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独立审计在证券市场的地位日益突出,审计意见类型和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引起我国学者的兴趣。盈余管理就是管理当局利用 会计 政策和会计估计进行利润操纵的行为,它会平滑扭曲 企业 的赢利状况,使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不公允,从而加大注册会计师的审计风险。盈余管理影响审计报告的类型,进而影响到审计质量的高低。本文就上市公司审计意见类型与盈余管理的相关性展开论述。
【关键词】上市公司 审计报告 盈余管理
一、引言
自我国资本市场诞生以来,盈余管理问题就成为理论界和实务界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在我国,目前按照有关证券法规的规定,上市公司最近三个会计年度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不低于6%,方有资格申请配股。于是,上市公司在紧缺资金的情况下,便有可能盈余管理,以使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达到配股资格线。当上市公司面临上市、配股增发和退市的压力时,往往具有强烈的动机操纵盈余。
我国上市公司中明显存在大量盈余管理的迹象,负责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审计的注册会计师被誉为“ 经济 领域的警察”,在有效的审计市场上,注册会计师作为“经济警察”发挥了其应有的作用,他们对上市公司中盈余管理的高危群体出具非标准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的可能性显著高于其他上市公司。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前主席a1levitt曾经说过,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已经成为一种非常盛行却又极少受到质疑的惯例。因此,企业盈余操纵的程度越高,被出具保留意见的可能性越大,说明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与审计意见存在着某种程度上的相关性。我国的张永奎、刘峰对
只有当审计范围受到限制可能产生的影响非常重大和广泛,能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以至无法确定 会计 报表的合法性与公允性,注册会计师才可出具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如果注册会计师发表否定意见,必须获得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与保留意见相比2008年度无法发表审计意见的17份审计报告中,除对资产质量继续予以关注外,更多的涉及巨额亏损或有事项和减值准备问题。
四、结语
从对审计报告的分析看,2008年度不当会计行为直接或间接指向盈余管理或操纵,部分行为“疑似”舞弊。客观上看,盈余管理首先有悖于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降低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管理当局利用 经济 学中的信息不对称原理进行“内部人控制”,按其需要对财务报告进行加工、改造,严重损害了委托人的利益。其次,一旦委托人发现受托人进行了不利于他们的盈余管理,就会对受托人失去信任,那么不仅受托人的预期目标难以实现,而且还会对 企业 的声誉、今后的 发展 带来负面影响。此外,管理当局通过盈余管理向委托人传递不真实信息,将误导他们的决策,产生“不利选择”行为。盈余管理是“有目的的控制对外财务报告过程,以获取某些私人利益的披露管理,实际上是对所披露信息的操纵”。这个观点明确地界定了盈余管理和赢利操纵的关系,盈余管理是达到目的总体方法,赢利操纵是具体实施的手段,最终结果是降低了会计信息质量。从盈余管理和赢利操纵的结果和手段上看,二者不存在本质差别。不排除盈余管理或赢利操纵有合规的一面,但更要看到其失真、违规的一面。在当前的会计环境下,不能以行为的合法性与否作为二者的标志性差异。对于经营者刻意、违规的赢利操纵会造成的会计信息失真,过度的盈余管理行为,就是财务报告舞弊。
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和独立审计质量的相关一直受到实务界和学术界的共同关注。随着我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不断完善,国际趋同不断迈进,风险导向审计的理念不断深入, 注册会计师能够鉴别出盈余管理并且较高的审计质量更易发现和制约会计错误和舞弊,更有效发现和抑制盈余管理行为。
【 参考 文献 】
[1] 戴德明、毛新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