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银行信贷集中既有有利的一面,又会带来负面影响,如何解决和处理好银行信贷集中问题,更好的发挥信贷资金效用,支持 经济 协调可持续 发展 ,值得我们认真加以思考。
【关键词】银行信贷集中 表现形式 影响 对策建议
近几年,虽然我国经济得到平稳较快发展,但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沿海与内陆,发达与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仍然在拉大。经济增长与信贷增长呈正相关关系,经济增长离不开信贷支持,银行信贷投向趋利性客观上要求信贷投放向发达地区和优势行业集中。
一、当前银行信贷集中的表现形式
1、经营资金的集中。 经营资金的集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存款向国有及股份制商业银行集中,地方性 金融 机构存款市场份额占比较小。调查显示,2008年末,辽宁辖区国有及股份制商业银行各项存款占比75.2%,地方金融机构各项存款占比24.8%。二是商业银行存款由基层行向上级行集中。金融机构通过实行二级准备金,以优厚的系统内上存利率,把基层行的资金逐级集中。辖区商业银行系统内二级准备金的比例由1.89%~4.32%不等,比例内上存资金利率多数高于法定存款准备金利率,最高的高出法定存款准备金利率4.23个百分点。超比例上存资金利率更高,
(4)拉大银行与中小 企业 之间的距离。中小企业是国民 经济 中的重要而活跃的力量,信贷资金向大企业,大客户的集中,导致一般客户尤其是中小客户取得信贷支持的难度增大。
四、对策建议
1、加强中央银行政策窗口指导。中央银行要充分发挥窗口指导作用,利用货币政策工具引导商业银行合理配置和投放信贷资金,保证货币信贷政策的贯彻执行。一是出台相应政策,引导国有商业银行总分行增加欠发达地区以及中小企业贷款比例,增加对信誉优良、具有 发展 潜力的中小企业的有效信贷投入。二是适当增加对 金融 机构特别是中小金融机构的再贷款投入和再贴现额度。三是要对商业银行的系统性和区域性的信贷集中进行预警预报。中央银行应发挥信贷登记咨询系统的作用,定期对银行贷款投向进行分析。同时利用信贷登记咨询系统通报有关信息,加强各行之间的信息沟通与合作,推广银团贷款,避免因信息不对称带来的系统性风险。
2、建立行业风险预警体系。商业银行应建立对信贷集中行业、集中客户的授信风险预警线,定期进行集中客户授信风险分析和评级,重点了解集中客户所处的行业发展趋势、实际经营能力等有关情况,研究制定对大企业的授信政策,防止信贷风险的出现。同时,要建立对企业预期市场供求、价格变化预测等为主要依据的监测体系,建立信贷退出机制,及时主动退出无效或低效的信贷市场,有效规避风险。
3、完善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体制。一是建立 科学 的授权授信管理体系。各商业银行应建立贷款分层决策管理体系,依据系统运行实际,对基层进行实绩分类和等级划分,对不同地区的分支行确定不同的贷款审批权限。在对所有的客户在评级的基础上,对每一家客户包括中小企业给予相应的授信额度,在授信额度之内,由基层行审批发放贷款,既可增加对中小企业的有效信贷投入,也可减少信贷集中带来的风险。二是完善信用审批操作流程。根据各地经济发展规模和基层行的经营管理水平,因地制宜,适当下放中小企业流动资金贷款审批权,减少中间环节。三是完善业务考核奖惩机制。建立切实可行的激励与约束、风险与收益相对应的激励机制,制定合理的奖惩办法,激励信贷人员的主观能动性。
4、进一步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 。一是大力促进信用担保机构的发展,解决中小企业担保难的问题,解除银行投入的后顾之忧。各级政府要积极协调、引导和促进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筹建,建立有效的管理制度和运作机制,合理划分信用担保机构与金融机构承担风险比例,维护并促进担保机构的健康发展,切实解决中小企业贷款担保难的问题。二是要推动企业债券一、二级市场的发展,建立和健全企业股权、债券柜台交易制度,实现企业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开辟多种形式的风险投资资金的筹资渠道。
5、加强信用建设,完善金融生态环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地区为长期保持吸引商业性资金投入的能力,应加快金融生态环境的完善。
通过以上方式,把企业信誉、政府信誉、银行信誉有效结合,为商业银行的经营创造一个良好运行环境。
【 参考 文献 】
[1] 邹新月: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统计与纳什均衡策略[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