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现实生活中,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现象屡见不鲜,已严重地扰乱了社会 经济 秩序,对其进行综合治理不仅十分必要,而且还十分紧迫。本文通过“三角理论”,对上市公司造假动机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由此提出了相应的治理对策。
关键词:上市公司 造假动机 治理对策
随着我国政府对上市公司 会计 行为监管力度的日趋增强,发生在上市公司中的财务造假现象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遏制。但是,在当前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 金融 危机席卷全球经济的情形下,从深层次上分析上市公司造假行为的动机,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理对策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上市公司造假动机的分析
从概念上来看,上市公司造假是由公司管理层通过对外提供错报的财务信息,误导信息使用者的行为或现象。受上市公司造假的影响,公司股东、债权人和其他报表使用者的经济利益因此而遭受损害。所以,从本质上说,上市公司造假就是一种 企业 经营舞弊行为。根据美国注册舞弊审核师协会创始人艾伯伦奇特(w. steve albrecht)的“三角理论”:任何企业舞弊行为的产生,往往是由压力、机会和借口三要素共同作用而成,缺少任何一项要素都不可能真正形成企业舞弊行为。纵观我国上市公司造假的动机,也不外乎这几个方面:
(一)通过造假行为缓解企业内外部压力
1. 公司经营者通过造假来提高所谓的公司“业绩”
经营者为了提高自身的经营业绩,往往依靠发行股票来“圈钱”。在我国,《公司法》、《证券法》及
2. 监督管理体系不健全。上市公司的监管体系主要有证监会管理、财政监督、审计监督、税务监督等所组成。由于监管部门相对分散,监管标准不尽统一,监管功能相互交叉,因而不能从整体上有效发挥监管作用。
3. 财务人员职业道德意识不高。职业道德是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 会计 职业道德规范要求会计从业人员自觉遵守业界共同认可的行为准则,维护本职业在社会公众中的威信。但由于受多方面利益影响的原因,会计从业人员时不时地会做出一些违反职业道德的事情。
4. 目前法规制度和政策方面的缺失和存在的漏洞,也为上市公司的造假行为提供了机会和借口。我国现行法规制度在制定过程中缺乏前瞻性,在执行过程中一旦遇到问题马上进行临时修补,这种治标不治本的做法极易使上市公司大钻其空。如关于 企业 债务重组收益的确认问题就是在执行过程中一再修改。
二、治理上市公司造假的策略
鉴于企业财务会计中的种种不端行为,早在1994 年全国第四次会计工作会议上,国务院就提出了整顿会计秩序的约法三章;全国人大也分别于1993 和1999 年两度对当时的《会计法》进行了修订和完善。近年来,为了进一步规范企业会计行为,财政部于2006年出台了企业会计准则体系;2008年财政部等五部委又联合颁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与此同时,作为上市公司监管机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