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全球自然力危机背景下,从经济学角度系统研究自然力,是整固经济自然基础,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从经济角度界定自然力,是自然力研究的逻辑起点。自然力是自然物质本源具有的影响人类福利的各种能力的总称,包括资源自然力、灾害自然力和潜在自然力;从土地肥力递减规律引申出来的自然力递减规律是客观的和有条件的,也是当代自然力危机的根源。因而,抵御自然力危机就要正确认识这一规律的作用机理以及发生条件。
[关键词]自然力;递减规律;服务功能;自然力危机
人类从其诞生之日起,就与自然力结下了不解之缘。正如恩格斯所言,摩擦生火第一次使人支配了一种自然力,从而最终把人同动物界分开。为了生存,人要从事劳动。马克思说,劳动过程是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过程。在变换中,劳动改变的仅仅是自然的存在形式,并且还必须借助自然力的帮助。可见,自然力是人类的无机身体,是人类须臾离不开的物质力量,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自然基础。因此,科学界定自然力,明晰自然力内涵,认识自然力在经济中运行的主要规律就成为自然力经济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以及抵御自然力危机的根本出路。
一、经济学视角下的自然力
聚焦财富或福利的经济学家,通常以人类利益为中心,以宇宙为半径画圈,把尽可能多的自然物质圈定在自己的视野内,研究自然物质的机能与人类福利的关系,不断从中分离出有用物、无用物及其有害物。因而,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自然力的含义应从广义、狭义等方面加以考察。
(一)广义自然力
自然科学单纯研究物质机能及其运行规律,而经济学则以人类福利为出发点研究自然力,因此,经济学视角下广义的自然力,是指自然物质天然具有的影响人类福利的能力;是效用、使用价值、对其他物质的作用力以及承受其他物质扰动能力的总称。自然界中野生食物的充饥能力是对人类早期福利最具影响的自然力。野兽被驯化后变成畜力减轻了人类的劳作之苦,增加了福利。现代科学证明,臭氧是福祸相依的自然力,若在地表附近,它是污染物,一旦浓度过高就会诱发多种疾病,但是,在平流层,它却能有效阻挡大部分紫外线辐射,对生物起到了自然保护屏的作用。
效用和使用价值是经济学的基本范畴,而自然物质的效用和使用价值归属于自然力。萨伊认为,“物品满足人类需要的内在力量叫做效用”。食物的充饥能力、衣物的遮挡风寒功能叫效用,而这些效用实质上是食物和衣物的内在自然力的体现。从更加广泛的意义上讲,自然物质所具有的内在属性或功能可以并人物质的效用也表现为自然力。自然力对人类福利的影响还可以表现为自然力的影响力和抗变力。自然力作为自然物质内在的活力,具有改变其他物质的能力,是其他物质发生形变、质变或运动的一种能力。万有引力使得地球沿着固有轨道发生公转和自传,自转形成昼夜,公转形成四季,人类适应这种自然条件,夜伏昼出,按季耕耘。生物力中的微生物,在一定温度和时间内,使得食物发生腐烂,人们利用这种自然力,建立了酿造工业、生物制药业等等。自然物质还具有一定的抵抗其他物质扰动的能力,或叫抗变力。生物学告诉我们,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它的结构和功能能够保持相对稳定。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叫抗变力,也叫恢复力,即生态系统在外界因素的干扰下遭到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河流被严重污染以后,水生物大量死亡,河流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遭到破坏。如果停止污染物的排放,河流生态系统通过自身的净化作用,还会恢复到接近原来的状态。生态系统的抵抗力和恢复力,为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无怨无悔地吸收人类排放的废弃物,宽容地对待人类的轻度干扰,尽自己所能恢复本来的自然力。
(二)狭义自然力
在传统经济学中,通常把能够被人类利用并增进福利的部分自然物质称为自然资源。《中国资源科学百科全书》指出:自然资源是人类可以利用的、自然生成的物质与能量。而1972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指出:自然资源是指在一定时间和地点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并能提高人类当前和将来福利的自然因素和条件。如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气候资源、海洋资源以及空间资源等。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对自然资源的界定已经把自然环境纳入到自然资源的范畴,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因此,广义的自然资源包括自然界中一切为人类提供正向服务的有形和无形自然物质的集合,既包括狭义的有形自然物质资源,例如石油、矿藏、土地、森林等,也包括无形的自然环境资源,如气候、阳光、空气等。因此,经济学中狭义的自然力是指在一定技术条件下,自然资源天然具有的效用和作用能力;包括含义更为狭窄的自然资源自然力和自然环境自然力。
作为自然资源的功能、属性以及效用总称的自然力与自然资源本身是不同的,就如同猪肉和猪肉的功能不相同一样。自然资源,它是它所蕴含的自然力的载体,科学的称谓应该是“自然力资源”,而自然力,它(们)是自然资源的作用力,全称应该是“自然资源力”,自然力乃是它(们)的简称。一种自然资源可能具有多种自然力。例如蚯蚓的生物力诸多,从农业角度看,它能疏松土壤,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并改善土壤的团粒结构,还能促进酸性或碱性土壤变为中性土壤,增加磷等有效成分,使土壤适于农作物的生长。由于蚯蚓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因此,用作畜、禽和水产养殖业的饲料,都能取得增产的效果。从药业上看,蚯蚓是常见的中药材,有解热、镇痉、活络、平喘、降压和利尿等作用。不同资源可能具有相同的自然力。例如,水资源与土地资源一样具有承重自然力,以至于帆船能够在水面上航行,火车能够在地面铁轨上行驶。它们都有吸纳废弃物的能力。还如草地等资源,面积没有减少,但是由于人们的不当使用,从而导致草场退化,最终无法放牧,此时,就出现了草地虽在但自然力消失的现象。因此,不能简单地说,自然资源就是自然力。但是,二者之间又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种关系就如同皮与毛的关系。
(三)经济学的新课题——灾害自然力
自然科学认为,象地震、海啸、火山爆发、洪水、滑坡和泥石流等自然灾难,尽管特点不同,但是共同的原因是地球或外空间能量快速、无规则地转移,在生物猝不及防下对其造成沉重的打击。沿用自然科学的界定,经济学把致使人类福利减小的自然物质称为自然灾害物质,简称灾害物质。而灾害物质天然具有的对人类福利造成危害的能力称为灾害自然力。
经济学自诞生之日起,关注的是对人类福利有正向影响的资源自然力。但是,自20世纪60年代后,随着各种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灾害自然力对人类福利的增进发生了极大的阻碍,甚至给人类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类负面作用的自然力有增无减。据有关调查,近30年来,灾害发生的频率、受灾人数和灾害的直接经济损失都在迅速增长。在我国,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每年高达财政收入的1/6至1/4,严重地阻碍和制约了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以至于经济理论界不得不把给人类带来负福利的自然力纳入研究范围,研究自然力灾害发生和对经济的影响规律、抵御灾害风险和降低灾害损失的经济措施等问题,以期实现灾难损失的最小化。自然灾害通常是自然因素激活了灾害自然力引起的,尤其是当人类意识到,自然力的负面作用很大成分是人类不当使用自然力而为时,更加认为经济学应该增加对社会福利起到负向作用的自然力的研究。第一位深入研究灾害主题的经济学家是hirshleifer(1966年),他分析了西欧1348~1350年经历的黑死病大爆发对经济的短期与长期的影响,其研究成果激励了更多的经济学家开始探究这一领域。我国关于灾害经济学的研究最早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1986年)提出并且身体力行推动灾害经济学的建设。自然灾害经济学是一门“负经济学”或“消极经济学”,其研究对象是自然灾害对经济产生的负面影响。与一般经济学不同的是,一般经济学研究的是如何使经济效益最大化,而自然灾害经济学的目标是使灾害损失最小化,其目标和对社会所起的实际作用是积极的。
此外,暂时对人类福利不构成影响,或人类尚未意识到某种影响的自然物质,叫做中性物质,中性自然物质蕴含的自然力还处于一种自在的、盲目的状态,没有进入人类社会的生产和生活领域,属于潜在的自然力。
二、由土地肥力递减到自然力递减规律
自然力在经济中不仅遵循自然规律运行,如热力学三大定律、生物学的能量金字塔定律,尤其需要明确的是,自然力递减规律是经济中绝不可忽视的一个客观规律。
(一)土地肥力递减规律
自然力递减规律可以追索到土地肥力递减规律。土地肥力递减,是马尔萨斯在18世纪英国经济学家安德森对土地肥力下降现象描述的基础上,作为一种客观规律提出来的。他认为,按耕作进展的比例而增加的年产量,和以前的平均增加额比较起来,必然是逐渐的并不变的减少下去的。土地肥力递减与土地边际报酬递减不同,边际报酬递减强调的是在某种要素数量固定情况下,各种生产要素的配比有一个最佳点,超过这个点的追加投入所获得的回报率呈下降趋势,而土地肥力递减,是指在技术不变的假定下,人类持续使用土地超过某个临界点所出现的土地理化指标下降、功能减退进而产出能力下降的现象。土地肥力递降具有普遍性,尤其是当今。以吉林省为例,吉林省拥有18.74万公顷土地,以暗棕土、黑土、黑钙土为主,大面积连片分布。在20世纪60年代的耗竭性使用前,团粒结构好,含氮量高,腐殖质含量丰富。黑土层有机质含量高达7%~8%;腐殖质层厚度一般在30~70cm,深的可达100cm。但是,60年代后长期过度使用土地导致了土地理化指标下降、土地功能减退。资料显示,当前土地有机含量一般仅为1%~2.5%;40%的黑土腐殖质层厚度不足30cm。有机质正以年均0.1%的速度下降。土壤的一系列理化性状逐渐恶化:普遍缺氮,严重缺磷,大部分缺钾;土地结构变坏、空隙减少、持水量降低、保水保肥性能减弱、土壤日趋板结、抗旱涝能力减弱,可耕性越来越差。此外,全球性的土地沙漠化、盐碱化是对土地肥力下降规律的事实佐证。
(二)马克思对自然力递减规律的预见
马克思早就预见到社会生产力的无限发展有可能降低包括土地在内的自然物质的功能和质量,导致自然力恶化。他说:“在农业生产中,社会生产力的增长仅仅补偿或甚至还补偿不了自然力的减少,——这种补偿总是只能起暂时的作用。”马克思不仅认同土地肥力递减规律的存在,还从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出发,指出了其背后深层次的原因:生产使大量的农民变成城市工人,应该归为农田作为营养基的绿肥不断流失,再加上滥砍滥伐树木等原因必然导致土地肥力递减。尽管人类采用新的科学技术,改良土地、改进耕作制度、合理耕作、合理排灌,短期内土地肥力在原有基础能够修复甚至提高。但是,实践表明,长期以来由人口规模不断变大带来对自然力的扰动力所产生的负面影响远远大于技术进步的积极作用,尤其在土地利用上只用不养的情况下,土地自然肥力的下降已经成为必然的趋势。不仅如此,马克思还注意到其他自然力可能在人类无度扰动下发生功能减退的情况,他说,“劳动生产率是同自然条件联系在一起的,这些自然条件所能提供的东西,往往随着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相应地减少……我们只要想一想决定部分材料数量的季节影响,森林、煤炭、铁矿的枯竭等,就明白了州”。
(三)自然力递减规律的客观性
自然力系统中在人类扰动下服务功能减退的现象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例如,空气污染程度的提高、大气自净能力的下降、气候异常程度的加深等等。这种自然力功能衰退的普遍性,使我们能够把土地肥力递减规律引伸到自然力系统,得出自然力递减规律,即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人类对自然力的利用超过自然力所能承载的阀值后,就会出现功能减退、能力下降的趋势。
自然力递减规律具有客观性。上文谈到,自然力具有一定的抗变力和恢复力。一般情况下,在人类利用自然力并保持在其抗变力和恢复力的限度内时,自然力通过其自身新陈代谢机能能够恢复原有的生机和活力;但是,超过这个临界点,自然力的内在运行机理被打乱,对人类的服务功能就会减退;严重者,其功能全部丧失甚至出现不利于人类的异变。就土地来说,在自然生态状况下,植物在土壤中汲取养料,通过新陈代谢的自组织作用又以腐殖质形式还肥于土地,土地自然生产率保持不变,保持正常均衡状态。但是,由热力学熵值增加的热力学第二定律可知,只要人类参与土地的再生产过程,土地自然力包括肥力和吸纳力就会出现无序性增大的不可逆现象。
三、正确认识自然力递减规律是抵御自然力危机的根本出路
当前,自然力危机已在全球爆发,这是毋庸置疑的。具体表现为:(1)环境自然力由富裕变得稀缺。所谓环境自然力就是环境物质对人类的服务功能,包括空气、阳光、地下水体和气候等在人类福利意义上的功能属性。环境作为环境自然力的载体,我们并没有感觉到它的稀缺,但是,日益严重的空气污染表明,空气质量下降了,它对人类的服务功能削弱了,新鲜空气变少了,因此,我们可以说环境自然力稀缺了。(2)资源自然力由相对稀缺变成绝对稀缺。所谓相对稀缺是相对于人类的无限需求的稀缺,在人类正常需求保持不变的前提下的稀缺是绝对稀缺。当前,随着石油、煤炭等地下储备高峰值的日渐到来,以及生物多样性的日渐减少,说明资源自然力已演变为绝对稀缺。(3)自然力的局部突变演化成全球性蜕变。由极地臭氧空洞的日渐扩大到全球性臭氧层的变薄,以及温室气体排放所引起的全球性气候异常,都无可辩驳地说明自然力危机向全球蔓延。(4)灾害自然力不断增多。除了上世纪发生的人们所熟知的世界八大公害而外,令我们记忆犹新的是,2004年12月震惊世界的印尼海啸,2005年美国的“卡特里娜”飓风,2008年年初肆虐我国南方11个省份的严重雪灾和5月份发生的死亡人数达8万之多的四川汶川大地震,以及刚刚到来的2009年年初发生的50年罕见的重大旱情。有资料表明,近50年来,世界范围内发生的重大自然灾害多达3000多起,灾害的频度加快了,程度加深了,范围扩大了。
自然力危机发生的根本原因是人类不当利用自然力,突破了自然力的承载极限,进而使自然力不断递减,也是人类无视自然力的慈爱和宽容,无度排放废气、废水、废渣及各种废弃物,使自然力的恢复力和抵抗力由逐渐衰退到全面崩溃,自然力由资源型转变成灾害型。因此,正确认识自然力递减规律及其发生机理,是抵御自然力危机的根本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