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关键词:银行改革 银行体系改革 银行重组
论文摘要:研究银行重组的国际经验,对于理解银行体系改革的本质,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以及为 中国的银行改革提供新思路大有稗益
过去几十年中,很多国家的银行体系出现了严重的问题,需要进行系统性的重组。在解决银行危机时,不同国家政府采取了各种不同的方法,也各有成败。研究这些国家的经验,对于理解银行体系改革的本质,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以及为中国的银行改革提供新的思路不无裨益。
系统性的银行重组旨在改善银行体系的业绩,或更加准确地讲,恢复银行的净价值和赢利性。银行可以通过增加资本来改善其资产负债表,而增加资产可以通过从现有银行所有者、新所有者或政府那里获得资金的方式进行;银行也可以减少负债,比如核销现有债务的价值,或者提高现有资产价值,或者提高不良贷款和抵押物的回收率。具体的措施包括调整银行商业策略、改善管理和会计体系以及更好地进行信贷评估,当然,在必要的时候,还可以削减机构和人员等等。从经历银行重组的国家的情况来看,进行成功重组必须正确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改革和重组的速度
从经验来看,在出现问题之后分析问题的来源并迅速采取矫正性措施是银行改革的关键所在。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研究,所有成功进行银行改革和重组的国家,都在银行体系出现问题的一年内采取了果断的行动。这些成功国家的特征是:能够迅速地发现问题及其程度,找出其根源所在并采用明智的策略系统地解决所有的问题。同时,实证研究表明,不能够采取及时行动的国家通常是那些银行体系问题更多的国家。对此,可能的一个解释是:在这些国家,由不当的税收政策导致银行激励机制扭曲,纠正这些税收体系对国有银行来说可能是致命的,而政府无法支付承受国有银行破产的代价,所以这些国家的银行体系改革进展缓慢。
反之,行动迅速的国家一般来说也都有相似的经历。那就是,由一些外部的冲击,导致本国银行体系的崩溃,迫使这些国家不得不采取彻底的银行体系的改革以求得生存。这些外部的冲击常常是由国外的突发事件所引起的,可能是由于国际市场某些重要产品(如石油等)价格发生剧烈变化,抑或是国际金融市场利率的突然大幅上升。
改革的持续性
解决银行体系的支付问题仅仅是整个银行体系改革成功的第一步,之后就应该立即着手进行内部管理的一系列改革,如完善银行内部管理机制,降下氏经营成本,加强内控机制,加强会计、法律、监管制度的建设等等。
其中,完善内部管理机制是重中之重。一份对国际银行改革经验的研究报告显示:在其研究的24个国家中,所有国家的银行都存在管理方面的不足和缺陷。其中,有21个国家在银行改革后,在流动性和赢利性方面有相当的好转,但有3个国家进展甚微。究其原因,是这些国家进行银行改革的重点不同所致。情况好转的21个国家无一例外地采取了直接钊汉寸银行催班里机制的一系列措施来改善其经营绩效,但不成功的3个国家则把银行改革的重点放在了监管和会计制度的改革巨。
央行的角色定位作为全国银行的管理者,央行的作用应该是支持银行改革而非具体介入银行自身的业务经营。然而,当银行危机发生时,央行可能会介人银行重组的具体操作,从而导致央行自身的资源不足以及采取一些违背其货币管理职能的政策和措施。因此,一个较好的处理方式是成立一个新的独立的机构来专门负责银行重组的协调和具体实施。一项调查表明,所有对银行系统进行改革而不成功的国家全部都依赖于央行作为银行重组的管理及领导机构。在这些国家,央行不但要负担重组银行的短期内的流动性支持,还要对这些银行在中期内的资金来源提供帮助。而在那些取得了明显改善的国家中,由央行来承担这些任务的只占五分之一。
需要注意的是,确立了一个独立的机构来负责银行重组,这并不意味着央行对此完全不予帮助。对那些能够生存但困于流动性问题的银行,央行还是应该为其提供流动性支持,例如用降低准备金比例、提供优惠的再贴现利率或是短期贷款的方式来对这些银行提供帮助。但一般来说,央行不应对银行提供长期贷款或是直接经营商业银行业务。
银行坏账的处理
成功的银行重组一般都对银行坏账有一个合理的解决方案,这需要在国家财政、银行和存款者之间协调,由三者共同来分担这些损失。采用存款保险是一种常见的处理方式。这方面成功的典型案例有:科特迪瓦、拉脱维亚、秘鲁和西班牙。他们的做法是,给存款损失的赔偿额设定一个上限,这样就可以成功地避免公众挤兑和银行的破产。
另一个值得借鉴的经验是,将不良贷款从银行剥离开来可以有效地提高银行的支付能力。很多国家的经验已经证明这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做法。因为迅速地将银行坏账剥离出来可以使银行的资产质量改善,从而使这些银行可以集中精力于其主营业务。然而,这并不能解决银行赢利性问题。总的来说,成功的银行重组需要国家对于哪些银行值得挽救有一个明确的和一致的判断标准和政策,对于那些不符合标准的银行应让其破产,而不是一味拖延。
国有银行特殊性
国有银行的问题有其不同于其他银行的特殊性,在转型经济中的国有银行更有其特殊性。如前苏联在1991到1992年迅速将其银行系统进行了私有化,形成了由央行和私有商业银行组成的两级银行体系。然而,由于这些商业银行缺乏信贷评估的经验,将贷款大量投放于由他们参股的或者是有关联的企业。在开始的时候,由于通胀率居高不下,贷款的问题尚不明显。然而,当经济稳定了以后,通胀率大幅下降,银行的资产质量问题凸显并导致了全社会范围内的恐慌。在拉脱维亚也发生过类似的情形。同样,在其他一些新兴市场,把国有银行私有化取得了成功,私有化政策的设计在这时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
从智利和墨西哥的经验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迅速的、设计不当的私有化进程往往只是暂时解决了表面问题,同时也埋下了下一次金融危机的种子。显然,这些国家的银行重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政府应该建立包括相关法律制度在内的银行体系的一整套的框架。这并非一朝一夕所能解决的,在很多国家,迄今为止只是刚刚开始而已。
总体经济环境的影响
经验证明,银行重组与总体经济环境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关系。当经济增长强劲时,银行重组就相对容易一些,而当经济衰退时也不乏对银行系统的改革成功例子。这一点和前文所提到的第一点是一致的,那就是,当危机发生时,即使处于困难时期也应该立即采取行动,而不是坐等经济会出现意外的转机。对于进行银行系统重组国家的研究表明,几乎所有的国家在进行银行重组后通货膨胀率均有所下降。其原因可能是由于银行危机导致社会财富的大量减少,并引起国内消费需求的锐减。
但无论原因是什么,银行重组经常发生在通货紧缩的国家。通货紧缩对于银行重组的影响是两方面的,一方面,通货紧缩有利于银行重组。因为这时央行为了解决银行的短期流动性问题时所注入的现金不会引起大规模的通货膨胀;另一方面,通货紧缩不利于银行重组。这是由于银行重组通常要花费大量的社会资源,这会给已经紧缩的经济雪上加霜。即使银行重组会给经济带来暂时的不利影响,但从长期来看,进行银行重组还是会对经济增长起到积极的作用。
我国银行系统目前的形势相当严峻,即便是在已经剥离了一部分坏账之后,据官方数据,坏账的比例仍超过20%。虽然在改革开放后,经济的高增长使我国得以避免严重的金融危机,但仍有必要对这种可能性有足够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