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大全网 >> 经济学论文 >> 经济学理论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财务税收论文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论文   行业经济论文   新经济学论文   经济学理论论文   中国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论文   地方战略论文
 证券金融论文   其他金融相关论文   房地产经济论文   统计学论文   经管期刊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发展
摘要: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侧重于强调生产关系的调整,第二阶段侧重于追求生产力的增长,都没能够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联系中发展先进的生产力和先进的生产关系。第三阶段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唯物史观方法论的新发展。
  关键词:生产力;生产关系;科学发展观
  新中国成立以后,党中央领导集体从来没有停止过对如何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进行经济建设的探索。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指导地位,尽管个别经济学家试图以西方经济学取而代之,但从中央决策层领导经济建设的实践看,没有过丝毫的动摇。这一点,可以从党中央领导集体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唯物史观方法论认识的不断深化中寻找到最有力的依据。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从纵向来看,实际上就是对唯物史观方法论认识的螺旋式上升过程。
  
  一、建国以后到改革开放前侧重于强调生产关系的调整
  
  建国初期尤其是上世纪50年代,城市完成了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农村实行农业合作化、建立人民公社,变资本主义私人所有制和农业个人所有制为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1949年到1952年,国家允许有利于国计民生的资本主义工商业继续存在。国家利用其补充社会主义工业生产的不足,供应部分消费品和生产资料;利用其维持和吸收职工就业;利用其利润增长,通过税收和价格政策,部分转变为国家积累。同时,国家通过劳动保护、价格、税收政策,对原料、市场、货源的控制和国家资本主义形式的企业利润分配等,把资本主义的剥削、无政府状况和投机活动限制在一定范围内。然而,利用和限制并不能改变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也不能解决国营企业与私营企业、生产无政府状态与国民经济有计划发展、生产的社会性与占有的私人性、资本家与工人阶级间的矛盾。始于1953年的城市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就是要变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至1956年底,全国私营工业的99%、私营商业的82,2%实现了公私合营,城市已基本消灭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度。1953年春,全国基本完成土地改革,实行了农业合作化。其目的是通过各种互助合作形式,把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个体农业经济改造成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为基础的农业合作经济,从生产资料占有形式上消灭贫富两极分化的基础。农业合作化经过了换工联合劳动的生产互助组、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农业合作社、完全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农业合作社三个阶段。人民公社是在高级农业合作社基础上联合起来组成的由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经济组织,生产资料实行单一的公社所有制,在分配上实行工资制和供给制相结合,并取消自留地。
  然而,私人或个人所有制向全民和集体所有制转变的历史动因不是当时城市或农村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而是在传统社会主义理念支配下,追求“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主观选择。以农业合作化运动为例,其首要动因不是源于增加粮食生产、发展农业生产的客观要求,而是为避免农村贫富两极分化及雇佣劳动、高利贷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复辟。毛泽东指出:“对于农村的阵地,社会主义如果不去占领,资本主义就必然会去占领”。建国后,中国农业“走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建立苏联式集体农庄”,在党内早已达成共识。土地改革使党更相信变革生产关系的巨大作用,以为公有化程度愈高就愈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由此,农业合作化“提前”开展,在极短期内由初级社变为高级社乃至人民公社。超越生产力的发展阶段,追求大而全的公有制,生产关系走到生产力的前头,会造成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生产关系比生产力更先进”与“生产关系成为生产力的桎梏”一样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仍以农业合作化运动为例,它导致亿万农民失去经营自主权和身份自由,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导致农业生产的停滞和农村消费市场的萎缩。20世纪60年代初,由于农业无法为工业提供充足的农产品,国家不得不一再调整工业生产规模,降低基本建设投资,精简职工和城市人口。1953年到1978年,中国“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为2.7%,农民的家庭人均纯收入从1952年的57元增加到1978年的133.6元,平均每年增长不到3元”。到改革开放前,“中国仍有2.5亿农村人口没有解决温饱问题。”
  
  二、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六届三中全会前侧重于追求生产力发展
  
  1978年,为反对“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倾向,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执政方针,从而实现近30年经济的高速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迅速提高了我国的经济总量,为今后工业反哺农业、关注民生问题及解决分配领域的矛盾打下了物质基础。然而,如果单纯追求生产力增长,把gdp等同于生产力,把它作为经济活动的唯一目标是片面和短视的,是不可持续的,会带来一系列问题,诸如:
  第一,分配不公。在生产力的三要素劳动力、劳动对象和劳动工具中,劳动力是最活跃的要素。劳动力运用劳动工具作用于劳动对象从事生产劳动。以gdp数字和利润最大化为生产目的的生产方式侧重于追求经济效率,把劳动力的经济利益限制在满足劳动力再生产的最低需求上,直接导致生产的无限扩大与劳工阶层有限的购买力之间持续加剧的矛盾,导致买卖脱节由商品经济条件下的可能性转化为必然性,导致生产资料与生活资料尤其是与生活必需品的再生产比例遭到破坏。资本积累、生产扩大和增长速度建立在贫富两极分化的基础上,生产无限扩大的冲动与劳动阶层有限的购买力相对立,经济增长最终依靠频繁爆发的周期性生产过剩危机得以为继。这种生产过剩不是相对于全社会消费需要的绝对过剩,而是由劳动阶层购买力不足导致的相对过剩。这种现象在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存在,在我国也有一定程度的表现。
  第二,低附加值。一国竞争力不只用经济总量的规模来评价,更要用经济结构的质量来评价。成品装配加工和低端产品制造业是当前我国经济的主要增长点,这一增长模式积累了严重的结构性矛盾。首先,在产业利润分配中,知识产权开发和品牌销售创造较高的附加值,加工装配环节靠的是低成本和价格竞争。在技术和质量均质化条件下产品无差异,价格竞争的最后结果是没有利润。跨国公司转移到中国的加工制造业在全球产业分工中处于低附加值的链条,生产利润实际上大部分被外国资本和拥有专利技术的跨国公司拿走。其次,中国以高投资形成的产出,在内需有限的背景下,只能通过大量出口予以消化,一旦国外需求大幅下滑,势必造成产能过剩。如果遇到国内生产成本上升、跨国公司国际战略改变,工业生产更为脆弱,企业盈利可能大幅下降,导致大量生产线乃至企业关闭,失业增加,甚至经济衰退。

  第三,高消耗。中国已成为全球加工制造大国,但却以资源和能源的大量消耗为代价。为使产品长期保持低成本优势,生产企业在环境治理、节约资源、安全保护、产品和技术研发等方面投入不足,只强调从自然禀赋中索取,而忽略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忽略了人的经济活动是必须在自然生态系统中进行的。早在19世纪中叶,马克思已认识到片面追求经济数量的增长模式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性影响:“资本主义生产……破坏着人和土地之间的物质变换,也就是使人以衣食形式消费掉的土地的组成部分不能回到土地,从而破坏土地持久肥力的永恒的自然条件。”
  
  三、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发展
  
  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并把它的基本内涵概括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科学发展观紧密围绕两条主线:其一,努力实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协调,实现社会公平。坚持以人为本,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其二,努力保持人与自然的协调,把人的发展同资源的消耗、环境的改善等联系在一起。人与自然的关系本质上反映了人与人的关系,自然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需求间的缺口非常大,导致人类对自然资源的竞争性使用。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可理解为在科学调整人与自然和人与人关系的过程中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本身包含在生产力的内容中。“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劳动过程的简单要素是:有目的的活动或劳动本身,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土地(在经济学上也包括水)最初以食物,现成的生活资料供给人类,它未经人的协助,就作为人类劳动的一般对象而存在。”“劳动过程……是为了人类的需要而占有自然物,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一般条件,是人类生活的永恒的自然条件,因此,它不以人类生活的任何形式为转移,倒不如说,它是人类生活的一切社会形式所共有的。”在一定条件下,人与人的关系即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决定性推动作用。这一点由斯大林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中首先提出。“新生产关系是这样一种主要的和有决定性的力量,正是它决定生产力进一步的而且是强大的发展,没有这种新的生产关系,生产力就注定要萎缩下去”。“生产关系从生产力阻碍者的作用发展到生产力主要推进者的作用,以及从生产力主要推进者的作用发展到生产力阻碍者的作用,这样一种发展的特性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主要要素之一。”这一点可在以往的历史和现实中找到若干证据。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对封建生产关系的替代,使束缚在土地上的劳动者成为获得人身自由的劳动力。人的自由使人的积极性获得巨大释放,从而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正如《共产党宣言》指出的,“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包产到户和国有企业承包制、股份制改革,是对生产关系实现形式的调整,极大调动了个体的积极性,满足个人的经济利益,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巨大经济成就的根本原因。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经历的前两个探索阶段,在唯物史观方法论应用上共同的缺欠是割裂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联系。第一阶段强调生产关系的调整,第二阶段追求生产力的增长,都没能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联系中发展先进的生产力和先进的生产关系。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唯物史观方法论的新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唯物史观方法论的基本问题实际上就是如何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以往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中往往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比作物理学上“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强调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决定作用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能动反作用。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关系就好像鞋子对脚的关系,鞋子的大小要随着脚的长大而不断调整。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可以是共同促进、同方向发生作用的。先进的生产力要求生产关系由落后调整为先进,先进的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它们的作用方向是一致的。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作用不应当理解为被动适应,而应是主动改造的。因为生产关系调整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关系的适时调整能够释放和调动人的积极性,从而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科学发展观的实施,有利于我们处理好生产关系调整与生产力发展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 上一个经济学论文:
  • 下一个经济学论文:
  •  更新时间:
    物联网引导下无线通讯技术的发展分析
    闽西北地区果树生产发展策略
    生物药物的研究与发展概述
    有关财务内部控制的科学管理问题分析
    我国煤炭企业的自主创新发展模式
    浅析农村小学科学实验教学
    旅游房地产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浅谈加强群众文化工作对促进海南国际旅游岛…
    浅谈计算机远程教育的发展和特点
    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发展的特点初探
    从课题训练谈《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课程教学…
    科学合理拆迁安置 推进城市化进程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版权所有 www.11665.com © 论文大全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