中有很多表述是采用定性的表述方法,因为人们理解上的差异性,很可能导致对新准则的误解。比如新准则中规定企业只有在“发生 财务 困难”时才可以进行重组,但如何才是财务困难,目前还没有一个衡量的标准,人在这里的主管因素作用很大。所以要进一步新准则的研究,完善其可操作性。
3.没有考虑时间价值
很显然,在新准则当中,时间价值都别忽略掉了。这种省略可能会导致数据出现偏差,影响数据的真实性。比如对未来或有事项金额的估计上,新准则没有对这个未来的估计金额进行贴现,而是直接的把两个不同时间点上的金额相加来计算。还比如在修改其他债务条件进行债务重组时,有人认为应将修改后债权的公允价值的现值作为重组后的账面价值,重组前的账面余额与重组后的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确认为损失,这样就可以使各企业债务重组收益或损失的确认口径一致了。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 财政 部.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m].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