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转型经济条件下民营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
我国的民营企业绝大多数是中小企业,这些企业的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生存率低,这些特点决定了与大企业相比,在融资上处于劣势。目前我国民营中小企业融资有相当大的困难,已构成中小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主要障碍。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1.由于资本市场不发达和中小企业自身的资信状况,中小企业进入股票市场进行直接融资十分困难。中国资本市场尚处于启动阶段,为了降低风险,国家对股票市场进行了严格的管制,上市要求高,只有少数条件好的大中型企业才能进入股票市场融资,普通中小企业根本不可能有进入股票市场融资的机会。
2.企业债券市场尚不规范,中小企业通过债券市场融资也有较大困难。政府一般都全力扶持大企业,中小企业的发行申请难以批准。同时,作为企业资信评估的专业中介机构不具有独立性,从而使它们在各种因素影响下不可能公平地对中小企业资信情况作出公正的评估。这些都给中小企业通过债券市场融资造成一定困难。
3.在无法进行直接融资的情况下,绝大多数中小企业寄希望于商业银行,但是商业银行在进入市场化运作后,出于对自身经营利益的考虑,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变得非常谨慎,更不愿意对中小企业提供长期贷款。
从宏观经济的角度看,民营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增长中的“强势”地位已经显现。但是,由于金融体制改革滞后,我国民营中小企业所获得的金融支持十分有限,这种“强势”地位基本上是依靠民营中小企业自身的力量支撑起来的。在市场经济发达国家,中小企业的“强势”地位由于有比较完善的中小企业金融支持体系的保障而得以确立和巩固,其“弱势”状况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改善。这些国家中小企业的“融资缺口”也由于融资渠道的多样化而变得越来越小,而且,中小企业由于其“弱势”地位而受到的“信贷歧视”也表现得比较单纯,主要是“规模歧视”,一般不会出现“所有制歧视”的情况。
但是,在转型经济条件下,我国的民营中小企业在获取外源性融资来源时不仅要面对“规模歧视”,而且由于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完善,它们还不可避免地会遭受“所有制歧视”。这种状况使得我国民营中小企业的“强势”地位很难获得来自金融体制的切实保障。
从民营中小企业自身的情况看,目前我国的民营中小企业还存在诸如拖欠款、违约、销售假冒伪劣产品、披露虚假信息、质量欺诈、价格欺诈等严重影响企业信誉的行为,由于企业信用的原因最终导致了民营中小企业较难获得贷款银行的支持。主要表现在:民营企业信用总体上不甚满意、管理制度不规范、经营状况不稳定和信贷条件不健全。民营中小企业可提供抵押或担保的条件往往不能满足贷款银行的要求。
(二)企业信用是解决民营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关键
从中小企业发展的历程来看,世界发达国家的中小企业也经历了一定的融资困境,但由于这些国家市场经济体系比较完善,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上就有了切实可行的政策环境。发达国家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经济政策对于缓解我国民营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但是,我国目前的社会经济条件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这种差距使得我们解决民营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政策选择不能不有别于发达国家。
第一,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水平高,资金和财力都十分雄厚,它们都投入大量财政资金用于对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支持。而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又处于经济转型时期,百业待兴,资金短缺。在财力匮乏的情况下,即使想效仿发达国家的做法,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因为国家财政根本不可能拨出巨额资金用于建立一个类似于发达国家那样的专门向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支持的政策性金融体系。因此,要想依靠国家财政支持来缓解民营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这种做法在我国很难行得通。
第二,发达国家的金融体制比较完善,无论是政策性还是商业性金融机构,它们对信贷资金的使用都具有较硬的预算约束,所不同的只是它们对于中小企业的授信条件不同而已。而且,由于发达国家金融市场比较发达,金融工具比较先进,银行的信贷监督机制也比较健全。我国的金融体制由于深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还带有浓厚的计划金融体制的色彩。在计划金融体制下,银行不仅对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实行“内外有别”的信贷政策,而且银行自身的信贷结构和信贷监督机制也很不完善。
第三,发达国家金融市场比较开放,金融自由化程度比较高,宏观金融政策的有效性比较有保障,而通过宏观金融政策的调节使中小企业享受到更多优惠条件的可能性也比较大。从宏观上看,发达国家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难度远不及我国这样的转型发展中国家。而我国的民营中小企业由于是外生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一支新生的经济力量,面对高度垄断的金融市场和体制不兼容的银行体系,民营中小企业除了争取平等的融资机会之外,很难从中获得更多的优惠条件。
在经济转型过程中,消除计划经济遗留下来的体制性障碍的过程绝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简单过程,其间必定会产生种种矛盾和摩擦,因此,在包括金融改革在内的整个经济转型过程中,解决民营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恐怕还要更多地依靠民营企业和民营经济自身的力量。也即在民营企业的“强势”地位获得社会广泛认可的前提下,民营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不仅要寄希望于宏观经济政策的“利好”和扶持,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还是要依靠民营企业自己勇敢地去面对和解决,而企业信用是解决民营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核心和关键。
(三)民营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和企业信用的关系
从企业成长周期看,企业的成长过程是企业资产规模逐渐扩大、企业信用能力逐渐增强、信息透明度逐渐提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企业为了实现自己的发展目标就需要不断争取各种融资来源。因此,在企业成长的不同阶段上就形成了由不同融资来源构成的融资增长周期范式,民营企业的融资渠道和企业信用之间形成了一种动态匹配关系。
所谓民营企业的融资渠道与企业信用的匹配,是指融资渠道对民营企业的融资需求能给予与其信用等级相适应的满足度。这样,一方面资金融出方有效规避了资金风险,一方面又保证了民营企业的资金需求和引导民营企业信用的培育。而动态匹配则是指在随着民营企业发展壮大的各个阶段,民营企业信用等级的提升,都有与其融资需求相适应的融资渠道可供选择的关系。企业不同的成长周期和阶段,有不同属性的融资安排需求(见表1)。
种子期、初创期的民营中小企业由于企业信用尚未建立,主要依靠企业主个人信用,银行等金融机构无法评估放贷风险,因此融资渠道为民间借贷、合伙投资和内部集资等非银行渠道。随着企业信用逐步建立,公司规模和公司治理等逐步走上轨道,中小型民营企业逐渐获得了外部一定程度上的认同,此阶段的融资渠道逐步拓宽,有银行贷款以及民营金融机构贷款、股权融资、内部集资和用来补充临时资金的民间借贷等。待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后,企业信用良好,成为地方的支柱企业,受到政府的扶持和各级金融机构的青睐,同时也被批准进入资本市场进行直接融资,此时融资渠道比较典型的有上市融资、发行公司债券、银行贷款等。
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当企业信用能力很弱时,企业外源融资受到的限制比较多。 在外源融资受到限制的情况下,企业一般采取内源融资为主的融资模式。就各种融资方式来看,内源融资的成本远低于外源融资,因此它是公司首选的融资方式。但是,仅仅依靠内源融资往往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企业总是想方设法通过各种方式融入资金。而外源融资一旦发生,就立即涉及到企业的负债和信用能力问题,只有当企业的负债与其信用能力相符时,企业才能在融资过程中建立起自己的信誉,才能获得更多融资来源并树立诚实守信的企业形象。
西方发达国家的金融市场经过长期的演进与发展,已形成了较完善的公司制度。在该制度下,各种融资方式的成本拉开了明显的差距,所以企业在选择融资方式时一般都遵循所谓的“啄序理论”(the pecking order theory),即企业融资将根据成本由低到高的顺序,按内源融资→债权融资→股权融资的序列考虑融资方式的选择。企业筹资先依靠内源融资,再求助于外源融资。在外源融资中,企业一般优先选择债权融资,即银行贷款或发行债券,资金仍不足时通过发行股票的方式进行筹资。
(四)民营中小企业融资和信用关系的合理性分析
企业信用是民营中小企业融资的核心和关键,正确认识这种相辅相成辩证关系的合理性,有利于民营中小企业快速有效融资,有利于资金提供者获取收益和规避风险,也有利于社会资源合理优化配置。
民营中小企业成长的过程,是一个融资方式不断深化的过程,从企业主利用自身的个人资产初创企业到民间集资、银行贷款直至外源性直接融资,企业的融资渠道和企业信用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实际上,即使在发达国家,在政府投入巨资建立和完善面向中小企业的政策性金融体系和信用担保体系的情况下,中小企业在申请银行贷款时还是要凭借自己的信用能力,这种信用能力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来自于企业所有者的权益资本以及企业主自己的个人财产,另一部分来自于企业外部的信用担保者,这些担保者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政府或民间的信用担保机构。前者是属于企业的自生信用能力,后者则是企业的辅助信用能力。一般来说,企业自生信用能力是其获得信用增级的基础和条件,而辅助信用能力的介入则可以增强企业的整体信用能力。
无论是从实践经验还是从理论分析的角度看,银行贷款担保所涉及的都是企业的信用能力问题。 在发达国家,由于企业信用能力问题受到高度重视,因此贷款担保也被广泛使用。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民营中小企业的企业信用并不仅仅局限于企业的信用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说,和企业主的个人信用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由于他们对于企业的财产具有实际占有和合法占有的性质,因而具备了证明自己信用能力的必备条件。目前,贷款人正在越来越多的将其信贷决策建立在中小企业所有者的资信度上,而不是仅仅建立在企业自身的资信度上。由于贷款人希望以企业所有者的个人财产来担保企业的债务,因此,提高对个人担保的使用势在必行。另一方面,企业主作出的个人担保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减轻贷款人的贷款损失,因而可能会使他们在与贷款人进行贷款谈判时获得更优惠的信贷条件。
通过对企业信用能力的确认并以企业所有者的个人财产对银行贷款进行担保,这种融资模式在发达国家已经十分普遍。近年来,我国一些商业银行为了防范风险也开始尝试采用以企业股东的个人财产作抵押来发放贷款,并且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效。实践证明,以企业(包括业主)自身的信用来进行信贷融资确实是一条对借贷双方都有利的融资途径。当然,业主个人担保和企业争取从外部获得第三方担保这二者完全可以并行不悖,在争取后者的条件尚不具备的情况下,前者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而且,即使没有第三方担保的介入,凭借企业自己的信用能力也是完全可以争取到银行贷款的。在转型经济条件下,在我们国家目前由于财力有限还不可能像发达国家那样建立规模庞大而且体制完善的中小企业政策性金融体系的情况下,企业信用能力的提升就成了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关键。
民营中小企业融资和企业信用的关系正越来越受到重视,企业信用能力与企业的信贷可获得性之间存在怎样的内在联系,如何确定中小企业所有者的财产所有权关系及其在信贷融资中的担保能力,如何在有效满足民营中小企业融资需求和确保银行贷款收益不受影响的同时使信贷风险得到最大限度的控制,这些问题对于处在经济转型时期的我国,其经济理论研究还比较薄弱。但是,无论如何,将中小企业的资产状况与其融资问题联系起来并探讨其中的内在联系,从中寻找在转型经济条件下缓解我国民营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有效办法,对于进一步促进我国民营经济的发展,对于完善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于推进我国金融体制的市场化改革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