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劳伦斯·斯特恩是一位著名的英国小说家,他的小说《项狄传》被认为是“世界文学中最典型的小说”。斯特恩打破传统小说范式, 使《项狄传》摆脱了结构的束缚,扩展了小说的结构。对风俗民情、冒险经历的叙述,对主人公的描绘和内容情节——这一切全都成了次要,占主导地位的是对叙述者思想和含混观念的大量渲染,对其爱好的反复把握,从而形成了作者自己独特的小说创作风格。
【关键词】劳伦斯·斯特恩;项狄传;打破;叙述者思想;含混观念
劳伦斯·斯特恩(laurence sterne, 1713--1768)出生于南爱尔兰,由于家境贫寒,他在亲戚资助下进入剑桥大学耶鲁学院。在此,他广读诗书,研究了大量经典文学作品,学习了笛卡尔等人的 哲学 思想。1737年,斯特恩毕业,此后的二十年他一直担任约克郡的牧师。期间,他涉及了农业、狩猎和 政治 ,并尝试了写作。1759年,斯特恩出版了一本名为《政治的罗曼司》的小册子,并因此而初露头角。1760年,他发表了《特·项狄的生平与见解》(即《项狄传》)第一、第二卷,使他由一个乡村牧师一跃成为名人。这部小说引起极大反响,其怪异的、与众不同的趣味深受那些厌烦了陈旧庸俗小说读者的欢迎。
1761年,斯特恩发表了《项狄传》第三至第六卷,遭到一些批评家的抨击;1762年,他在法国养病,遍游了美丽的法国和意大利,也就在这游历的过程中,他与有夫之妇德雷珀夫人一见钟情,并以此为鉴写出了著名的《感伤旅程》。1765年,出版《项狄传》第七、八卷,1767年出版第九卷,1768年斯特恩客死伦敦。
在斯特恩54年的人生旅程中,许多作家对其产生了较大影响。
早期作家塞万提斯的作品《堂·吉诃德》深得斯特恩喜爱。从他塑造人物的一些喜剧手法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出塞万提斯的影子,甚至他笔下的“约瑞克牧师”与堂·吉诃德也有一定的可比之处。塞万提斯式的幽默与讽刺,促使他对一些细小的枝节进行了详尽的描绘与诠释。
另一位以讽刺见长的作家拉伯雷也使斯特恩受益匪浅。斯特恩曾写过一篇《拉伯雷风格之片断》。《项狄传》不仅继承了《巨人传》风格中的诸多因素,而且它夸张的、过度的、纵意的语言铺叙大大超过《巨人传》,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另外,罗伯特•伯顿的著作《忧郁的剖析》、法国散文家蒙田的《随感录》也使斯特恩的创作风格日趋成熟。像他们一样,斯特恩的创作也属于以广博的知识和才智这一传统使人发笑的类型。通过对一些医学、 法律 和宗教上的论题的不断讽刺,我们可以感到,斯特恩看待理论及其实际运用等问题的透彻性。
斯特恩对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及其理论表现出极大兴趣。他对此有深刻的理解,这是他哲学思想的来源之一。
英国文学史上最离奇的小说
斯特恩最主要的作品是《项狄传》, 这可以说是英国文学史上最离奇的小说,全书既无主人公的生平,也没有他的见解,有些人甚至怀疑它到底算不算小说,因为假如不细看的话,《项狄传》好似大杂烩:第一、第二卷写主人公出生、命名。到第六卷他还只是个幼童,以后便不再出现了。主要人物是父亲沃尔特是个学究,为 教育 儿子,正慢慢、慢慢地创作一部《项狄百科全书》。项狄的鼻子在出生时被斯洛普医生钳扁了,五岁时,项狄下体又受到伤害。叔叔托比,是个退伍军人,唯一喜爱的就是回顾、研究他所经历过的数次战役和战斗中所用枪械;他的随从特立姆下士,一个和善单纯、心地善良的人;瓦特曼寡妇爱上了托比,而托比却一无所知,当他明白了寡妇的意图后,竟从此对她感到平淡无奇。
作品赏析
从某种意义上说,任何企图使《项狄传》的混乱变成简单都会违背小说揭示的主题。这部小说的句子相当长,松散而杂乱无章。项狄这样描绘她母亲头脑中两件事相互作用的情形:……这些观念本身毫无联系,然而它们结合在一起却令人十分懊恼,以至于它们在我母亲的头脑中吵了起来,因此我母亲不能听见谁说给闹钟上发条,——因为由此所想到的其它事会不可避免地涌进她的头脑——反之亦然——这些观念的结合多么令人奇怪,睿智的洛克,他比很多人都能理解这些事的本性,他证实了这比偏见的其它来源更能导致更带讽刺意味的行为。
这些不相干的联系以及不合时宜的非逻辑的特性使斯特恩颇感愉悦。就好像斯特恩一边想着一边写着,笔随思想走,而不是将头脑中已存的构思理顺写出来。他跟着他的想象,领着他进入荒诞的想象世界。斯特恩常常偏离正在谈论的东西,而总是去论及各种枝节事件,有的枝外生枝,节中有节。有的他只闲插进几句话,有时他则在许多章之后才能回到正题上。这样做的结果是使事件处于悬置状态。实际上,《项狄传》的枝节问题就是它的精髓。“无庸置疑,枝节就是阳光;——它们是阅读的生命和灵魂;——如果把它们从书中剔除出去,——那么你就是将书和它们一起统统扔了出去。”
斯特恩使《项狄传》摆脱了结构的束缚,扩展了小说的结构。对风俗民情、冒险经历的叙述,对主人公的描绘和内容情节——这一切全都成了次要,占主导地位的是对叙述者思想和含混观念的大量渲染,对其爱好的反复把握。《项狄传》的结构是一种模仿人类本身意识运作的模式,正如人类言辞行动受非意识的、非理性动机影响的方式。斯特恩关心的是尽力将人脑中纷繁、无 规律 的事情表达出来;他的写作素材是零散的,不连贯的,因为现实生活中人的思想就是不连贯的、无规律的。
《项狄传》的核心是一个怪人的想象及其意识的运作过程。它是真实的,不在于它描绘了一个真实的世界,而在于它以其涌现的所有可能性。以一种透视法来表现一个成长的过程,一个创造的过程。从这个角度来看,把《项狄传》看作是对一种试图写一本新的:特别的小说的进程的解释,要比将其视为一部未完成的小说更合乎情理。
斯特恩在《项狄传》中独特而主观的时间处理方式严重动摇了读者按年月排序的时间观。可以看到,传统的编年方式在斯特恩的时间观中是对体验的歪曲。他提出了自己的两种时间观。第一,认为把时间割裂为年、月、日是一种人工手段,传统意义上的那种单纯对时间的感性、肤浅认识应被舍弃。第二,他认为时间应是主观的,取决于每个人的想法。
开始创作《项狄传》第一卷时,斯特恩已四十六岁,不幸的婚姻和肺病的困扰对毫无名气的他来说无异是一种挑战。我们不能认为斯特恩把写《项狄传》作为他急功近利的一种尝试,事实上对他来说,小说仅仅是为他所做的一个记录。他独特的个性促使他借助回忆和想象来战胜时间飞逝的感伤。作家的敏感使他意识到死亡的召唤,在《项狄传》中处处体现了他对时间的忧虑和超常敏锐的洞察力。总的来说,他的任性是对时间的一种抗争。斯特恩那种与人交流时坦率真诚、紧迫的风格,事实上正是一个不愿浪费时间的人的表现。他清醒地认识到文字的力量能超越时间的流逝而永恒,在这方面,斯特恩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一卷又一卷,《项狄传》的出版证明他最终以小说结构取胜了按年月排序的时间。
在叙述者与读者的关系上,没有一部小说比《项狄传》更为复杂。斯特恩时而采用“叙述者谈到他对潜在读者的意识”,时而采用“叙述者直接与读者对话”,时而采用“叙述者发明一个独特的听众”的手段来建构二者关系。可以这样认为,读者这一角色已成了小说中必不可少的人物之一,读者已成了小说的主题之一。
斯特恩的创造力,他在主观思想和形式上的改革,在被忽视、甚至遭批评、否定了近一个世纪后才在 现代 小说,尤其是心理小说、意识流小说中重新显露出来。韦勒克和沃伦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斯特恩是史诗般叙述的浪漫而滑稽方式的缔造者,……斯特恩写了一部关于小说的小说,开启了一扇门,心理体验小说已经通过这扇门走到了今天。”
【 参考 文献 】
[1]董翔晓.英国文学名家.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
[2]李赋宁,何其莘.英国中古时期文学史.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3]刘守兰.英美名师解读.上海:上海外语 教育 出版社,2002.
[4]胡阶娜.英国文学经典名作选读.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