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大全网 >> 文化论文 >> 传统文化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历史论文   传统文化论文   当代中国论文   西方文化论文   社会文化论文   文化研究论文   文化战略论文
江浙地区清明节习俗之清明果起源探究

江浙地区清明节习俗之清明果起源探究

  清明时节,在江浙、福建甚至是台湾地区都盛行食用清明粿(又称清明果、裹,也称清明团子)。在浙江地区,以艾草煮烂捣碎后,和入糯米粉后做皮子,再包入豆沙或者芝麻等甜咸可口馅料的节日食品。这种习俗至少传承了百年,且做工基本承袭。本文初步探求浙江地区的艾叶清明果的起源及发展。
  一、清明果系寒食节食俗的渊源
  清明果作为清明节的重要食俗与节日本身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清明果最初是寒食节的食俗,后因清明节与寒食节的发展,被赋予了清明节。因此,必然要先探究古代寒食节与清明节的发展演变关系。关于这一点,前人早已有所研究,这里只是略作综述。
  清明一词,最早是在周代出现,但作为冬至日后第107日,公历4月5日前后的清明节气真正形成于汉代。因节气而定的清明,则正好在寒食节后的第三天,这就导致了两者之间时间上的密切关系。本文将寒食节与清明节的发展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寒食节是百姓生活中祭祀先祖重要的大节日,而清明只是“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的节气。但《后汉书·周举传》记载汉代的寒食节持续一个月,在晋代寒食节改为3天。本文认为,当时的人们很有可能在这么一个时间段内都可以祭祖,即时间上并不严格。所以在清明节气的日子去祭祖的也是有一定可能性。
  第二阶段,寒食节与清明成为一个长假,以寒食节命名。在唐代,“寒食节上墓拜扫,礼经无文,但近代相沿,积久成俗”。可见当时寒食扫墓之盛的现状,唐玄宗在开元二十年下诏“士庶之家,宜许上墓,编入五礼,永为常式”。《唐会要》记载,公元736年唐玄宗“寒食、清明四日为假”。唐代宗时期,按大历本文由论文联盟http://收集整理十二年(777年)诏令,唐朝衙门依例放假五天:“自今以后,寒食通清明,休假五日。”唐德宗到贞元六年(790年),假日加到七天。很多学者认为这是寒食节与清明融合的表现。
  第三阶段,唐宋之后,清明逐渐代替寒食成为百姓生活祭祖大日,两者地位发生转变。
  在唐以前,寒食节人们的食物是粥。从先秦至汉三国,寒食节这天平民百姓皆吃粳米煮粥,粥煮得较稠,并放冷后吃,故名“冷粥”,但有钱人家可以吃酸酪加杏仁粥。大约从南北朝至唐宋这一时期,人们吃“麦粥”主要是以大麦磨粉煮的粥,有些地方则加糖拌食后放冷吃。唐白居易《清明日送韦侍御贬虔州》诗中云:“留饧和冷粥,出火煮新茶。”这反映了唐代寒食吃“饧粥”的风俗。
  反观宋代的清明节,据《梦梁录》记载:“官员士庶俱出郊省墓,以尽思时之敬。”①可见在宋代清明节的祭祀功能逐渐凸显。
  那两者地位转化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本人认为在宋之后,寒食节的节日习俗则被赋予在清明上,清明节正式脱离寒食节成为独立有文化意义、价值的节日。在宋代,唐代赐火、取火习俗依然存在,如《梦梁录》记载,每年清明节,“禁中命小内侍于阁门用榆木钻火,先进者赐金碗、绢三匹。宣赐臣僚巨烛,正所谓钻燧改火者,即此时也”。①但是范围较唐代宽,人数也更多。宋敏求说:“本朝因之,惟赐辅臣戚里、师臣、节察、三司使、知开封府、枢密直学士、中使,皆得厚赠,非常赐例也。”②在民间读书人在寒食节断火后,向邻家求新火点灯的习俗也依然存在,如王禹《寒食》诗云:“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尽管如此,宋及宋以后禁火、改火习俗却遭到了百姓与集权者的反对与禁止,于是逐渐不被人们所认知。普罗大众抵制禁火从上述宋代有些人已在密室中烹炮中可以佐证。探究原因,个人认为是与蒙古族的宗教信仰有关系。自汉之后,儒家正统确立,当汉民族成为统治阶级时必然会极力推崇儒教礼仪,其中周礼的赐火之制除非在现实条件极不允许的情况,当使者们或王公们或任何人来到他们那里时,不论是谁,都被强迫携带着他们带来的礼物在两堆火之间通过,以便加以净化,以免人们可能施行了巫术,或者带来了毒物或任何的有害的东西。与元代中央阶层的信仰冲突,必然是会遭到统治阶级的反对。
  当中央与地方民众都认为需要不再行禁火、改火之制时,寒食节最根本的缘起意义便不存在。当一个节日最重要的核心价值都不再存在,那这个节日退出人们生活及历史舞台则是大势所趋,以至于到明清之后,人们已经只知清明,不知寒食了。当然,人们实际生活需要挂、飞纸钱到烧纸钱的民间祭祀习俗的变化,元统治者禁止禁火以及学界中另一种观点——参商两星信仰、调和春日游乐与衔背致哀矛盾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③顺应了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历史发展规律。
  至此,寒食节与清明节的发展渊源进行初步分析,可以得出:寒食节在唐宋之后不再存在,但是寒食节的习俗、食俗却被融入清明节之中被保留至今。清明果作为寒食节食俗也就慢慢成为清明节的一部分。当然,不排除因地区因素,某些地方依然有寒食节、清明节分立的或者寒食节依然存在至今的可能。本文只以家乡浙江地区的寒食与清明关系对清明果渊源进行探讨。
  二、艾叶清明果起源
  在浙江地区,每逢清明时期,家家做艾叶清明果。清明节这一天,将做好的清明果带往本家祖坟上祭奠,祭祀完毕后,小孩子总会围坐在坟场附近食用各种食品。最初,清明果在被称为青团,且不是用艾草作为原料。青团的历史记载仅以本人所见材料来看,可以追溯南朝梁代。说明其实青团最早应该是寒食节的冷食食品,是寒食节的食俗。可以看出,制作青团的原料可以有鼠曲草(黄花麦果通称,也是雀麦草(又称浆麦草)),也可以是艾叶。但因为地区之间的差异因素复杂,可能跟当地历史习惯有很大的联系。本文主要探究艾叶为何会被用来制作青团,即艾叶清明果的起源问题。
  其实,无论是用鼠曲草还是艾叶、雀麦草,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青色。有的学者认为寒食节的起源是与青鸟的诞生有关联,所以食物以青色为主。但正如本文所论述到的寒食节是古代先人灭火、取火以及对火的祭祀崇拜而来更为科学,并且从文献资料记载来看,最初的寒食节食俗只是最普通的麦粥,后来才慢慢多样化,最早至南朝才有关于青团的记载。所以基本不认同此种说法。
  本文认为,清明节气之始,万物开始从寒冬中复苏、生长,周围一片绿色的生机之感,所以古人取材极有可能也是最为普通、且能被用来食用的青色植物。而艾叶、鼠曲草会被用来作为原料,极有可能与其药用价值有很大关系,明朝医药学家李时珍在其巨著《本草纲目》中引录《荆楚岁时记》云:“三月三日,取鼠曲汁蜜和为粉,谓之‘龙舌料’以压时气。土人采茎叶(鼠曲草) 和米粉, 捣作粑果食。”可见,最早以鼠曲草作为原料,并且做鼠曲粿的目的是作为食疗,“以压时气”。古代南方尤其是今江浙沪闽沿海一带,气候湿热,生存条件比较艰苦。历史上东晋南朝人由北方迁徙而来的多数患有痢疾,下不止,可见是对南方的多植被、湿热气候的不适应。而艾叶的功效主要是理气血,逐寒湿,温经,主治心腹冷痛,泄泻转筋,久痢,吐衄,下血,可以帮人除湿,这就是对症下药。将有除湿功效的植物和入面粉作为食物,无疑是一个好方法。
  在《咸淳临安志》中评价古时吴越地区的风俗时曰:“其俗信鬼神,好淫祀”。④其实,是因为南方的地然地理因素,导致当时的人们俗信鬼神。在端午节,通常有家门口插上艾叶驱邪的习俗。本文以为艾能祛湿、温经,或许是能治好当地人的某些病使人们认为艾能去除他们周围的一些不好的鬼怪,保佑他们,而赋予艾叶驱邪这样的节日意义。至于在清明节清明果中是否受端午艾叶驱邪的影响而把它加入食料中,本文尚未从材料中发现,这里只做一个猜想。
  总之,关于艾叶清明果,它是一种由唐以后发展而来的寒食节的食俗,后来因为寒食与清明地位发生变化的原因而被赋予清明节的习俗中。最初艾叶用于青团中,应该是以艾叶作为食疗,并且赋予其驱邪、迎青、迎新之意。

  • 上一篇文化论文:
  • 下一篇文化论文:
  •  更新时间:
    黑龙江地区少数民族建筑文化研究
    唐山地区文化产业竞争力分析及发展战略
    河湟地区民族音乐文化研究
    文化—教育—经济共生机制:西南民族地区教…
    康巴文化研究在康巴地区高校开展的有效举措…
    浅析云南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宗教信仰特征
    广西北部湾地区少数民族饮食文化的开发与保…
    河湟地区多民族文化互动性研究
    咸宁地区婚嫁习俗探析
    在边远地区开展中华传统美德素质教育的思考
    略论西部地区文化产业现状及发展优势
    明清东南地区疫情研究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版权所有 www.11665.com © 论文大全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