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建立完善的信用担保机制是推动中小企业发展的资金保证。由于国内资本市场的诸多限制,中小企业在国内的融资渠道并不通畅,同时,信用担保机构也面临着来自自身经营非系统性风险与来自外部环境的系统性风险,尤其在当前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信用担保机构的各类风险也在扩大。为帮助中小企业渡过难关,信用担保机构必须首先强化其自身的经营稳定性。本文从信用担保机构的风险管理角度出发,阐述了健全金融危机下的信用担保机制的策略。
[关键词]中小企业;信用担保;风险管理
一、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存在的问题
1 信用担保机构规模化程度低、出资分散、风险增大。地方政府按县区设立担保基金,决定了担保机构的小规模和大数量。有的基金只有几百万元,大部分企业互助基金规模较小,很难得到银行的信任。全国各地建立的担保机构已有2000余家,且机构数量还在加速扩张,机构数量如此超常、无序增长,其背后必然隐藏着巨大的风险。
2 补偿制度不健全。大部分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以政府财政资金为主,只有少数地区设有民营担保公司。由于中小企业量大面广,而且需求是多种多样的,政府出资的政策性担保远远满足不了中小企业担保的需要,而且地方财政担保基金大部分是一次性注入,规模小,缺乏资金补偿机制。现在,许多地区银行不愿意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担保规模较小,没有补偿机制。
3 信用担保机构复合型人才缺乏。由于近年来的盲目扩张,担保机构缺乏具有一定专业水平的队伍,不少地方政府出资设立的担保机构可以说是政府官员从事担保,很难说了解担保业务。然而,担保品种的设计和开发、担保风险的控制都是依靠专业技术、专家队伍和经验来实现的。因此,目前专业知识和经验的匮乏,严重制约着我国担保业的发展。有些担保机构由于管理人员缺乏风险意识和识别、控制风险的有效手段,已出现因代偿过多,无法履行保证责任而进入清算破产程序等严重后果。
4 中小企业信用观念淡薄,诚信意识差。我国中小企业面广量大,虽然不乏信用优良的企业,但从整体而言,由于整个社会信用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改善,对借款人或被担保人缺乏严格的监督制约机制和惩罚制度。有的中小企业管理混乱,会计制度不规范;有的缺乏偿债意愿;有的采取非正当手续“逃、废、甩、赖”债务。
5 缺乏对担保机构的法律规范。从国内担保业的法律环境看,《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的立法背景是为了解决企业间债务及保护银行的债权,立法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债权人的利益,对担保人的权益保护显然不够。因此,对中小企业担保机构的法律地位、服务对象、支撑体系和运作规则必须有专门的法律、法规加以调整。虽然自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试点以来,原国家经贸委和财政部发布了有关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管理办法,但是,这些部门规章立法层次相对较低,效力有限,难以对担保业整体和该行业所涉及的社会关系进行全面规划和调整,难以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提供有效的政策支持和法律保护。
二、信用担保机构的“四全”风险管理
从业务流程的角度看,担保风险包括评审风险和程序风险。评审风险主要是对担保客体的经营管理状况作出的判断出现偏差,从而造成代偿的风险。程序风险是在评审判断中所设置的程序不够科学合理,内部机构不健全,在担保过程中出现代偿的风险。近期,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影响逐渐放太,我国中小企业经营风险不断加大,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业务开展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为防范担保机构经营风险,应该建立健全信用担保风险控制制度。
对担保风险的控制是一个系统工程,有着三个前后连贯的策略:一是预防引发不利后果的事项发生;二是事项发生后防止事项发生不利的后果;三是减轻不利事项所造成的后果。在三者中最重要的策略是避免和预防引发事故,所以,评审、识别风险是最重要的环节。从时间顺序研究,评审风险划分为四个阶段:识别、估测、评价和防护。这里提供一个一般意义上的风险管理流程图:
实际工作中应对每个环节进行细化和量化管理,具体归纳为:全面的风险意识、全员参与的风险管理、全过程的风险控制、全新的风险控制理念,也称“四全”风险管理。
(一)建立风险防范的有效措施。对信用担保而言,风险是客观存在的,最重要的是如何通过有效的措施进行防范,在信用担保的风险管理体系中,由风险预防、识别(事前控制)、控制(事中、事后控制)三个程序的共同作用实现风险防范。
1 风险预防。建立以市场化原则为基础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体制定位,从源头上对风险加以防范;内部实行项目a、b角制的评审、监督(每个项目由a、b两个经理担任,彼此协调、监督),实施透明与廉洁运作;建立有效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预警机制。主要方法是:建立以“不良资产比例、资产流动性比例、盈亏状况、资本充足率、费率变动的状况、担保风险度的变化、内控完善程度以及市场风险水平”为核心的整套风险监测,通过对预警指标体系(不良担保率、会员客户的担保余额超过该客户交纳补偿金放大倍数、单个担保客户的担保余额超过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一定比例、总负债与总成本的比例超过一定比例、应收与未收担保费与担保费收入总额的比例超过一定比例、经营效益急剧下滑或亏损增加)的分析,力争及早发现风险,防患于未然。
2 风险识别。开发中小企业的资信评分系统,对有担保要求的企业进行定量与定性分析,根据评价结果,作出受理决定。
定量分析主要集中在安定能力(净资产、资产负债率等)测定、经营能力(净资产回报率、利润总额、利息保障倍数等)测定、成长能力(净资产增长率、现金净增长率等)测定三方面。为了对被评估对象有科学、全面、客观的评定,对上述指标预先设定合理的权重及适宜比率,与被测企业的指标进行对比分析,作为能否受理的重要依据之一。同时,在担保机构自身的经营风险识别上,合理设计担保组合,在严格控制每笔担保风险的基础上,根据每笔担保情况,计算担保的平均持续期限,保持担保资金投资组合的平均持续期限与担保的平均期限相匹配;根据每笔净担保业务量对应的信用风险转换系数计算加权净担保风险;根据加权净担保风险增加净资本的数量,使担保风险与净资本保持在合适的水平。合理的担保组台方案为:(1)单一行业担保余额≤资本净额的25%;(2)单一客户担保余额≤资本净额的5%-10%;(3)最大10家客户担保余额≤资本净额的50%;(4)最大担保余额≤资本净额的10倍;(5)担保客户信用等级分布a级1)1 1-≥65%,bbb级≤35%;(6)存续期在1年以上的担保余额≤全部担保余额的40%。信用担保机构按照上述安全营运指标严格运作管理,尽可能将风险降到最低程度。
定性分析主要是对被测评企业的信誉、财务管理状况、企业发展趋势、企业领导阶层素质的评析。在得到对被测评企业相关的定量与定性指标的基础上,信用担保机构应多渠道收集有关来自于工商、税务、银行、行业协会、关联企业、民间团体的信息,综合、全面、客观地作出受理回应。
3 风险控制。把握好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实时控制,依据风险识别的结果,选择好项目只是风险控制的第一步,必须在项目承保后对其进行跟踪管理,只有建立在保项目风险预警系统,才能将担保机构的风险尽可能地降到最低。在当前担保体系不尽完善的情况下,随着担保额的不断增加,累积的系统性风险也越来越大。因此,担保机构要“有保有压”,将控制风险放在第一位,不要片面追求量上的扩大。在企业不能偿还贷款时,对成长性好、科技含量高、经营业绩良好、一时还款困难的企业,担保机构要积极与企业、银行沟通、协商,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化解担保风险;对代偿企业,要果断采取有效措施,将代偿损失降到最低。同时,要创新担保理念。担保业务的开展,要用新的标准、从新的视角进行分析、评价。不要盲目追求单个担保项目规模,坚持小额、多笔,分散风险;重视企业的成长性、科技性和盈利能力。
(二)开拓化解风险的多种途径。担保的责任就是承担风险,但如果担保机构的风险过于集中而又没有畅通的途径来化解,担保机构就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根据我国的现实情况,应设置风险转移、风险分散、风险处理、风险补偿四个系统实现风险的化解。
1 风险转移
(1)实施灵活多样,不断创新的反担保措施。在采用常规传统的反担保物的基础上,开发诸如经营权、设备供应商回购,期权、经营者个人保证等多项可行性的反担保行为,既兼顾了民营中小企业的特点和需求,又达到有效控制风险的目的。
(2)担保机构与银行的风险互担。积极加强与银行的合作。担保机构要认真履行与银行的相关合作协议,借助合作银行的风险管理体系来降低自身经营风险。同时,担保机构要突出主业、合规经营、加强自律,维护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行业从业形象。
切实强化反担保措施。反担保作为担保业务的最后保障,是担保机构控制风险的重要手段。对抵押、质押反担保,要评估标的物价值,足额反担保;对企业或个人的保证反担保,要详细了解第三方资产、负债、信用状况,保证在代偿发生时,反担保措施切实可行。
(3)建立“一体两翼四级”的由县、市、省、中央四级机构组成,政策性担保为主体、商业担保和互助担保为两翼的担保、再担保体系。在必要的情况下,将保险机构的财产保险部分纳入再担保体系中,确保信用担保的长期、稳定发展。
(4)成立由担保机构、银行、民营中小企业组成的信用互助担保协会,实现风险多面分化。
2 风险分散
风险分散的基本原理是“鸡蛋不要放在一个篮子里”。担保机构可采用业务品种多样化、期限结构多样化、额度多样化、行业分布多样化的策略来分化风险。担保品种贫乏是我国信用担保企业的问题之一,期限集中于短期。目前,中国多数担保贷款的期限都在6个月以内,最长不超过1年。担保品种基本上局限于流动资金,鲜有设备、技术改造之类的长期贷款担保。国际上,多数国家都是对中小企业的长期银行贷款提供担保,所以担保期限较长,一般都在2年以上。担保品种也很丰富,包括创业贷款、票据贴现、科技开发贷款、设备贷款和技术改造贷款等。
3 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
(1)提高自有资金风险抵御能力。信用担保机构应严格按照财政部下发的有关自有资金运作的管理规定,对自有资金投资组合的投资策略、投资政策、信用质量、流动性、多样化、单一风险等应当有明确和严谨的规定。安全的投资组合为:固定资产≤资本额的20%;至少20%的自有资本作为银行存款,不少于40%的自有资本作为国债投资;货币资金类资产占资产总额的比例≥50%;流动资产占资产总额的比例≥65%;流动比率≥100%;长期股本投资(非上市)≤资本额的30%。
4 风险处理。当担保项目出现风险隐患或风险已成事实时,担保机构根据不同性质的风险实施差异对策。对于经营风险,采取柔性策略,多途径帮助被担保对象走出困境;对于道德风险,则采取刚性策略,通过法律手段及媒体对此类行为予以坚决打击,让失诚者承担应有的社会成本。
当项目的风险既成事实时,依据事先设定,快速处理好相关事宜,使风险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安全解决。
5 风险补偿。没有相应的风险补偿机制,担保规模就会越来越小,担保业务就会萎缩,因此,必须开拓内部补偿与外部补偿两条渠道,确保担保业务的运行有坚实的资本保证。
(1)内部补偿。建立风险准备金制度。包括担保责任准备金、追偿损失准备金和普通准备金。担保责任准备金通常是年末提取在保债务总额和逾期担保债务总额一定比例的金额用于代位补偿的支出准备:追偿损失准备金按照代偿金额的一定比例提取;普通准备金按照基金收益的一定比例提取,用于冲抵下一时期可能出现的亏损。
(2)外部补偿。外部风险补偿的主渠道来自于政府,这是基于政府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政策的需要。在再保险不能填补损失时,由政府来承担这些损失。此外,还要求对低保证费率的信用担保机构支付保证费补贴。在我国政府财力不足的条件下,应鼓励民营资本参与担保和再担保业务,成为闲置、游离民间资金的大吸盘,减轻财政资金的压力。同时,各级财政也应按一定的比例(如根据民营中小企业纳税额的比率)纳入专用基金预算,用于对信用担保机构的资金补充。
(三)实施信息化的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的信息化能促进担保业务流程的规范化,通过权限的设置,可以减少随意性;能加强业务流程的连贯性与制约性;实现对繁多数据分析的快捷性与自动化;保证对业务开展的实时监控与管理;能发挥风险管理的预警功能:保证跨区域的担保业务的展开,为政府实行全局的经济政策提供一定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