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关键词:信息不对称理论 公共信息服务
论文摘要:信息不对称是市场经济活动中的常见现象,掌握信息比较充分的人员,往往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而信息贫乏的人员,则处于比较不利的地位。本文从信息不对称理论入手,分析了政府部门主导与推动金融信息服务业的重要意义,提出了开展金融信息服务的模式和思路。
信息不对称理论是指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各类人员对有关信息的了解是有差异的,掌握信息比较充分的人员,往往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而信息贫乏的人员,则处于比较不利的地位。这一理论作为现代信息经济学的核心,被广泛应用到从传统的农产品市场到现代金融市场等各个领域。本文从信息不对称理论入手,分析政府部门主导与推动金融信息服务业的重要意义,并提出开展金融信息服务的模式和思路。
一、信息不对称理论的作用与启示
信息不对称理论阐明了信息对市场经济的重要影响。该理论揭示了市场体系中的缺陷,指出完全的市场经济并不是天然合理的,完全靠自由市场机制不一定会给市场经济带来最佳效果,特别是在投资、就业、环境保护、社会福利等关乎社会稳定的问题上。同时,该理论还强调了政府在经济运行中的重要性,呼吁政府加强对经济运行的监督力度与提升公共服务的力度,使信息尽量由不对称到对称,由此更正由市场机制所造成的一些不良影响。信息不对称理论对我们的启示主要包含以下三点:
第一,充分认识新经济的特点,高度重视信息对未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影响。我们正在进入由信息业推动,以生命科学、超级材料、航天技术等新知识和新技术为基础的新经济时代。这是一个充满不确定性、高利润与高风险并存、快速多变的风险经济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市场经济中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很普遍,问题的关键是各行各业的决策者怎样努力掌握与了解比较充分的信息,研究生产力发展的规律和趋势,把握住经济、技术和社会的发展动向。
第二,在政府职能转变的过程中,应注意政府对经济运行发挥作用的方式、方法的研究。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的运用,都应以相关信息的收集、研究为前提。
第三,重视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工作。目前,世界上经济发达国家都把占有、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对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工作十分普及。信息业就业人数占全社会就业人数的比重,美国已经超过50%,澳大利亚、日本也接近50%。相比之下,我国存在较大差距。为此,应采取积极措施,大力扶持信息服务业的发展。特别是对高新技术领域的技术信息和经济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更要组织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专家学者,争创高新技术的新优势,以此带动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
二、以政府为主导的金融信息服务
(一)金融信息服务对各类市场主体至关重要
1. 个人金融消费者。在网络金融环境下的金融产品交易中,金融消费者所购买的商品或服务更多地体现在信息的汇集与传递上,主要表现为电子货币、数字货币和网络服务,均属于理念中的产品和服务,因其专业化与技术化的特性,消费者很难了解其确切含义;加之在金融机构的劝诱与广告攻势下,消费者往往更加理想化地认定自己的金融消费必然会带来较大的回报。在此前提下,除极少数的专业人士,很少有消费者真正了解金融产品真实的组成与结构,甚至也很少有消费者能够了解该产品的真实情况。而一旦购买了金融产品之后,又极少有消费者关注其运行方式与结构变化,发生损失时更是难以查明真实原因。笔者认为,随着金融服务创新工作的快速发展,信息的不对称性将是影响消费者权益的首要因素。
2. 中小企业。我国中小企业之所以在一段较长时期内发展受阻,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历史信用信息没有得到充分的记录。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既有融资的需求,又有选择合作对象的需求。在融资时,需要通过权威的信息发布渠道使商业银行或民间借贷者获得自身的信用信息;在选择合作对象时,需要通过权威的信息发布渠道来获取对方的历史信用信息,从而选择到双方均满意的合作对象。
3. 金融机构。金融机构的发展和壮大更离不开信息的采集、挖掘与应用。在以客户为中心的时代,客户的需要就是企业的努力方向。金融机构需要根据客户信息进行市场细分,选择自己的目标市场,根据目标市场的需求推出相应的产品。在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网络金融环境下,金融机构应该利用网络资源,搜集各类客户的需求信息,根据客户的需求来提供个性化、定制化的金融产品,采取特定的营销策略来占领市场。同时,金融机构之间,金融机构与从事金融服务的非金融机构之间,也应该采取信息共享机制,达到互利共赢。
4. 政府部门。维护金融市场稳定是政府部门的重要职责。一方面,政府部门根据从各类市场主体收集到的信息对我国金融市场发展情况进行总体掌控,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维护金融市场稳定;另一方面,政府部门也有义务向广大个人金融消费者、中小企业及金融机构提供权威公正的信息服务(按照国家法律规定属于定密级别的信息除外)。根据“信号传递(signaling)模型”,政府部门作为市场中具有信息优势的个体,通过有效手段对收集到的金融信息进行分类与加工,将“信号”可信地传递给个人金融消费者、中小企业及金融机构等在信息上处于劣势的个体,增强各类金融市场主体利用信息做出正确判断的能力,降低其信息获取成本,抵御各类金融欺诈事件的发生,控制和避免各类金融风险,减少投资的浪费,有利于市场竞争的有序化,保障金融市场的诚信环境,从而起到维护金融市场稳定的作用。
(二)以政府为主导发展金融信息服务的意义
金融市场是信息驱动的市场,信息对各类市场主体而言意义重大。金融信息在收集、整理和发布时,应保障其权威性和公正性,既要保证信息获取的有效性,又要避免出现由互联网的应用所引发的信息过度传播的情况,因此,我国发展金融信息服务必须由政府部门来主导。在政府职能逐步向服务型转变的过程中,应以相关信息的收集、研究为前提,以服务广大金融消费者等信息弱势群体为目标,积极消除其信息不充分的不利地位,保障金融市场的诚信环境,维护金融市场健康稳定发展。
三、如何开展我国的金融信息服务
(一)金融信息服务的定位
信息服务包括五个基本要素:信息用户、信息服务者、信息产品、信息服务设施、信息服务方法。信息用户是信息接收者,信息服务的对象,信息产品的利用者,是信息服务业发展的需求动力;信息服务者是从事信息服务的各机构及机构中的有关人员,是信息服务的主体,它通过选择、加工、提供信息产品来满足用户的信息需要;信息产品是指信息服务者收集、整理加工的各种已知的或潜在的社会信息、科学知识及科研成果,它构成了信息服务区别于其他服务的本质特征;信息服务设施是信息服务的物质基础和必要手段,包括信息系统、通信机房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属于其实现信息服务效能的“硬件”;服务方法是指开展信息服务中的各类操作技巧、方式、程序,规定了将信息提供给用户时的流程、方法和具体的规章制度,属于“软件”。
金融信息服务应坚持“共融、共享、共赢”的发展模式定位,集实时资讯、行情报价、历史数据、研究工具、分析模型等功能于一体,按照一流的、专业化的水准,着力构建金融信息服务领域公信、公正、专业、高效的平台,促进信息服务产业与实体产业、资本市场的无缝对接。
(二)以用户需求为本,优化金融信息渠道
对于信息用户而言,信息服务者的信息采集渠道至关重要。以广大个人金融消费者为例,在网络金融环境下,消费者主要依靠网络获取信息,互联网信息传播方式导致信息的过量大大提高了信息识别的难度和信息淘汰的速度,金融机构、中介机构、消费者之间信息识别的难度加大,金融市场面临从信息短缺时代的信息发布困难转向了信息过剩时代的信息识别困难。
金融信息服务应遵循“源于市场,服务于市场”的原则,从金融市场中收集信息,进行提取加工,为各类用户提供信息服务。在信息开发方面,以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信息用户结构和需求为依据,全方位、多层次、有重点、联合式地开发信息资源;加强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树立信息资源协调共享的新观念;将信息资源的现实配置与虚拟配置结合起来,重视实践性、生活性信息资源的开发;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做好零次、一次、二次和三次信息资源的开发,既要满足用户当前的需求,又要考虑到用户将来的需要。
(三)加强金融信息管理
1. 保障金融消费者权益。加强信息披露是保护消费者权益的必要手段,在网络金融所推动的混业经营实践中,各金融机构交叉经营金融产品,应在同类产品同等义务的规制下负有同等的信息披露义务。如果各金融机构各自出台信息披露规则,使得同一类金融产品具有不同的信息披露规则要求,将不可避免地形成信息壁垒,这样无法真正保护金融消费者的信息权益。因此,政府部门应该对金融机构进行统一的规范要求,要求各类金融服务者定期对其经营状况、财务状况和对风险管理等相关信息进行公示,在各种金融产品纷繁复杂的表象之下抽象出其共性的部分,避免出现法律与规则之间的冲突、隔离与重复,为消费者提供风险信息提示。政府应该在信息披露的过程中起到监督与统筹的作用,规范各类金融产品信息发布的渠道,真正实现对金融消费者权益的保障这一宗旨。
2. 建立诚信的金融市场环境。在信息过度的市场环境下,信息服务有利于规范和统一信息发布渠道,建立诚信的金融市场环境,降低网络的不确定性对消费者的影响。应做到:首先,完善金融消费者的信用信息管理,全面落实人民银行关于个人征信系统和企业征信系统管理的各项规定和工作要求,保障征信系统的正常运行和信用信息的安全。其次,及时更新个人与企业信用信息,确保信用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实现全国可联网进行信用查询,规范查询行为,降低交易对象选择成本,为社会公众提供全面快捷的信用服务。再次,健全处理客户异议申请的工作流程,畅通异议处理渠道,提高异议处理效率。同时,健全负面信息披露制度和守信激励制度,提高公共服务和市场监管水平,形成失信行为联合惩戒机制。
3. 为我国金融决策层提供参考。政府部门依据从各类金融市场主体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政策研究并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健康发展。
(四)维护金融信息安全
1. 法律措施。我国信息安全立法的重点是: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法,尤其是要对计算机软件、电子出版物、多媒体信息、数据库的知识产权保护作出具体而合理的法律规定;制定网络法,对网络中计算机硬件与软件的保护、网上信息的保护、用户数据的保护、利用网络传播有害信息的处罚等作出相应规定;制定一些其他的专门法律,如计算机犯罪法、反病毒法、电子商务法等。
2. 技术措施。政府部门应加大对信息安全技术开发的投入,鼓励和支持各级各类信息服务机构对信息系统和网络采用防病毒技术和防火墙技术,对保密信息采用加密技术和安全认证技术。
3. 伦理措施。一方面,要加强网络主体的道德修养;另一方面,要制定和恪守网络道德规范。对于信息用户而言,必须凭有效证件才能获得金融信息服务,涉及到国家秘密或他人资产情况的信息不提供对公众的查询机制,同时,制定严格的信息服务流程与制度,多方面保障信息安全。
(五)人才建设
金融信息服务业是知识密集型的业务,同时也是复合型的业务,它的发展需要人才的支持。培养人才,重视人才,是我国金融信息服务业发展的必要条件。政府部门应创造促进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和激励机制,培养或者引进合格人才,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参考文献:
[1]顾亚霏,李红侠,李智超.金融信息化国内外发展战略对比研究[j].中国市场,2010,(49).
[2]杨洁.聚焦金融信息化发展 探讨金融业创新策略[j].中国金融电脑,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