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西方国家的文化产业经过近百年的探索和发展,在资金实力、科技水平、市场运作能 力、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等方面已经形成了一整套成熟高效的运作模式,其中竞争 ——保护模式、产业综合模式、集约化经营模式以及特色推动模式最具代表性。同时,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西方国家文化产业日益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向,即:文化市场的 全球化,文化产业资源配置的国际化,文化产业发展的数字化、网络化和多极化。
【关 键 词】文化产业/模式/趋向/西方国家
【正 文】
一、西方国家文化产业的发展模式
1.竞争—保护模式
这一模式的主要特征体现在:一是在国家内部既采取一系列措施鼓励文化产业领域的 市场竞争;又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投入大量的资金扶持、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如澳大利 亚文化消费市场较为庞大,全澳每年家庭文化消费总额近百亿澳元,平均每户每周支出 约25澳元。正是巨大的文化市场,推动着澳大利亚文化产业行业内部及相近行业之间激 烈的市场竞争,给文化产业的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在激发市场竞争的同时,澳大利 亚还十分注重实施必要的政策引导和扶持各类文化组织向产业化、市场化方向发展,增 强文化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吸引力。据澳大利亚国家统计局的调查结果,仅仅在1993年 到1994年,澳大利亚各级政府对文化业的拨款总额就达22亿多澳元,人均127澳元。其 中,联邦政府拨款约12亿多澳元,地方政府拨款约10亿澳元,分别占两级政府年度财政 总预算的1.5%和1.7%。同时,为提高政府资金投入运作的效率,近年来澳大利亚各级政 府在文化产业资金扶持的方式上,由“政府计划型拨款”转为“产业需求型拨款”,即 文化机构或团体如果要申请拨款,必须就其活动目的、内容、成本、效果及运作方式等 方面制定出年度性或三年期实施计划,提交政府拨款部门审核,待计划被认可后方能获 得相应的财政支持。此外,各级政府为加强和改善地方性的文化娱乐设施及相关的服务 重点提高扶持经费,以确保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1](p108)。
二是在国际市场竞争中既利用国家力量积极推进文化产业全球化、文化市场自由化与 文化贸易自由化的政策,支持和鼓励本国文化企业和跨国公司开拓国际文化市场;又制 定一系列政策措施保护本国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自198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全球 文化艺术产业市场一体化与各国文化艺术发展之间的冲突问题以来,世界范围内的市场 竞争与政策保护已形成越来越尖锐的对立。在全球文化市场上占据优势的国家和行业集 团,大都极力主张全面开放文化市场,建立全球文化产业统一市场。以美国为代表的发 达国家,以本国多元文化类型共存和文化市场彻底开放自居,要求其他国家也实行文化 产业的自由化政策。同时,包括全球文化市场占优势的国家和行业集团在内,几乎所有 的国家都在对本国文化实施民族保护政策,抵制和拒绝别国推进全球文化市场一体化要 求。如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和美加自由贸易谈判中,加拿大就把文化产业排除在自由贸易 范围之外。
2.产业综合模式
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西方国家文化企业为了在全球经济的 竞争中占据有利的地位,合理地利用资源,消除各国的市场壁垒和非市场壁垒,正竭尽 全力进行频繁的兼并扩张活动,以增强自己的实力。目前,文化产业综合主要有以下三 种方式:
(1)相关行业内部综合。相关领域内强强合并,不仅能实现优势互补,共享资源,降低 成本,又可避开政府对新企业在税收和许可证等方面的限制,从而提高企业整体效益。 1987年,时代公司和华纳公司联手合并,成立实力雄厚的时代—华纳集团[2]。2000年3 月,美国论坛公司购并时代镜报公司,这是美国两家最大的区域的报业集团合并,其合 并后拥有11家报纸、12家杂志、22家电视台和4家广播电台,它们一合并即成为美国纽 约、芝加哥、洛杉矶三大城市的出版报业集团[2](p94-95)。
(2)跨行业综合。多领域发展要比单个领域发展机遇大得多,选择收购其他有利可图的 产业,既可以规避行业内风险,又能寻得更大的发展空间,获得更大的利益,所以跨行 业交叉兼并也是风起云涌。1996年4月,sbc通讯用170亿美元收购了太平洋电信;接着 贝尔—大西洋与奈恩克斯合并;同年8月,美国第四大国际电讯——世界通讯卫星用140 亿美元买下mfs;10月,微软与nbc组成msnbc,在互联网开播24小时新闻;迪斯尼用190 亿美元买下abc和资本城市,在网上与msnbc全面开战[2](p98-99)。
(3)跨国产业综合。经济领域的跨国强强联合趋势已鲜明地凸现,文化产业集团也在这 一趋势的发展中崭露头角。默多克成为世界报业巨头之后,用4000万英镑建立了英国的 “蓝天卫视”,“蓝天卫视”又与英国的bsb国际集团合并,同时,默多克筹划并收购 了美国、欧洲、亚洲等地的卫星广播系统。至此,默多克建立了亚欧美联网的全球电视 网络,站在了当今世界最流行的传播渠道——电视业的潮头[2](p100)。跨国集团的超 级兼并已成为适应当今国际化发展的一种有效方式。
3.集约化经营模式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文化产业集团的兼并化的发展,文化产业的集约化经营模式日益显 现。当今世界的文化产业市场,绝大多数被以强大的经济实力为依托的少数发达国家垄 断。目前世界上传播的国际新闻中大约80%来自占世界人口1/7的发达国家的美联社、路 透社、法新社等大通讯社。相关资料显示:91个发展中国家进口的电视节目平均占全部 播出节目的55%,其中美国等发达国家的节目又占主要部分。从数量看,发达国家集中 的欧洲、北美无线电广播发射台的数量占全世界总数的75%,电视机总量占全世界总数 的82%,而亚洲、非洲仅占全世界总数的13%和11%。从社会影响看,现在覆盖全球、影 响最大的卫星电视都是发达国家的,如美国的节目可传送到128个国家的190个城市的无 线电视台和有线电视台。文化产业媒体巨头:时代华纳、迪斯尼、贝塔斯曼、viacom、 news corporation、索尼、tcl、universal和日本广播公司加上时代华纳和美国在线公 司合并形成的特大型文化产业,集约经营模式特别突出。在这些文化巨头的引导下,全 球50家媒体娱乐公司占据了当今世界上95%的文化市场。目前传播于世界各地的新闻, 有70%由跨国大公司垄断;美国控制了全球75%的电视节目的生产和制作。许多第三世界 国家的电视节目60%—80%的栏目内容来自美国,美国公司出产的影片产量只占全球影片 产量的6.7%,却占领了全球总放映时间的50%以上[3](p139)。美国1997年度广播业调查 报告指出:1996年美国通过的新《电讯法》,允许广播电视和通讯传媒这两大产业通过 跨行业兼并。这种兼并和重组的结果是通过集约经营使各家的文化资源包括信息、设备 、资金、人才和销售网络,通过集约化经营而实现共享,消化那些没有发展前途的文化 项目,以开辟新的文化增长点。
4.特色推动模式
文化产业的发展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标志。文化产业不仅对经济增长有 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是提高其在国际上的吸引力的重要砝码,同时又是其居民非物质 消费的首选目标。因此,在许多国家和地区,特色文化经营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并深刻 影响着这个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发展。美国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注重引导摇滚乐的发展 ,特别是注重把高新技术与摇滚乐的声响、图像相结合,使摇滚乐效果更佳,带动了文 化产业的发展[4](p36)。英国大力开发流行音乐,1997年,英国出口音乐制品的收入超 过了钢铁出口的收入[5](p69)。意大利时装风靡世界始于20世纪60年代,现在意大利时 装行业已经成为销售额高达600亿美元的巨大产业。巨大的产业不仅造就了占世界1/3之 多的时装大师,而且意大利有1/5的人员从事时装业[1](p116)。在西方国家中,政府或 文化主管当局有计划和有步骤地培育自己的文化产品,打造自己的文化品牌,通过投入 专项资金、组织大型文化节庆活动促进文化消费,以及运用法律手段净化文化市场等, 把大众的消费兴趣导向文化市场,通过自身特色来带动文化产业的发展。
二、西方国家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向
1.文化市场的全球化趋向
现代市场经济的核心和载体是完备的市场体系,产品、生产资料、资金、劳动力、技 术、信息、知识产权等各种资源的流动、配置和重组都在市场中进行。随着文化市场的 范围逐步扩大,原来不属于市场流通领域的品牌、剧目、创意、人才等也列入了市场配 置的范围。同时,文化市场的各项功能包括信息功能、配置功能、调节功能、服务功能 、跨国的沟通功能等正在逐步加强,人们面临的是人类生活全球化的大趋势。随着卫星 通讯、数码技术、电脑和国际网络等新技术的出现和应用,地球上的各个国家组成了一 个地球村落,文化的流动和交往更为宽广、方便和无界。世界劳工组织1999年公布公报 指出,1998年世界移民总人数达1.2亿,巨大的人流带来了商品流和资金流,当然,也 带来了文化商品和文化服务的流动。全球化的文化市场的发生和发展,给地球村的人们 带来了全球文化产品、文化消费和文化享受,作为全球性的文化市场已经越来越受到世 界人民的欢迎。此外,科学技术的日益发达也使得文化产品的流通,越来越成为一个全 球化的现象,大大地缩短了消费者与生产者之间的时空距离,给全球性文化市场的扩大 带来了极大便利。人们通过文化市场中的文化产品来交流各自的思想、道德观念与价值 观念、宗教信仰与意识形态,从而形成不同地区、不同肤色、不同种族人们新的趋向和 新的差异。
2.文化产业资源配置的国际化趋向
越是有强大辐射力的文化产业,就越是善于组合世界的文化资源,为世界各国人民提 供大量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以往一个城市、一个地区和一个国家内部的分工与协作 ,已经发展成为一系列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分工和协作,以便更有效地利用各地的文化资 源。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文化产品进入全球市场,这必然要求资源配置 的国际化。从1996年2月起,日本《经济新闻》和《朝日新闻》两家报纸同时在香港开 设卫星版,设在东京的报社总部每天将排好版的样报,通过电脑和通讯卫星传到香港, 几分钟后,香港的印刷厂和日本的印刷厂几乎同时开印,再利用香港作为信息中心的优 势,报纸内容迅速传播到港、澳、台和东南亚地区[6](p115-116)。影片《泰坦尼克号 》实际上是由7个国家的30多家公司协作完成的,其中的特技制作包给了由16家多国中 小技术公司协助的digital do—main公司,音乐制作包给了索尼公司,多方优势资源的 综合使该片获得了极大的商业成功;从文化产业的意义上讲,这是一次文化创意、艺术 人才、技术设备、市场资源的综合性国际大配置[6](p115-116)。生产、经济、文化上 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已成为全球化的重要内容和形式。各国各民族都以空前的开放度 与其他国家、民族展开交流、对话、沟通和往来,现代人类的生产、经济、科技和文化 的发展不断超越国界而面向世界,不断从孤立静止状态迈入依存互动的境界。与此相适 应,为有效地利用各地文化资源,文化产业的资源配置不再只是某一地区的文化资源分 割,而成为国际化的广泛协作。
3.文化产业发展的数字化、网络化趋向
在历史上,每一项新的科技成果的运用,往往给文化产业以巨大的推动;在科技日益 发达的今天,高科技的应用给文化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新的科技成果能不断创造出新 的文化生产和文化消费方式,刺激人们新的文化需求,开发出新的文化市场空间。20世 纪90年代,全世界有150个国家和地区普及了电视,卫星技术的发展使电视信号的转播 摆脱了发射台覆盖范围的限制,形成了高清晰度、多频道、有双向交流功能的有线电视 、无线电视和多媒体网络,使传统的各种媒体和电视组合起来,为人类传播文化创造了 崭新的理念。又如新的数码高清晰度电视,从图像资料的采集,到图像的编辑和编码, 再到接收端的解调和解码,全部采用数码技术,保持了信息的原汁原味。数码高清晰度 电视是电视媒体的又一次新的革命,它所产生的巨大的效益引起了新一轮的文化企业高 科技大赛[7]。
高科技的应用还可以把文化产业过去无法利用的资源用新的形式组合起来,成为一种 有用但又能廉价获得的资源,推进文化产业的发展朝着高科技化方向迈进。随着电脑和 网络技术的发展,图书馆发生了质的飞跃,尤其是利用先进的电子媒介进行图书内容的 储存、检索、复制和传递。以前厚达几十公斤的巨著,现在只要一张光盘,就可以轻松 地拷贝阅读,这给知识的传播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同时,应用网络技术也提高了信息共 享程度,“知识无国界”已变成现实;利用网络查询方便,不受时间限制,而且图文声 并茂。文化产业的高科技化发展是文化产业发挥文化资源优势,实现集约化经营的关键 所在,它将大大拓展文化产业的增长空间,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促进社会文化观念更 新,从而促进社会的不断进步。
4.文化产业发展的多极化趋向
经济上的支配力量衍生出文化权势、文化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全球化的一个显著特 点。伴随着信息产业的领先地位和经济的持续增长,美国正企图谋求文化霸权主义,让 世界文化变成美国文化一统天下的单极文化。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曾称:“美国负有独一 无二的责任和具有独一无二的能力在世界推进美国的价值观和促进美国的利益。”这清 楚地表明,美国旨在普及美国文化模式,在地球上建立一个以美国为中心的“单极世界 ”。
江泽民同志在2000年联合国安理会首脑会议上明确指出:“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各国 人民走过了不同的历史发展道路,有着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文化背景、社会制度和价 值观念,延续着不同的生活方式”,“我们应当承认有差异,有差异才能有进步”。这 一论述指明了文化产业多极化发展的趋势。各国各民族的文化存在差异,只有相互平等 、相互尊重才能取长补短、共同发展。美国的单极化思想观念引起了其他国家的强烈不 满和共同反对。与此同时,“多极文化论”也成为一股世界性的潮流。从亚洲、欧洲到 非洲、拉丁美洲,许多国家面对美国强大的文化攻势,开始积极采取措施,维护自己的 民族利益和民族尊严。法国为抵制和限制美国文化娱乐产品在法国的销售、传播,保护 法国文化和文化产业,规定法国的电视和广播节目至少有40%的时间要使用法语,硬性 规定其全国4500家影院所放映的影片,好莱坞影片最多只能占1/4[8](p235-236)。加拿 大于1995年将美国“乡村音乐电视台”逐出国门后,为保护本国的期刊业又开始实施c —55号法案,并规定:加拿大企业不得在加拿大发行的外国期刊上做广告,否则将被处 以高额罚款[8](p235-236)。因此,美国推崇的“单极文化战略”的文化霸权主义,将 随着各国经济科技的进一步发展和各国文化产业的不断壮大而江河日下,而全世界文化 的进一步加强交流与融合,文化产业的多极化发展,将成为21世纪文化产业发展的必然 趋势。
面对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时代潮流,在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不断向广度与深度迅速 发展的情况下,西方国家文化产业的发展模式和发展趋势既会对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产 生重大的影响,也给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战略和发展模式的选择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与发展模式的选择,既要充分考虑中国的国情,考虑中国文化产 业所处的发展阶段及其特殊性,又要积极借鉴西方国家的成功经验,以有效地促进中国 文化产业的发展和提升中国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游碧竹.崛起的新兴产业——湖南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 社,2002.
[2]花建.软权利之争:全球化视野中的文化潮流[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 001.
[3]张政.电视传播多维透视[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
[4]蔡骐,孙有中.现代美国大众文化[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
[5]王皖强.现代英国大众文化[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
[6]花建.文化资源——全球范围的资源重组与开发[a].经济全球化论丛[c].北京:高 等教育出版社,2001.
[7]王哲平.“全球化”背景下世界文化产业发展新趋向[j].天府新论,2003,(4).
[8]郭洁敏.文化战略——立足综合国力的宏观选择[a].经济全球化论丛[c].北京:高 等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