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三农”问题中最核心与最根本的正是农民收入问题。青岛市作为沿海开放城市,它的农村经济发展必然有许多不同于内陆地区的鲜明特点,如何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快速的增长是摆在青岛市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本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主要从青岛市农民非农业收入现状、具体影响因素总结了一些如何促进青岛市农民非农业收入的相关措施。
关键词:农民;非农业收入;现状;相关措施
非农业收入,就是指除了农业收入之外的收入。主要指工资性收入,也包括家庭经营二、三产业收入,转移性收入,财产性收入。
一、青岛市农民非农业收入现状
青岛市县域面积占全市面积的90%,县域经济较发达,农村恩格尔系数下降为36.6%。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5576元,工资性收入2311元,家庭经营收入2898元,财产性收入137元,转移性收入230元。(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局官方网站、青岛统计年鉴。)根据以上调查显示,农民工资性收入所占比重上升已成为推动农民增收的最主要力量。农民的非农业收入主要是工资性收入,也就是打工收入,即当农民工的收入。农民从乡镇企业得到的收入和外出打工的收入正是青岛市农民现阶段获取非农业收入的两条主要渠道。
二、青岛市农民非农业收入具体影响因素分析
要解决农业问题,就需要大力发展非农产业;要解决农村问题,就需要促进小城镇发展;要解决农民问题,就需要保证农村劳动力转移成为产业工人。这三个影响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1、青岛农村工业发展状况。以前,青岛市传统的工业化道路导致了对立和分裂的城乡二元结构。现如今,青岛市第二条工业化道路即农村工业化的启动和发展为城乡经济融合创造了条件,并逐渐改造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青岛市农村工业主要从事农、轻和第三产业,对城市工业的重型结构起到了补充与缓和的作用,弥补了城市工业的薄弱环节。而且,农村工业化还吸纳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农村家庭收入的增加额中至少有三分之一是通过乡镇企业职工工资收入增加来实现的。经过了近几年的加速发展和不断积累,通过引导企业集群的发展,加快了城市大工业向农村延伸发展,推动了城市工业集群发展与农村工业化互动。例如,已经由海尔、海信、青啤等450多家城市工业企业将生产基地转移到了郊县。当然,这其中还有些问题需要改善。青岛某些农村工业高速增长仍以资源消耗过度,环境污染为代价,对资源依赖性强,技术要素相对匮乏。尤其在山东省大力推进倡导转方式、调结构的大环境下,一些落后产能的农村工业必然被关停、淘汰,进而影响农民就业与非农业收入。
2、青岛农村家庭人口素质。青岛市地处山东沿海发达地区,人多地少,农村劳动力大规模地向非农产业转移,农村人口大量转移带动了农民家庭经济收入的增长。但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的同时也形成了“留守家庭”问题,而且受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大量外出打工和在乡镇企业就业的农民工被迫回到了农村。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与家庭经济收入是呈正相关关系的。相对于调查地农村的留守人员来说,转移人口的大多数是文化水平和服务能力相对较高的群体;中青年是农村转移人口的主体,留守人员则以老人和儿童居多。虽然青岛市实现了农村义务教育由人民办向政府办、由收费义务教育向免费义务教的重大转变。但在农村家庭人口职业技能教育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整体文化素质、劳动力技能素质偏低,接受和运用新科技成果能力差。
3、青岛农村第三产业发展状况和小城镇的发展状况。第三产业作为第一、二产业的后续服务职能日益凸显出来,其在安置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协调产业发展、完善城镇功能和统筹城乡发展等方向均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青岛农村工业化的发展,小城镇聚集了一些工业及其他非农企业,资金、技术和人力逐渐相对集中,商业、贸易、运输及其他服务行业随之发展起来,形成作为农村工业中心、经济信息中心、交通运输中心的城镇,并对周边农村产业较强的辐射作用,带动了农村经济发展。目前,青岛市城镇化率年均提高了3个百分点,去年达到64.7%,初步形成了以中心城区为核心,以县级市为重点,以小城镇为基础的城镇体系。但现阶段仍需进一步将星星点点的小城镇连接起来,并且其中仍存在着相当一部分乡镇企业规模小、效益低,乡镇企业依靠政府招商引资比较多,自筹资金,整合资源能力不强,资金渠道狭窄等问题。
三、促进青岛市农民非农业收入的相关措施
1、加强政策规划,培养全民意识。在任何情况下都离不开政府的适度宏观调控,以及出台各项促进农民非农业收入的政策。统筹规划树立培养整个社会及农民的致富新思路。
2、广泛拓展农民就业、创业渠道。“跳出三农抓三农,减少农民才能致富农民。”积极拓宽农民就业、创业途径,降低就业门槛,提供更多适合农民工的工作岗位。
3、加快小城镇、乡镇集群建设。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县域经济,商业、金融、服务、通信、卫生、文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尤其以服务业为主。
4、加快农村户籍制度改革、完善农村养老医疗保障制度。
二元户籍制度大大加深了对农民的歧视,无形中提高了农民的就业、创业难度,也增加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困难,应逐步取消“农村”、“城市”户口之分,加大“农转非”力度。完善养老保险制度使农民无后顾之忧,而医疗保障制度的完善更是使农民逐渐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等老大难问题,这也无形中使农民省下了看病钱,相对增加了收入。
5、加大农民教育培训力度。加大农民教育培训力度,可以全面提高农民各项素质,使其更好地就业、创业,尤其增加工资性收入,抗外部环境风险能力明显增强。
6、家庭经营非农产业是农村非农业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
青岛市现在的名牌产业有很多是涉农产业,例如胶州大白菜、马家沟芹菜、大泽山葡萄等。而农民可以在依托这些优势产业的基础上,自己经营些非农产业,如仰口的海水浴场发展为农家旅游,崂山旅游的餐饮行业等。
作者单位: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参考文献:[1]刘斌,张兆刚,霍功.中国三农问题报告.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383—396.
[2]郑卫星,王东翔,李树超.青岛市着力改善农村民生.中国国情国力,2009,(9):62—64.
[3]
孙久文,彭薇.推进农村工业化演变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农村金融研究,2009,(9):60—65.
[5]冷静.山东沿海地区农村留守人口问题的调查分析——以青岛为个案.山东经济,2010,(8).
论文网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