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大全网 >> 经济学论文 >> 经济学理论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财务税收论文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论文   行业经济论文   新经济学论文   经济学理论论文   中国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论文   地方战略论文
 证券金融论文   其他金融相关论文   房地产经济论文   统计学论文   经管期刊
我国FDI承接能力的阶段性特征与趋势

 当前,国际投资虽有一定回升,但仍未恢复到金融危机前的水平,全球投资处于增速低迷的状态,国际产业转移的步伐放慢,结构调整和全球产业链整合的速度加快,中国东部地区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国际转移的优势下降,产业升级压力加大,中西部地区产业转移条件改善,中国将在结构调整和外商投资产业链延伸中经历国际产业转移承接能力的结构调试。
   一、当前我国投资环境呈现总体平稳与阶段性恶化并存的特点
  国际产业转移(international industrial transfer,iit)是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产业活动现象,它是指产业活动跨越国界,形成产业生产要素的跨国优化配置,其实现形势主要是外商直接投资,即fdi。从长远而言,中国的投资环境将保持总体平稳,但阶段性恶化频仍已在所难免。2012年前3季度,中国实际利用外资834.2亿美元,同比下降3.8%,吸引外资的压力增大,但中国依然是国际产业转移和fdi最为重要的承接地,2011年吸收fdi为1240亿美元,是全球第二大fdi流入国家。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全球外商直接投资出现了大幅下滑,2011年全球fdi为1.5万亿美元,较2007年的峰值下降24%,其中发展中经济体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总额超过发达经济体,约占全球外商直接投资的52%。
   中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规模扩张的进度有所放缓,但结构变动的速度有所加快,劳动密集型行业为主导的产业转移逐渐发展为劳动、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行业依次递进和并存的产业转移,并且产业转移凸显空间扩散的特征,转移的重心从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移动的趋势十分明显,有利于新时期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地区平衡增长。
   二、我国承接fdi的行业和地区特征
  金融危机加速了我国行业和地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能力变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产业转移的三次产业结构
  中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从第二产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特点,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协调发展的产业结构特点转变。以加工贸易为主体的劳动密集型行业是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主体,主要依赖的是我国丰裕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但近年来这种行业结构特点正在转变。第二产业失去外商投资的绝对优势地位,第三产业的外商投资比重大幅提升。如2002年外商直接投资产业结构中第一、二、三次产业分别为1.95%、73.48%和24.57%,2010年则分别变为1.67%、46.94%和51.39%,第二产业下降了26.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上升了26.8个百分点。
   2、fdi的制造业集中度过高
  外商投资集中于制造业和房地产业两大行业,中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产业结构高度化问题依然严峻。从外商投资的行业细分看,外商直接投资主要集中于制造业和房地产业两大行业,比重维持在60%的水平以上,这显然不利于实现我国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和软化,不利于我国充分运用外商投资的溢出效应,增强承接高端产业或高端产业链环节的国际转移的能力,也不利于减轻我国对高污染、高能耗发展方式的依赖。
   3、承接能力地区间转移
  中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呈现地区内转移和地区间转移并发的特征。东中西部三大区域构成了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三大区块,其中东部地区处于国际产业转移的前沿,中西部地区为产业转移提供了劳动力等要素条件;东部地区以京津唐、长三角和珠三角为中心形成了三个经济辐射带,推动区域内的产业转移。当前,东部地区承担着研发、设计、销售和服务等全球价值链高端的国际转移,具备了承接较高附加值的价值链环节转移的要素基础;中西部地区依赖资源禀赋、要素成本等优势,具备了接收劳动密集型产业国际转移的能力。[论文网]
   4、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分布不均
  东部发达地区传统产业的承载能力趋近饱和,中西部地区国际产业转移载体建设步伐加快。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是我国承载国际产业转移的关键载体。目前,我国共有90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其中东部地区47个,中部地区21个,西部地区22个。2010年东中西国家级开发区工业产值分别为57880亿元、12962亿元和6698亿元,东部地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产值、实际利用外资等指标均处于领先地位,中西部地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相应经济指标的绝对值仍然较小,占总量的比重有所增加,增长速度明显加快。以开发区为空间载体,形成要素集聚化、能源集约化、内外一体化的开放型经济功能区,预计我国中西部地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将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中起到坚硬的支点作用。

   三、国际产业转移在我国的发展方向
  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仍将是我国参与国际分工的主要模式。在相当的时期内,中国仍将是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将与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之间维持着极大的经济和技术的梯度差,从而具备了国际技术和产业梯度转移的势能。在当前的国际分工体系中,中国仍将维持“世界工厂”的地位,只是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由制造业为主体向制造业和服务业并举的方向前进。2030年左右,中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主体领域将是金融、保险、咨询、管理等现代服务业,以及部分的高端装备制造业。
   1、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仍将是中国取得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的有效途径
  当前,发达经济体不仅持续向发展中经济体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而且开始向发展中经济体转移资本、技术密集产品的生产,甚至向少数发展中经济体转移高技术产品生产过程的某个环节。国际产业转移已进入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并存的阶段。特别是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国际产业转移越来越多地考虑产业转移承接国市场与消费者的需求,如微软、ibm等部分跨国公司为了充分利用全球人才资源,降低企业研发成本,开始将部分研发工作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2、fdi的生产和贸易环境在中西部地区间垂直分离
  生产基地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扩大了中西部地区的能源需求,收紧了中西部地区的能源和环境约束。中西部地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主要是加工、装备等制造业领域,需要大量的廉价劳动力,也需要消耗大量的水、电等能源,对中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将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因此,中西部地区承接来自国内和国际的产业转移,需要深刻汲取东部地区发展的经验教训,必然重复建设造成的资源和环境破坏,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国际产业转移承接路径。

  3、东部地区肩负引领产业结构高级化的重任
  东部地区形成生产性服务业体系为主导的国际产业转移格局,以集约化引领产业结构高级化。东部地区已经具备了建立和健全生产性服务业体系的基础和条件,国际服务外包、研发中心、销售中心的跨国转移,加速了中国东部地区建立、健全生产性服务业体系的进程,有益于在集约化的发展方式推动下,推进东部地区产业结构软化,使得东部地区形成总部经济、创新载体为特征的经济增长极,并不断向中西部辐射和转移,最终促进地区内部和地区之间的平衡发展。
   四、结语
  国际产业转移是产业结构调整的指向标。对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而言,一个国家或地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能力往往决定了这个国家或地区在国际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和经济发展程度。就中国当前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地区和行业特征,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进程事实上就是提升国际产业转移的承接能力,实现国际分工体系中的位置迁移的过程。
   中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行业走向高端化,意味着高能耗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将持续下降,高附加值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将持续上升。这从总体上将缓解我国持续紧张的能源供需矛盾,因为产业链整体走向高度化,表明集约型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基本形成,加之循环经济在全社会的广泛发展,只要不断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并实现承接国际产业转移能力的动态提升,最终达到与全球价值链高端衔接,就能够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再生产模式。
   中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地区结构转变,表明东、中、西部地区之间能源消费将发生结构性的变化。随着生产基地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我国中西部地区的能源消费的增速必将提升,这对我国调整能源布局战略,实现能源地区间供需平衡,十分重要。特别是工业能耗占全国一次能源消费70%左右,大量工业部门,尤其是高能耗工业部门转移到中西部地区,对该地区的能源供给和全国能源布局将构成必然挑战。
   【参考文献】
  [1] 杨正位:国际产业转移与我国的对策[j].求是,2005(3).
  [2] 张定胜:国际产业转移的经济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2008(1).
  [3] 贺灿飞、魏后凯:信息成本、集聚经济与中国外商投资区位[j].中国工业经济,2001(9).
  [4] 原小能:国际产业转移规律和趋势分析[j].海经济研究,2004(2).
  [5] 魏后凯: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j].经济研究,2002(4).

  • 上一个经济学论文:
  • 下一个经济学论文:
  •  更新时间:
    我国计算机网络安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低碳经济对我国企业质量管理的启示
    新会计准则下我国金融衍生工具的安全探讨
    我国煤炭企业的自主创新发展模式
    我国商业外观法律保护探究
    为何我国动画剧本的质量不高
    加强我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几点思考
    我国电视媒体核心竞争力探讨
    浅谈我国政务微信现状及其几点思考
    我国房产税的改革与发展
    论国际碳排放权贸易对我国的影响及法律对策
    谈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企业发展的政府规制…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版权所有 www.11665.com © 论文大全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