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国家,经济学属于“高高在上”的学科,至今尚未被纳入我国的教育体系之中。如果一个人高中毕业后不深造,或者在大学不是选择经济类专业的话,那么他一生就很少有机会学到经济学知识。所以提及经济学,人们往往觉得深不可测,更别提儿童经济教育,更会觉得是天方夜谭。经济学被称为“社会科学之皇后”,它有一系列系统的理论与体系,但究其本质,通俗的来讲,经济学是这样的一门学科:由于相对于人们的欲望来讲,周边的一系列资源总是短缺的,所以我们要学会合理地配置和充分利用稀缺的资源来满足我们自身的多种需求。人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自然而然的处在了一个经济社会之中,经济学实际上是一门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科学,一个人的经济素养不仅是其基本素质与生存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关乎整个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一、实施儿童经济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在我们国家,对孩子实施经济教育往往是不被理解的。首先,是由于经济学本身所给人的“晦涩”感觉;其次,在我们国家历来奉行的是“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思想,钱财乃身外之物,谈钱俗。在金钱问题上,家长们一概包揽,觉得这压根不是他们该操心的事情,长大了自然而然就会了。然而,小时候“衣来伸手,饭来张口”长大了就能够运筹帷幄把自己的生活打理得有声有色了吗?在现如今的社会里,越来越多的家长在孩子的消费问题上“被孩子牵着鼻子走”,陷入高消费养孩子的泥潭中不可自拔;越来越多的家长望着小小年纪的孩子深谙攀比虚荣之道而束手无策;越来越多的“月光族”与“啃老族”令人无可奈何。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迅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儿童手里的零花钱越来越多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据国家统计局所属美兰得信息公司的一份调查表明:全国0至12岁孩子每月的消费总额超过35亿元,在众多家庭中,一个孩子每月的平均消费超过一个大人。lunt在其1996年的研究中讲到:消费者社会的扩大越来越多地把儿童吸引到经济活动中来,再加上在当今社会中年轻人也相当富裕,这些情况造就了这样的儿童,他们一面熟悉这个经济世界,一面积极参与其中。儿童这样卷入经济社会会演变成为一个潜在的“社会问题”,已经可以看到,一些问题迫使人们加以研究。
近些年来,这些问题其实已经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其表现之一就是儿童理财的兴起。在各大金融机构与媒体的大力宣传之下,儿童理财这个词已经逐渐成为一种家长们追逐的“风尚”。为了满足家长们的需求,各个金融机构与教育机构争相开发出一个个的项目与产品,来抢占这个悄然升起的儿童市场。在当前的社会里,儿童理财指的是一个个的儿童教育储蓄、儿童保险与儿童教育储蓄开发基金,是银行为宣传其理财产品而推出的一个个理财教育活动,是一些教育机构推出的高价精品课程,然而儿童对经济知识的初步了解和认识,对金钱的态度以及他们消费习惯的培养等,这些经济教育本身所包含的内容绝非仅仅是金融机构或者少数教育机构所能承担起来的,学校作为教育的重要阵地和场所应该承担起这个责任。
二、实施儿童经济教育的可能性分析
由于儿童这一教育对象的特殊性,使得在给孩子们进行经济教育时必须注意以下两点:首先是要以孩子们的认知发展水平为依托,其次是要以孩子们的日常生活经验为依据。倘若脱离了这两点,儿童经济教育便会成为空谈。
(一)实施儿童经济教育的心理学依据
关于儿童与金钱的研究,在国外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kohler,1897;dismorr,1902)。自那以后,人们开始出现了对儿童的金钱知识和工作经验的强烈研究兴趣(witryol and wentworth,1983;mortimer and shanan,1994),以及对儿童和青少年在经济生活方面进入社会的学术与实用意义的研究。这些研究大都依据两个基本研究范式展开,一是皮亚杰的儿童发展理论,另一种是儿童的“朴素理论”。
在第一种研究范式下,他们对儿童经济学知识的发展是否遵循皮亚杰的智力发展的普遍阶段感兴趣,研究大多依据儿童经济学知识的理解随着年龄的增长将不断加深与拓宽这一基本假设而展开。研究结果表明:儿童经济学概念的发展存在一个总体的发展水平线,从断断续续的观念开始,如仅仅会对一些可见的经济交换现象的处理,到开始认识到生产过程的存在,并且把它与关于销售和消费的逐渐清晰的范式相联系,再到他最终能够建构一个复杂而相对精确的经济学结构的表征。还有一些研究者甚至把儿童经济学认知的发展划分为类似于皮亚杰认知发展的阶段:如伯蒂和博比(berti and bombi,1988)在20世纪80年代末针对儿童对工作、货币、商品和产品等概念的认识,以及人为什么工作、谁来付钱、钱从哪里来、如何获得某项工作,贫富、银行的功能、商品的来源、生产和分配、货币在买卖中的价值和作用、商品价格的区别、价格的形成等问题展开研究。也将儿童的经济认知划分为了:概念的前运算阶段(3~6岁);概念的直觉水平(6~7岁);概念的具体运算阶段(7~10岁);概念的形式运算阶段(11~14岁)四个阶段。
儿童的朴素理论,强调的是特殊领域知识的重要性。以韦尔曼 (wellman)和格尔曼 (gellman)为代表的发展心学家提出,儿童可以自动构建其自身内部的理论来解释周围的事物,这个内部理论是由常识性的特定领域的相关知识组成,儿童思维发展的差异就体现在儿童所形成的关于世界这些内部“理论”上,获得这些知识对儿童特定领域内的问题解决和其他信息加工活动具有重大而普遍的影响。由于这些知识的组织具有理论的基本性质,同时又属于一种非正式的朴素的“理论”,因此,也被称为“朴素理论”(native theory)。简言之,“朴素理论”即儿童在一些领域获得的非正式的、前科学的知识框架。他们认为一个特定领域的朴素理论必须包括,该特殊领域的认知对象集合、特殊领域的因果原则集合与一个内部关联的、可以对各种现象进行一致性解释的知识体系这三方面的内容。西格勒和汤普森(siegler and thompson,1998)经研究认为,经济学也是儿童认知的一个核心领域,具备核心领域的三个特征:本体区分(如买主和卖主),因果机制(如供求关系)和理论建构间的一致关系。
由于我国经济教育的特殊现状,使得儿童经济教育在我国鲜有研究,2007年华东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毛妮娜在其硕士论文《3~6岁儿童对经济学知识理解的发展研究》以上海3所普通幼儿园中120名3~6岁儿童为对象,对他们对基本经济学概念的认知能力、钱币的应用能力以及商品价格与材质对应关系的认识和商品等价交换的意识展开了研究,研究表明:3~6岁的儿童对一些基本的经济学概念已经形成了自己的认识,且存在显著的年龄差异,随年龄的增长儿童对钱币的认知与比较能力都不断提高。
这些研究都在一定程度上为我们开展儿童经济教育奠定了基础,它们是我们开展儿童经济教育的依据和前提。
(二)实施儿童经济教育的教育学基础
教育要从儿童的生活出发,它是对儿童开展教育的一个现实依据。随着社会环境的日益丰富,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开始越来越多的接触一些经济经验,比如生活习惯的培养、零花钱的应用、玩具的选择,对超市、银行的认识等等。这些社会环境的变化与更新而引发的一系列问题,不能不引起我们教育者的关注,而它也是我们确定教育内容,展开教学活动的前提。
在国外,在心理学研究的基础上,也有一些研究致力于探究促进儿童经济学认知提高的教育干预措施。考里尔斯基(kourilsky,1977)经过调研证明,甚至在幼儿园开始培育懂经济的公民都不算早,在一个名为“儿。童经济”的教育计划中,孩子们懂得了什么叫短缺、决策、生产、专业、消费、分配、供需、生意、金钱、以物易物等概念。由此向我们说明,一个儿童能成功地作出经济上的决定,接受的适宜发展性教育或辅导比单纯的年岁增长更有关系。考里尔斯基(kourilsky,1987)认为,在每个年级水平上,如果能给提供适宜的策略和材料,孩子是可以学习经济学的;处于不同学业能力水平的孩子是有能力学习经济学概念的;来自不同社会经济阶层的儿童也是有能力学习经济学概念的;儿童可以通过许多教育方法学习经济学概念(如基于说教/材料的方法、基于科技/媒体的方法、基于调查导向/经验的方法等)。
三、实施儿童经济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首先,经济教育尚未纳入到教育体系中去,但是经济教育范属社会科学,因此可将其纳入至社会科学课程中去,成为其一部分,这样不但有利于帮助孩子们了解一些基本的经济学知识,也有利于发展孩子们的社会认知能力。
其次,经济教育是与孩子们的认知发展紧密相连的,如对数字的认知等,因此要注意以此为基础,循序渐进。
再次,家庭作为儿童生活的主要场所,是儿童教育的另一重要力量。因此家长应与学校配合,在不同的日常生活情境中,培养孩子的良好生活习惯与经济观念。
经济教育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儿童经济教育在我国的开展仍然任重道远,我们还仅仅处于空有理念,只能从细微处着手,而无具体实施内容、方法和途径的阶段,它需要更多的人参与进来,为之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