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基于社会认知理论,以创业自我效能为关键切入点,以河北、天津四所大学的在校高年级大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进行实证研究,探讨影响大学生创业自我效能的个体特征、家庭、环境劝导、认知四类影响因素。通过分析大学生创业自我效能的特征和差异性,发现大学生创业自我效能的主要影响因素,并从提升创业自我效能的角度,进一步对目前创业教育需要关注的内容、重点和方式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创业自我效能;创业教育;社会认知
中图分类号:f241.31 文献标识码:b
创业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也是理解改革开放以来
(一)个体特征因素
创业自我效能在性别上不存在显著差异,这与国外的同类研究有所差异,在国外的大多数研究中女性创业自我效能低于男性。本研究中,创业自我效能的专业差别显著,经济管理专业背景的样本创业自我效能水平要高于工科背景样本,其原因可能在于学习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能够接触到更多的创业相关课程教育,从而提高了其创业自我效能程度。同样,受过创业教育或培训的样本其创业自我效能要高于没有受过创业教育的样本,这其中原因也可能由于学生样本主要受到替代性经验的影响,而创业教育或培训起到了正向强化的作用。
(二)家庭因素
1.生源。来自农村的样本创业自我效能水平最高,其次是城市,而乡镇最低,出现了“分离效应”。经过进一步访谈调研,这种现象的产生可能由于经济水平与城市存在差异,来自农村学生和乡镇学生到大城市求学后所体验到的心理落差有关,农村学生体验到的心理落差高于乡镇学生,从而对情绪和身心状态的影响要更高一些,情绪和身心状态信息是自我效能的来源之一,这种落差感可能带来的是一种正向的强化作用,使得他们的创业自我效能强度要高于其他两类学生;而城市学生虽然没有农村学生或乡镇学生所体会的心理落差,但在城市中接触到更多信息,对自我和社会问题更加关注,受到替代经验信息相对更多一些,因此其创业自我效能高于来自乡镇的学生。
2.父母、亲属创业相关经历以及父母文化程度:在调查中,父母及其他亲属有创业、下岗再就业行为高低组在创业自我效能上存在显著差异,可以解释这是由于替代性经验的影响。父母文化程度高的样本创业自我效能低于父母文化程度低的样本,在进一步的相关性分析中,父母文化程度与创业自我效能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其原因的解释需要结合对生源和替代性经验的解释,由于父母文化程度低的学生主要来自农村和城市中低收入人群,而城市中低收入者也正是失业下岗的主要人群。来自于这类家庭学生的创业自我效能因此比较高。
(三)环境劝导与认知因素
1.环境劝导。创业自我效能在亲朋好友劝导和社会环境劝导上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社会环境劝导、亲朋好友劝导与创业自我效能存在显著的正相关。这与国外研究的结果相一致。
2.认知因素。在代表认知控制的认知风格水平上,创新型认知风格的样本创业自我效能要高于适应型认知风格的样本;而在代表认知输出的学习风格上,四种不同学习类型的样本,顺应型、发散型、聚敛型和同化型不存在显著差异。进一步的相关性检验也证明了认知风格与创业自我效能存在显著正相关(p<0.05),而学习风格与创业自我效能不存在显著相关。
四、创业自我效能的关键影响因素分析
经过多元回归分析,本研究发现:(1)在个体特征因素中,专业(是否经济管理专业)对创业自我效能产生显著影响,专业在一定程度上所体现的是个体所受到的创业教育水平,创业教育与创业自我效能强度显著正相关;(2)创业自我效能的水平和强度受到环境劝导(包括亲朋好友劝导和社会劝导)和认知风格的显著影响。环境劝导代表的是一种社会关系,所体现的是一种与社会的互动,因此会在不同程度上受到社会文化和传统的深刻影响。进一步的研究发现,社会环境劝导和亲朋好友劝导对创业自我效能的影响不同,社会环境劝导的影响要高于亲朋好友劝导。(3)创业自我效能的水平和强度受到认知风格的显著影响,而环境劝导与认知风格的交互作用对创业自我效能没有显著影响。
通过对创业自我效能影响因素的研究,创业教育是有效提高创业自我效能的手段之一,尤其对在校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培育,是他们获得替代经验、了解各类信息、树立良好情绪和心态、坚定创业决心的重要途径。当创业成为中华民族振兴的巨大推动力,而创业教育也是其根本所在,关系到国家民族腾飞大计。以创业教育为中心,与社会层面的创业文化塑造及个体层面的创业认知形成密切相关。
1.社会层面的创业文化塑造。人类的创业活动总处于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文化因素必然会通过创业主体对其创业活动与创业过程产生重要作用。实践证明,培育创业文化有助于激发和凝聚全社会的智慧和力量,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注入强劲的内源动力。社会环境劝导,代表了社会舆论、社会文化对创业的一种承认和赞许,它是推动创业的一股强大的社会力量,促使创业由一个个的个体行为上升到全社会的热潮。创业文化的塑造,需要三层力量的相互配合与综合作用,由外到内分别为:(1) 创业者的“社会典范作用”,其基础在于创业者自身的业绩得到政府和公众的认可;(2)社会导向的强化,社会导向是社会价值观的风向标,社会价值观是构成社会文化的重要基础,其深层原因简言之就是要将创业放在何种位置的问题;(3)社会机制的改革和构建,不仅仅停留在经济领域,还应包括社会信任机制、教育和政府机制等等。
2.个体层面的创业认知形成。创业过程充满了各种未知情况和问题,需要开拓进取、不断创新和变革。认知风格对创业自我效能的正向影响说明个人对各种问题处理方式越多,越适应创业的复杂情况,从而更加有信心去应对,反之则缺乏信心,降低创业自我效能。由于创业任务的复杂性,在适应——创新的认知连续区间内,创业者要不断的调整自身的认知状态。
五、创业自我效能研究对创业教育的启示
创业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最大区别在于并非将受教育者塑造为一个个“齿轮”,而是培养独立的人格与自主的精神[12]。结合ridding的认知模型和教育理论[13],一般意义上的教育对个体认知的促进是通过认知资源、认知控制(认知风格)和认知输出(如学习风格等)三个层次进行提高的。而创业教育有别于传统意义的素质教育或专业技能教育。从提高创业自我效能的角度出发,创业教育的重心在于对受众认知风格形成与塑造;丰富受教育者的认知资源、优化认知资源的结构。创业自我效能作为一种基于能力的信念,它是可塑的,其形成和发展有其信息源,包括主体经验、替代性经验、劝导信息和情绪心理状态信息,这些信息源是构个体认知资源的重要部分。对创业自我效能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最终也是一种信息方式对个体认知资源的构成产生影响。
一些学者曾认为创业者不是教育出来的,而是锻炼出来的,因为教育的内容是体系化、结构化的管理知识。本文认为创业教育对于个体应对创业过程中的复杂性,提高个体的创业自我效能具有直接的作用,而且创业教育通过替代经验、劝导方式提高创业自我效能水平,进而影响创业意向。对于传统意义上的教育来讲,其最终的目标或实现的结果就包括形成受教育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形成认知风格)和培养出适合的学习习惯(培养学习风格)。
结合本文的研究,创业教育的重心需要在传统教育对认知风格培养的基础上,还要扩大认知资源与优化认知资源的结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丰富主体经验,如开展大学生创业计划比赛及个人作品展示等,这些会对丰富主体经验产生良好正向影响。(2)增加替代性经验,如充分借鉴mba案例教育、研讨会、互动交流等方式方法,通过情境融入和体会增加受教育者的替代经验。(3)优化认知资源结构。认知资源的优化包括认知干预与正确归因。其中有效的手段是进行个体归因。个体归因可以通过内省或讨论方式,深入讨论“成功案例”的关键因素,并与自己进行比较,调整个体归因方式、引导个体自我调控、提高个体的能力观。
参考文献:
[1] pretorius, m., neiman, g. and van vuuren, j. critical evaluation of two models for engtrepreneurial education-an improved model through integrat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management, 2005(19).
-
[2] baron, r.a. the cognitive perspective:a valuable tool for answering entrepreneurship’s basic “why” questions[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2004(19).
[3] shane, s. and venkataraman, s. the promise of entrepreneurship as a field of research[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000,25(1).
[4] krueger, jr., n. f the cognitive infrastructure of opportunity emergence[j].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2000,24(3).
[5] mitchell, r.k., busenitz, l.w., bird, b. et al. the central question in entrepreneurial cognition research 2007[j].entrepreneurship:theory and practice, 2007,31(1).
[6] bandura, a. human agency in social cognitive theory[j].american psychologist ,1989(44).
[7] krueger jr, n. f. what lies beneath? the experiential essence of entrepreneurial thinking[j].entrepreneurship:theory and practice,2007,31(1).
[8] luthans, f. stajkovic, a. d. and envick, b. effects of general and social self-efficacy on entrepreneurial behaviors and performance[c].proceedings of annual meeting of the decision sciences institute, san diego, ca, nov. 22-25, 1997.
[9] chen. c. c., greene, p. g. and crick a. does entrepreneurial self-efficacy distinguish entrepreneurs from entrepreneurs from managers?[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1998(13).
[10]bandura, a. the social foundations of thought and action[m].englewood cliffs:prentice-hall, 1986.
[11]lián f, chen y w. development and cross-cultural application of a specific instrument to measure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s.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2009,33(3).
[12]张玉山, 蔡敦浩, 刘常勇.台湾创业教育与创业研究面临的问题与挑战[j].创业管理研究, 2007,2(3).
[13]riding, r. j. on the nature of cognitive style[j].educational psychology, 199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