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环境看,国家对钢铁产业的政策调整力度逐年加大,特别是近几年密集出台了《钢铁产业发展政策》、《国家发改委关于钢铁工业控制总量淘汰落后加快结构调整的通知》、《关于进一步贯彻落实差别电价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关于严格禁止落后生产能力转移流动的通知》、《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关于遏制钢铁行业产量过快增长的紧急通报》等一系列法规政策。对照国家产业政策,大冶市多数钢铁企业因产能落后而被纳入关停淘汰对象和执行差别电价的范围,这对大冶市钢铁产业的生存与发展构成了巨大压力。
一、钢铁产业现在面临的问题
1、相对效率与规模效率问题
2003年以来的投资规制政策,有一个显著的特点是以规模为标准,强调所谓规模收益,禁止小规模设备的投资,淘汰小规模设备所形成的产能。这些学者及政策部门对我国钢铁企业规模合意性的判断,是建立在与发达国家简单比较企业规模的基础上的。鹤田俊正在《日本的产业政策》一书中指出:与别国比较企业规模的大小,完全没有什么经济学意义;企业规模,应该在社会分工广泛发展的过程中,适应市场的性质而确定;忽视市场的特殊性而一味追求扩大企业规模,反而有可能出现大规模企业缺乏经济效益的情况。
我国钢铁企业这些年来成功开发并使用了一系列先进适用技术,一些中小企业采用这些先进适用技术后焕然一新,许多生产指标处于全国领先水平。中小高炉技术也特别适合我国自有铁矿低品位、杂质含量高的特点。对小规模设备投资的禁止与强行淘汰小规模设备所形成的产能,会阻碍中小型钢铁企业进一步寻找先进适用技术,而这些技术很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我国钢铁产业的生产效率。
我国以打造大钢铁企业为目标的钢铁工业产业组织政策,其依据是认为钢铁工业具有显著的规模经济特性,打造大规模企业可以充分享有规模经济收益,进而提高企业的生产经营效率。问题是,对
有一系列扶持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的利好政策,有湖北省支持“具有能源、资源、环境、市场等条件的优势地区发展深加工,优化产业布局”、“培育黄石240万吨钢材深加工产业集群”的产业政策,有湖北省拟将大冶发展成大型铸锻件加工中心的产业政策导向,同时利用好《钢铁产业政策》第十七条有关“专业铸铁管厂的300立方米(及以下)高炉、机械铸造和生产高合金钢产品的20吨及以下电炉不在淘汰关闭之列”的政策规定,重点发展特钢模具和机械铸造等产业。
2、区位优势
黄石大冶处于京广线、京九线两条铁路大动脉和大广、沪蓉、京珠、杭瑞四条全国性高速公路大动脉交汇地带,以4小时左右车程为半径,黄石大冶可辐射中部6省、近4亿人口的市场范围,以12小时车程为半径,可辐射到全国20个省市、近10亿人口的市场范围。大冶位居武汉1小时经济圈内,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同时,其物流业较发达,商务成本低,生产要素资源充裕,有利于建设区域性物流中心。
3、资源优势
铁、铜矿石是大冶的重要资源,自有资源的存量是大冶发展钢铁、有色金属产业的比较优势。
4、产业优势
冶金工业是大冶市的传统特色产业,改革开放以来已发展成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华鑫实业是湖北省第二大螺纹钢生产基地;航宇鑫宝管业的球墨铸管在国内有较高市场份额;宏泰、晨茂等公司是中南地区最大的铝型材生产基地,铝型材加工产能位居湖北省前列。这些龙头企业所形成的产业优势明显,不仅有利于形成有特色的差异化产业体系,而且有利于促进钢铁深加工、机械铸造、模具加工与设计、铝材深加工等一批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
5、市场优势
当前,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对于钢铁企业而言,这些都是巨大的市场商机。按照沿海、沿江、内陆科学合理布局和与资源环境相适应的政策要求,武钢将会把重点放在广西防城港的钢铁基地建设上,按照广东“双转移”的新政模式,结合产业政策规定:必须依托有条件的现有企业,结合兼并重组和搬迁,在水资源、原料、运输和市场消费等具有比较优势的地区进行改造和扩建。不难预见,武钢的部分产业将会逐渐迁移武汉火车站的“黄金地带”,其部分产业的转移地、容纳地应首选武鄂黄冶金工业走廊。由此可见,大冶有承接武钢相关产业转移的先天优势。
6、科教优势
武汉地区高校较多,各类在校学生人数达100万。大冶市具有一些吸引人才加盟的有力条件。丰富的人力资源,为大冶市国民经济发展提供了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智力支撑。
总之,解放思想、创新理念、加快转变产业发展方式,是解决大冶冶金钢铁产业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必然选择。随着国家宏观政策及钢铁产业发展政策的出台,钢铁产业将联合重组、不断升级,这要求大冶钢铁和有色金属工业结合自身优势,大力发展钢材深加工、机械铸造、模具加工、铝材深加工、铜材深加工,努力向产业集群方向发展,走持续健康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