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来,央行频繁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进行宏观调控,但这些货币政策对股市的影响出现了与以往相悖的情况。针对这一现象,采用股价指数、货币供应量、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房价指数和股市成交金额作为相应的代表变量,在建立线性模型和对数模型的基础上,又建立了var模型,利用脉冲响应和格兰杰因果检验等计量方法,对上述变量之间的关系作出了分析,得出相应结论,并给出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股价指数;货币政策;货币供应量
1 变量选取和模型构建
一是货币政策。主要指标为货币供应量,货币供应量和股票价格之间的关系虽没有定论,但大多认为两者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关系。而且自1996年以来,政府开始把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主要控制指标,每年提出货币供应量(m1和m2)的预期目标。通过货币供应量与股价之间的关系分析,也可反映出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在此,我们选取m2作为货币供应量指标。
二是宏观经济环境。一般可用gdp相应指标来表示,但由于gdp只有季度数据,月度数据不可得,而本文主要分析2006年至2007年股价的变化情况,时间段较短,季度数据不够,因而我们采用了另一些相关的指标代为表现,包括反映居民生活水平的消费价格指数cpi和房屋销售价格指数res。之所以选取这两者作为解释变量在于两者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居民的生活水平,进而体现出宏观经济环境,特别近两年cpi和res成为人很十分关注的指标,颇具代表性。
三是股票市场本身。股票成交量对股市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因而将它引入模型自然无可厚非。
至此,我们建立如下模型,包括线性模型和非线性模型,总体回归方程如下:
cish=c+m2+res+cpi+stv+ε
log(cish)=c+log(m2)+log(res)+log(cpi)+log(stv)+ε
其中,cish:上证股票综合指数,由每月末的收盘指数得到;
m2:广义货币供应量; cpi:消费价格指数;res:房屋销售价格指数; stv:上证a股成交金额。
2 回归模型分析
我们选取了自2006年1月至2007年8月共20组数据,数据来源:金融界网站数据中心和搜狐财经历史数据。运用eviews软件采用ols方法对模型进行参数估计。根据拟合优度,参数显著性水平及自相关性等各种检验,选取了以下方程作为分析对象:
cish=-32846.920.024558m2+156.0565res+98.91914cpi+2.32stv
n=20, r2=0.9749, adjusted r2=0.9683, d.w.=1.8517, f=145.8596
cish=-34926.3+0.0281m2+259.9868res+2.36stv
n=20, r2=0.9737, adjusted r2=0.9687, d.w.=1.8344, f=197.0963
log(cish)=-59.0654+3.9049log(m2)+3.1036log(res)+0.1414log(stv)
n=20, r2=0.9863, adjusted r2=0.9837, d.w.=1.8091, f=384.2491
从以上回归模型的结果,我们大致可以看出以下几点:
(1)货币供应量m2与股指cish呈正相关关系,m2每增加1亿元,股指上升0.028个点,m2每增加1%,股指上升约3.9%。
(2)房屋销售价格指数res与股指cish也呈现出正向关系,res每增加1个点,股指cish上升259.99个点,res每增加1%,股指cish上升约3.1%。
(3)上证交易所每月成交金额stv也是股票指数变动的一个主要因素,成交额每增加1亿元,股指增加约2.36个点位,成交额每增加1%,股指增加0.14%,这个影响是很显著的。
为了进一步研究这几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我们采用了var模型。在进行var模型分析之前,先要做单位根检验,检验结果表明,cish对数的一阶差分,m2对数的一阶差分,cpi对数的一阶差分和m2的一阶差分都是平稳的。于是用eviews对log(cish),log(m2)和log(cpi)进行var模型估计。结果表明,对于股指cish,上期的货币供应量的变化率对其影响是显著的,并且系数为正,说明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将使股价上升;上期物价cpi的变化率对其也有一定的影响,且也呈正向关系。这与我们之前所得到的研究结果相同。
接着是脉冲响应图。
结果显示,m2的变化不能引起格兰杰的股指变化的可能性为0.04815,表明货币供应量的变动是推动股票市场发展的原因;而股指cish变化不能引起m2变化的可能性高达0.84699,因而我们认为只存在货币供应量对股票市场的单向影响关系,这和大多数的研究结果类似。
3 原因分析
3.1 货币供应量
货币供应量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影响股指:
(1)流动性过剩。
流动性过剩,通俗地说,就是资金比较充裕。而现在我们所说的流动性过剩就是指有过多的货币投放量。这些多余的资金需要寻找投资出路,于是便流向了股市、房市等投资领域,带来了投资过热(经济过热)的现象。而造成流动性过剩的一个根本原因在于中国不断推升的贸易顺差,而紧缩银根并不能改变中国贸易顺差的地位,于是美元储备越来越多,国家不得不向经济体系发放人民币,这就造成了流动性过剩。当过多的资金流入股市,而新股上市的速度跟不上资金的增加速度时,在供需关系的推动下,大量的资金追逐相对少数的股票,就会带来股价的上涨,即出现了由经济过剩带来的股票市场的流动性过剩。
(2)人民币升值。
人民币升值一方面标志着以人民币计价的资产全线升值,那么以人民币计价的股票当然应该上涨。另一方面,人民币升值加上对其进一步升值的预期会对国际资本,尤其是投资性资本产生巨大吸引力,吸引它们流入购买以人民币计价的资产,而在股市尚未完全开放的中国市场,房地产及金融券商便是金融资本短期内流入的最好投资平台。于是,金融资本在短期内流入,这无疑会增加国内资本市场的货币供给,增大m2,进而刺激股票市场行情上涨。具体关系为:人民币升值→热钱流入→m2增加→股市上涨→吸引更多热钱流入→加大人民币升值压力。
3.2 通货膨胀
近年来,cpi不断创下新高,尤其是今年8月份cpi指数更是达到6.5%,创十年来新高,更显现出明显的通货膨胀趋势。央行近两年虽不断加息,但加息幅度不大,至今为止,一年期存款利率还不到6%,无法改变银行存款负利率的现象。另外,加息主要是对于工资影响的物价产生效果,而导致此次cpi上升过猛的主要因素来自国际,而不是国内。国际粮价上涨,推高整体cpi,属于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加息会抑制需求,但现在供求没有问题,所以加息对抑制通胀的效果不会很显著。通胀的压力加上在牛市的背景下,投资股市的回报率远远高于存款利息,使得居民更热衷于投资于股市来获取更高的收益,所以加息并不会使居民将资金从股市撤出而转存银行。
3.3 楼市
房价的居高不下推动房地产板块一路上升,进而对股价也有一定的影响。
3.4 市场预期与货币政策的滞后作用
最后,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对于央行的如此频繁地采用货币政策,市场已经习惯,甚至预期的加息幅度还大于央行实际的调整幅度,外加货币政策具有滞后效应,所以央行采取的这些紧缩性货币政策对市场来说,就像是温水里煮青蛙,就算有作用,也不会立刻反映出来。
4 政策建议
(1)改善社会资源配置结构和贸易结构,逐步减少或取消外资企业在中国享有的各种优惠政策,增强本土企业的竞争优势与竞争能力,使出口主要由低成本低价格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向高技术高附加值的资本密集型产品过渡,建立公平合理的国内与国际经济环境。
(2)大力发展资本市场,调整金融市场结构。
第一,鼓励合法合规资金进入股票债券等资本市场,鼓励和扩大企业通过发债方式筹措资金,改变现今散户撑盘的局面,培养机构投资者,使之成为资本市场的主导力量。
第二,加快批准上市公司的数量,增加投资者的选择,这样集中炒股热钱也会相对减少。
第三,完善市场的资源配置与金融秩序,建立统一有效的全国资本市场和多元化的市场风险配置机制。
(3)通过加薪等手段提高居民收入,以缓解通货膨胀的冲击,并通过冻结房价来解决三大资产(人力资产、金融资产、实物资产)价格失衡和配比失调问题。
参考文献
[1]胡月晓.货币政策与股票价格关系的全息经济学解释和启示.[j].西安财经学院学校,2007,(1).
[2]叶冬梅.宏观经济因素对于上海股票市场影响的实证研究.[j].财经界,2007,(2).
[3]黄秀海.宏观经济因素对股市脉冲效果的分析.[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7,(1).
[4]陈健,陈昭.股市价格和货币供应量关系的实证研究.[j].中央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