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职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英语基础差、学习能力弱、对英语缺乏兴趣等不利因素。笔者针对这种情况,提出了一个利用学习西方文化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英语能力发展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学习兴趣 西方文化 素质培养
英语教学作为学校提升层次和培养现代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标志,一直受到各类职业学院的高度重视。毫不夸张地说,英语教学质量的高低,关系着职业学院教育的声誉和培养质量,关系着能否培养出适应新形势要求的高级技术应用型现代人才。因此,加强中职英语教学的研究,找出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办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学生分析
目前来我校就读的学生主要有两种:一是普通高中毕业生,具有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但整体水平不高。二是从中专、技校、职业高中升入中职的学生,这部分学生英语基础非常差,学习态度不正,习惯不良,学习能力不够。多数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种不良心理:
1、无用心理
大多数中职生认为自己就是学习一技之长,学完三年的课程后找一份工作便可以了,不需要英语。有的认为英语与专业课联系不大,只需要学好专业课就行。
2、畏难心理
大多数学生的语音、基本词汇和基本语法等基础知识均未达到应有的水平,因此产生了畏难心理,不能很好地开展学习。
3、逆反心理
由于某件事没有得到同学的理解和支持,特别是没有得到老师的同情、关怀和鼓励,由此对老师产生了“对立”情绪,转而对学习产生“反感”,放弃了学习。
二、教师要转变思想观念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孔子将“乐学”作为治学之最高境界,“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然而,大多数中职学生对英语学习缺乏兴趣,部分学生甚至厌烦英语,视上英语课为“受罪”或“煎熬”。对于这些学生,教师就要从激发他们的兴趣入手。一是要求教师转变观念,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师角色,要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引导者,由重视教师的“教”转变为重视学生的“学”,在课堂上,师生、生生要平等交流、角色互换,使学生“爱学”、“要学”、“乐学”,课堂上活跃,善于动脑、思维敏捷,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二是教师还要切实认识到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和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因为对于中职学生来说,单纯的语言点学习已经不是学习的唯一目的,他们需要的是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在语言教学中适时适度地渗入文化教学,即在语言中教文化、在文化中教语言,使学生取得对英语文化的认同,从而有助于他们从深层去理解和把握语言,增强学习的趣味性。
三、做好课堂教学中的文化灌输
1、认真研究教材,挖掘文化信息。
目前中职院校较多采用的是高教出版社出版的《新编实用英语综合教程》,教师可结合教材内容,介绍英美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民族、宗教、饮食习惯等文化背景知识,使学生全面认识、了解英美国家。比如第一册第七单元celebrating holidays and making friends介绍了西方的节日,特别是圣诞节,教师可以以此为切入点,系统地讲解圣诞节的起源、习俗和其他与宗教有关的节日等,以及宗教对西方国家日常生活的影响。
2、加强中西方文化对比。
中国和英语国家由于历史、地理、信仰不同,使得人们对事物的理解以及风俗习惯等有所不同。比如:西方人的时间观和金钱观是联系在一起的,他们非常珍惜时间,在生活中往往对时间都做了精心的安排和计划,并养成了按时赴约的好习惯。在西方,要拜访某人,必须事先通知或约定,并说明拜访的目的、时间和地点,经商定后方可进行;而中国人则属于多向时间习惯的国家,在时间的使用上具有很大的随意性。
3、在词汇和语法教学中渗透文化信息。
词汇是语言中最活跃的成分,也是文化负载量最大的部分,所以,在平时教学中应注意介绍英语词汇的文化意义。许多词汇来自神话、寓言、传说或典故,了解这方面的文化知识,让学生在一种潜移默化的情景中被感染、熏陶,使他们的素质、意识、能力得到迅速的提高,有助于学生对英语词语的理解和运用。
4、扩大获取文化信息的渠道。
教师不能仅仅在课堂上传授语言基础知识,还要引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广泛阅读西方英语文学作品、报刊杂志和时事评论等材料,从中吸取文化知识,增加文化素养,拓宽西方文化视野,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书籍、歌曲、电影等是文化在不同方面的体现,尤其是电影,这不仅是因为影片的内容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某个侧面的缩影,而且还在于观看片中演员的表演可以使学生了解和学到许多非言语交际的方法和手段。
参考文献
1、束定芳 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2、李玉陈 《英语教学新思路》.山东友谊出版社,199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