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我国防护林工程自实施以来在改善环境方面取得了显著效益,同时也取得了促进当地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社会进步的一系列社会效益。本文对防护林的社会效益进行监测,以农户监测为基本对象,同时进行宏观社会调查,使用典型农户定点监测和一次性调查等方法,按照科学性、可操作性、系统性、相互独立性等原则,选取农民个人发展、农村可持续发展、促进社会进步三个层面的指标,建立监测评价指标体系。
关键词:监测体系;评价指标体系;防护林;社会效益
中图分类号:f32文献标识码:a
防护林是以发挥森林的各种防护效益为目的而营造的人工林,为我国森林五个林种之一,根据其防护目的和效能分为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防风固沙林、农田防护林、固岸护滩林等。我国 “三北”防护林工程自1978年实施以来,取得了显著成效,在国际上被誉为“
(二)评价指标。评价指标体系必须既能反映综合效益,又能反映社会价值,既有助于总体规划目标的实现,又能提出便于对照执行的具体准则。防护栏工程自开展以来,森林资源显著增长、环境效益极大发挥,使得工程区粮食产量稳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得到改善,区域经济发展良好,当地社会整体状况有了较大进步。为此,从农民个人发展、农村可持续发展、促进社会进步三个方面建立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三级评价指标体系。
1、农民个人发展。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相当大的比重,我国同时也是一个发展
农村个人发展方面可以选取如下指标:(1)好、中、差农户数量的变化;(2)小康、温饱、脱贫家庭数量的变化;(3)农村家庭恩格尔系数;(4)人均纯收入;(5)人均消费水平;(6)粮食、果品等增产增收的变化。
2、农村可持续发展。防护林工程作为一项基础工程,自开展以来充分发挥了防风固沙、改善环境的生态效益,奠定了农业发展的基础,使得项目区生态环境得以改善,农业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显著改善,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农村可持续发展得到有力保障。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土地生产率的提高。防护林工程开展之后,农地遭风沙侵蚀的现象得到缓解,农田结构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有了良好生态环境的保障,农业总产量提高,从而土地生产率得到提高。
(2)劳动力生产率的提高。由于改善了农业生产方式,农业总产值不断提高,因此劳动力投入在生产经营中的效率也在不断提高,体现了农业生产力本质上的变化。
(3)商品产出率的提高。防护林工程的实施改善了当地农民的生活,一部分农民先富起来,有了富余资金用来从事商品活动。可以说,防护林工程促进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向农业商品化经济发展,这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3、促进社会进步。防护林工程的开展促进当地农民脱贫致富、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对当地社会进步产生着影响,随着物质文明的发展,精神文明方面的需求也逐渐旺盛起来。促进社会进步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农村基础设施的改善。道路、供水、供电情况的改善等。
(2)农村社会服务体系状况。指对教育方面(义务教育普及率、受教育水平改善状况)、医疗体系建设方面(社区卫生服务站的数量、农民医保参保率)等的影响。
(3)就业状况。包括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情况、妇女就业情况、劳动力普及率等。
(4)农业科技成果应用情况。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是社会进步的一个标志。农业科技成果投入市场进行推广运用,是进一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手段。
(5)农民对工程的认识程度。包括农民对工程开展的认识,对生态环境改善的评价,对目前生活状况的满意度等。
(三)评价指标体系。根据以上选取的评价指标,通过德尔菲法匿名征询、ahp定量分析二者相结合,建立社会效益层次化评价指标体系。(表1)
四、结语
我国防护林工程开展范围广大,各项目实施地区发展程度很不一致,而且社会效益评价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因素很多,因此本文设计的防护林社会效益监测评价体系只是从宏观角度进行的初步探讨,对于特定的评价区域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指标的筛选和补充。
整理
主要参考文献:
[1]国家林业局.退耕还林工程社会经济效益监测与评价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