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其共同特征包括承认经济活动主体的自利性、市场机制与国家干预相结合、经济活动和财产权通过法律得到保护、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相结合等。
[关键词]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二、
三、中国模式的改进
世界上不存在一成不变的发展模式,中国模式也处在不断的发展、完善之中。中国模式具有很强的动态性和开放性,这种动态性和开放性体现在对已有经验的调整和改进方面,体现在对世界经验的科学吸纳方面。中国模式需要改进的方面很多,归纳起来可体现在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1 经济结构的改善和利益格局的调整。改革开放后,我们调整了所有制结构中的“一大二公”的格局,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在推进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使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得到了整体上的提高。但近年来出现这样的情况:国有经济的比重下降、控制力变弱,因而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在降低。据国家统计局2009年底公布的数据,在全国第二、第三产业中的企业总数为495.5个,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的比重7.1%:92.9%;在207.8万亿元的企业资产中二者的比重为32.8%:67.2%;在34万亿元实收资本中二者的比重为36.4%:63.6%;在工业领域从业人员11738.3万人中二者的比重为12.3%:87.7%。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公有制经济的资产实力大约只占全部资产实力的三分之一,公有经济中的从业人员不到全部从业人员的三分之一,显然,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被严重削弱了。
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被削弱产生了一系列的不良后果: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性质有被改变的危险;共产党的执政党地位受到威胁;居民收入中的两极分化倾向不断加剧,从而改变着各社会阶层的利益格局,等等。仅就居民收入两极分化的情况来看,目前的基尼系数已达到0.496的水平,大大超过了国际上通行的平均警戒线。据全国总工会2009年职工收入专项调查显示,国企高管与一般职工收入差距,2006年为6.72倍,到2008年升至17.95倍。当前贫富差距悬殊的原因不是所谓的垄断问题,而是所有制问题。马克思说:“消费资料的任何一种分配,都不过是生产条件本身分配的结果。”可见,利益格局的调整,在于所有制的经济结构的改变。只有高度重视和不断完善所有制结构,切实增强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才能改变居民收入两极分化的局面。这也是中国模式向世界特别是转型国家昭示的镜鉴意义之一。
2 发展方式的转变和对民生的关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既是中国的问题,也是世界的问题,对于中国模式的完善,这一问题尤其重要和紧迫。片面追求gdp的总量而不重视其质量,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经济增长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而内需不足,重视经济增长而忽视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等,是陈旧落后的发展方式的集中表现。以上情况的不良后果,包括资源和能源对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制约,环境的破坏,城乡等地区差距扩大,居民消费等民生改善的相对滞后。
针对这些问题和不足,编辑
参考文献
[1]罗肇鸿,张仁德,世界市场经济模式综合与比较[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4.
[2]共产党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32.
[3]a·j市场经济模式的普适经验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