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前,我国产业结构呈现出第一产业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产业持续上升,第三产业比重总体上升的动态特点。虽然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取得了长足进步,然而产业结构演变的非均衡性特征较为突出,存在着结构不合理、产业结构内部升级较为缓慢、地区产业结构不平衡、地区间产业同构化突出等不足之处。由当前的产业结构和社会发展情况预测未来一段时间,我国的第一产业地位下降和第三产业比重提高是大势所趋;第二产业仍然是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来源,在国民经济中比重相对稳定;高技术产业方兴未艾,发展势头强劲;资源环境问题仍是“约束条件”,国际产业转移将促使产业结构不断升级。
关键词:产业结构;演进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我国的三次产业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第一产业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产业持续所占比重上升,但增长幅度逐渐趋缓;
第三产业比重总体上升,但有反复。这一变化过程基本符合产业结构趋向高度化的演进规律,与整个国民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相适应。但由于历史、体制等因素,当前的产业结构仍然面临较多的矛盾和问题。
一、当前我国产业结构的特点
首先,从收入结构变动趋势看,第一产业比重在不断降低,第二和第三产业比重在不断增加;从各产业收入增长的速度看,多数年份中第二产业增长最快,第三产业次之,第一产业最低;从就业结构变动趋势看,第一产业比重在不断降低,第二产业比重相对稳定,第三产业比重明显上升。由此可见,第二产业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尤其是2001年之后,重制造业的比重加速提高,重化工业加速发展的特点十分明显。
其次,改革开放以来,出现了三轮以高增长行业推动经济进入高增长周期的过程,形成了消费结构升级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产业结构升级推动经济增长的发展规律。
自2001年之后,住宅、汽车、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通讯成为新的带头性高增长产业,并由此带动了钢铁、机械、建材、化工等提供中间产品的行业快速发展;新一轮的高增长行业主要集中在重化工业和电子信息等技术密集型产业。
二、当前我国产业结构的突出问题
中国经济结构调整虽然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中国产业结构演变的非均衡性特征较为突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仍然很多。主要表现在:1.产业结构仍需进一步“纠偏”当前,中国产业结构仍不够合理,第一产业劳动力过剩,第二产业比重过大,第三产业发展仍显不足。中国现阶段的人均收入水平略高于低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但第二产业收入比重要高出这些国家,第三产业的发展明显滞后;从就业结构看,第三产业劳动力比重过低而第一产业劳动力比重过高乃至过剩的问题仍然存在。
2.产业内部结构升级比较缓慢
第一产业内部农、林、牧、渔结构虽有所优化,种植业比重有所降低,品种优化,但科技的运用有限,农业劳动生产率仍较低,制约了农业的发展。第二产业比重稳步提高,对gdp的贡献率基本上在60%以上,个别年份甚至达到70%;总量扩张明显,但结构升级较慢;技术开发与创新能力不强,水平较低,增长质量不高;传统产业比重过大,技术改造进展不大,高技术产业发展对工业结构升级及带动作用较小。第三产业内部,总量偏小、比重偏低,发展水平滞后;新兴现代服务业发展缓慢,商贸餐饮、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比重较大,而新兴行业如信息、咨询、文化、科研开发、教育、旅游、房地产、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虽然近年来发展较快,但总的比重不足;就业弹性下降,吸纳就业潜力尚未充分发挥。
3.地区产业结构不平衡
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在经济发展水平、增长速度和产业结构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根据各省市产业结构综合分析,东部地区第二、三产业发达,占gdp比重逐年增加。而中西部地区第二、三产业增长速度虽然也较快,但在全国的份额有限,第一产业的比重总体上还较高。
长期以来,西部地区由于相对恶劣的自然条件、区位劣势等因素,经济增长速度远远低于东部地区,表明了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在逐步拉大。
4.“二元结构”、“三元特征”比较明显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二元结构”比较明显。另外,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使我国现阶段的工业化特征呈现出传统工业化特征与工业化高级阶段才出现的特征相叠加的“三元特征”。
5.地区间产业同构化突出,行业集中度过低—35—各地为了增加财政税收,盲目招商引资,大上项目,导致我国产业和企业组织结构存在着低水平重复、分散、规模小等问题。从全国看,低水平重复建设导致行业集中度普遍过低,像钢铁、机械、电子、石油化工、汽车制造等均属于规模经济的产业,行业集中度要求较高,而我国这类产业的经济规模却不容乐观。
6.面临资源和环境的巨大压力,经济增长方式依然粗放随着工业化进程加速,中国重化工业和制造业规模将继续扩大,即使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的强度可以降低,但消耗和排放的总量仍会在一段时期内继续上升。而且,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根本改变,物耗高、能源高、污染高的“三高”问题依然突出,没有摆脱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已经存在着相当程度的环境透支。
三、我国产业结构调整趋势展望
1.第一产业地位下降和第三产业比重提高是大势所趋
从我国产业结构中长期变化的基本趋势看,第一产业地位下降和第三产业比重提高是比较突出的方面,这一特点基本延续了过去较长时期以来形成的变动趋势,并有其内在的必然性。具体表现在:随着科技对农业运用的力度加大,劳动生产率提高,第一产业增加值与就业的比重都将大大下降;随着我国服务业市场化、产业化和社会化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值和就业比重都将大大上升,从第一产业中退出的劳动力将主要进入第三产业。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步伐的不断加快,要求我国尽快在各个方面与国际接轨,第三产业的主要行业如金融、信息、咨询、会计、法律等正是重中之重的“接口”行业,而且第三产业行业多、门类广,劳动密集、技术密集、知识密集行业并存,具有吸纳各类劳动力就业的独特优势和作用,是解决我国结构升级过程中劳动力转移问题的主要出路。
2.第二产业仍然是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来源,所占比重相对稳定
在未来一段时期内,第二产业劳动力比重和收入比重将出现小幅下降,且劳动力比重下降速度比收入比重略快一些,说明工业劳动生产率的相对水平将有一定程度提高;工业仍然是gdp增长的主要来源,
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将相对稳定;工业增长主导将由原材料为主的重化工业向住宅、汽车和信息制造业等资本与技术密集型、附加值高的产业为主导转变;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尽管还有一定空间,但也要同技术密集相结合才能有持续发展的可能;资源约束型产业将可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但要降低消耗,提高效率;加工工业在重化工业中的比重将进一步增加,并成为主导。因为随着我国消费结构由一般的“吃、穿”为主向“住、行”为主升级,这将给汽车工业及建筑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并进而对建材工业、装备工业产生巨大的中间需求。
3.高技术产业方兴未艾,发展势头强劲
高技术产业是各国竞争的焦点,也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性和先导产业。随着我国新的经济增长观念的树立和指导,未来一段时期,我国高技术产业化发展及高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力度加大,步伐加快。未来20年,将是国民经济信息化步伐不断加快,高技术产业、尤其是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继续高速增长时期。高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环境技术等对我国传统产业的改造也将在重大装备制造业、钢铁业、汽车等产业广泛展开,传统产业的技术水平将有所上升,特别是信息化程度大大加强,促进我国产业技术水平的普遍提高。
4.资源环境问题仍是“约束条件”
资源短缺和环保等“可持续发展”问题将是贯穿今后中国经济“重化工业”发展过程最重要的约束条件,其中尤以能源问题最为突出。将高技术产业和服务业作为未来产业布局的重点,将更加注重经济增长“质量”,大力发展用高科技武装的、无污染的第三产业,从而有力地拉动中国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有效推动城市化进程与城乡一体化发展,并促进和谐社会与经济繁荣的可持续发展。
5.国际产业转移将促使产业结构不断升级
当前,国际产业转移的规模扩大,层次提高,方式更加灵活,区域经济一体化加速发展。这些都给中国带来新的贸易与投资机会,中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领域也将由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部门向高附加值的、知识技术密集型的物流、研发、金融、地区总部等领域延伸。基于资本、生产技术和基本的研发能力,以及规模经济等优势形成的国际竞争力将不断提高,并促使新的加工工业品的出口快速增长。
对于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的中国来说,调整产业结构绝非一日之功。只有遵循经济社会的发展规律,用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从根本上摆脱高消耗和高排放的经济增长方式,将产业结构体系建立在有利于资源节约和保护环境的资源配置机制之上,注重产业结构的内部协调,才能从目前低水平、发展很不平衡、环境脆弱的小康,走向生活更加宽裕、环境更加良好、可持续的全面小康社会。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中国:加快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j].管理世界,2007(7).
[2]卞志村,陈义林.经济结构调整目标下的财政货币政策协调[j].广东金融学院学报,2008,23(6).
[3]周婧.中国经济结构演变的动因及其趋势[j].新西部,2008(24).
[4]苏明,杨舜娥,赵福昌.经济结构调整与优化的财税政策研究[j].财政研究,2002(6).
[5]宋群.“十一五”时期统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与国际产业转移的建议[j].经济研究参考,2005(52).
[6]冯飞,杨建龙.产业结构演进的趋势与“十一五”时期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方向[j].中国制造业信息化,2005(6).
[7]沈怡君.当前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中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8(8).
[8]李源,贾士义,路紫.我国产业结构的演进、区域差异及特征解析[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2(4).
[9]杨建龙.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状况、趋势和政策取向[j].经济研究参考,2003(1).
论文网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