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银行卡业务在快速 发展 的同时,也暴露出诸多风险,有效地防范和控制风险是当前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文章从我国银行卡业务的发展现状出发,归纳和分析银行卡业务风险的种类和成因,提出有效防范银行卡业务风险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银行卡业务 风险 控制
一、银行卡业务发展现状
据央行发布的《2008年第四季度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显示,截至2008年底,全国累计发行银行卡180038.92万张。其中,借记卡发卡量为165806.02万张;信用卡发卡量为14232.9万张。银行卡渗透率(银行卡渗透率是指剔除房地产、大宗批发等交易类型,银行卡消费金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例)从2001年的2.1%上升到24.2%。与此同时,各类银行卡犯罪也向高科技、集团化、专业化、规模化发展,手法不断翻新,实施过程更为隐蔽,信用卡套现、伪卡欺诈、atm资金诈骗、短信和电话转账等风险案件日益增加。2008年4月,在整治银行卡违法犯罪专项行动期间,全国公安机关关于银行卡犯罪立案3672起,涉案金额1.76亿元;破案2388起,抓获犯罪嫌疑人1420人,挽回 经济 损失6161万余元。
二、银行卡风险现状
三、银行卡业务风险管理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风险管理的认识不全面。一是部分发卡机构对风险管理重要性认识不足,存在“重市场、轻风险”倾向。把精力主要用在扩张市场上,在面临市场、发卡等指标考核压力时,风险往往被淡化、回避甚至搁置。二是部分机构对风险管理认识片面,将风险管理等同于应急处置,没能真正从事前、事中、事后三个环节防范和控制风险。三是部分机构仅仅讲求防范自身风险,尚未站在业界和社会责任高度看待风险管理问题。
2. 金融 生态环境与银行卡产业 发展 要求存在一定差距,不平衡的矛盾日益凸现。一是现行 法律 政策在对非法中介、商户套现、网上支付欺诈等新型不法行为的规范不够完善,惩戒制度不到位。已有的银行卡法律政策在实际适用中的具体标准有待明确。二是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尚处于初级阶段,一些持卡人、商户及相关机构诚信意识谈薄,为谋取利益不择手段。三是银行卡产业内部各经营主体的规范经营水平参差不齐,破坏了公平竞争的市场规则,破坏了风险管理的基础环境和制度。
3.未建立健全银行卡风险管理制度与风险联合防范机制。在风险管理工作中,各发卡机构各自为政,缺乏联动效应,沟通不及时,以至于面对风险案件的连锁效应,不能及时有效予以处置。随着受理市场的扩大,以及社会上不法分子、欺诈团体谋取非法利益手段的不断成熟,联合防范和处置风险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
四、银行卡业务风险管理措施
对于银行卡业务诸多的风险乃至发生的案件,银行内部往往存在机构延伸管理有缺失与疏忽、临柜人员合规操作意识淡薄、授信风险控制机制不完善、操作人员培训工作不到位、网点人员配备不足等管理上的漏洞。银行理应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加强银行卡业务的风险管理。
1.加强持卡人安全用卡知识的宣传。银行要通过柜面指导、发送宣传手册、用卡指南小卡片,加强对持卡人安全用卡知识的宣传,并发挥大堂经理、保安和引导员的作用。
2.提高人员素质,强化内控管理,规范操作流程。加大受理、审查、授信、催收等业务的培训力度,提高业务素质,将风险防范重心从事中监督和事后监督转移到事前防范。在风险可控、合法合规的情况下,不断创新和完善产品功能,满足客户需要。
3.加大对银行卡不良透支的催收力度。打击违规套现行为,建立系统模型,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分析数据特征,锁定违规套现商户,取消其特约商户资格,并追究法律责任。同时,通过系统性、针对性催收不良透支方法,提高催收工作的效率,降低催收成本。
4.完善银行卡风险管理平台和机制。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系统识别风险和控制风险的能力。建立和完善银行的数据分析能力,通过对客户群体、还款能力、消费信息、消费习惯的分析、动态分析客户风险状况,提高信用额度调整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建立对客户群体、高风险客户的系统跟踪功能,提高银行卡风险预警能力。
参考 文献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