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大全网 >> 文化论文 >> 传统文化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历史论文   传统文化论文   当代中国论文   西方文化论文   社会文化论文   文化研究论文   文化战略论文
制造中秋 中秋节,你应该知道的11个人

制造中秋 中秋节,你应该知道的11个人

  嫦娥——奔月第一人
  在世界各个国家发了疯似的研制太空技术,一心想要登月时。殊不知,几千年前,中国有个大美女早就奔月去了。没错,这就是嫦娥。嫦娥姐姐是神话中的人物,她的故事最早见于出自汉代《淮南子 外八篇》:昔者,羿狩猎山中,遇姮娥于月桂树下。遂以月桂为证,成天作之合。说的是嫦娥姐姐本是后羿之妻。神话中为救苍生大地而偷食后羿自西王母处所盗得的不死药而奔月。民间多有其传说以及诗词歌赋流传。在道教中,嫦娥为月神,又称太阴星君,道教以月为阴之精,尊称为月宫黄华素曜元精圣后太阴元君,或称月宫太阴皇君孝道明王,作女神像。反正管你是不是神话,嫦娥姐姐的确是有据可查第一位登月的人,而且去了就没回来。当年,阿姆斯特朗登月的时候还说起嫦娥姐姐,至于找没找到,世人不得而知。对于中秋节的产生,民间传说每年八月十五,嫦娥姐姐可与夫君后羿天地相会,隔天地而团圆。为了纪念这个日子和这段不完美的爱情,就有了中秋节,这是中秋节诞生的一个重要版本。
  
  吴刚——酿制第一坛中秋美酒
  吴刚是和嫦娥姐姐一起生活在月宫里的人,传说月亮里有一棵高五百丈的月桂树。汉朝时有个叫吴刚的人,醉心于仙道而不专心学习,因此天帝龙颜大怒,把他居留在月宫,令他在月宫伐月桂树,并说:“如果你砍倒桂树,就可获仙术。”但吴刚每砍一斧,斧起而树创伤就马上愈合,日复一日,吴刚伐桂的愿望仍未达成,因此吴刚在月宫常年伐桂,始终砍不倒这棵树,因而后世的人得以见到吴刚在月中无论文联盟http://休无止砍伐月桂的形象。虽然,坎不倒桂树,但此君也做了件大好事,据说,他曾被杭州城一名号称“酒仙娘子”的酿酒高手的事迹所感动,于是就把桂树种子第一次带到了人间,从此人间在中秋时节有了飘香的桂花,也酿出了天下第一美酒——桂花酒。中秋节喝桂花酒的习俗,据说也是来源于此。
  
  李白——月诗之魂
  中秋时节,人们都会想起几句李白的诗。这是因为这个唐代大诗人的确是把月亮爱到家了。出去几乎人人都会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诗中写月亮与中秋的佳作还有很多。如“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月下独酌》;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的《把酒问月》;“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的《古朗月行》等等,李白的月诗题材广泛,情感丰富。说他是月诗的集大成者,一点不为过。是他让千年中秋节有了诗歌的风雅,不管是何年的中秋节,吟上几句李白的月诗,永远都会那么应景。
  
  张九龄——天涯共此时
  中秋诗词中,“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几乎是华人共知的一句。制造这首诗的人,就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政治家张九龄。这句诗正是出自他的《望月怀远》 全诗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这首诗寄托着深深的思念之情,成为千年以来,中国人每到中秋之时的一种情感寄托和写照。 张九龄是中国诗歌史上重要的人物,他的五言古诗,以素练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人生慨望,对扫除唐初所沿习的六朝绮靡诗风,贡献尤大,被誉为“岭南第一人”。
  
  王建——秋思落谁家
  唐代诗人王建写过一首《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此诗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静的中秋之夜的图画。皎洁的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仿佛铺上了一层霜。树上的鸦鹊已进入了梦乡,秋夜的露水冷冷地飘洒下来,沾湿了庭中的桂花。这一幅清雅、静美的图景不禁诱人遐想:今夜,普天之下的人都在仰望那一轮明月吧,可是不知道秋天那浓浓的愁思落在了谁家?这首诗将中国人的秋思刻画的入木三分。它向我们展现的千年之前的中秋之情,和千年之后的我们竟是一样的相同。王建是唐代以写乐府诗闻名的诗人,其诗反应田家、水夫、海人、蚕农、织妇等各方面劳动者的悲惨生活,题材广泛,生活气息浓厚,思想深刻,爱憎分明。又写过宫词百首,在传统的宫怨之外,还广泛地描绘宫中风物,所以他的诗歌是研究唐代宫廷生活和民间生活的重要材料。
  
  杜牧——风月制造者
  晚唐诗人杜牧,史书上记载说他“性疏野放荡”,又担任过淮南节度使幕府,长期生活与当时著名的风月大城扬州。在扬州时他常出没于青楼倡家,有不少风流韵事,有个叫韩绰在这方面是他同道,所以回到长安后写诗寄赠。杜牧,身在风月之城,还经常制造风月。诸如“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这样的诗句比比皆是,而其中最著名的便是那首《寄扬州韩绰判官》“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二十四桥,一说扬州城里原有二十四座桥,一说即吴家砖桥,因古时有二十四位美人吹箫于桥上而得名。但无论如何,明月照在扬州名胜二十四桥上,如诗如画、如梦如幻,深深的惆怅情思,引人遐想。杜牧想起这样的月色、这样的夜色,着实是多么浪漫而令人眷念啊。写这首诗写的大概就是中秋前后,也正是因为这首诗,让中秋节多了许多风月之气的浪漫。更让扬州城的月亮名气大增,今日的扬州有二十桥景区,便是最具风月气质的赏月胜地。
  
  苏轼——无限相思寄水调歌头
  苏轼同样是写中秋诗歌的高手,而他在熙宁九年(1076),于密州写下的一阕《水调歌头》早已经成为最著名的中秋宋词,几乎没有之一。“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昔是何年……”这是一首华人世界几乎人人会唱会背的词。据说,在那年的中秋苏东坡在密州通宵欢饮,豪兴大发。望月思亲,想起在远方的弟弟苏辙,于是赋词放歌,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这位“坡仙”旷逸的情性和深邃博达的人生思考。这首词,现在经常被作为中秋节的代名词,其“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句成为整个中华民族寄托中秋情怀的常用语。而我们的这位东坡先生,在杭州为官时,在西湖中间修了三座石塔,每到中秋月圆便在石塔中点灯,后来,又发现中秋时节,月光会穿过三座小石塔印于湖面。东坡先生的这一手笔,便是如今闻名中外的中秋月景——三潭映月。
  
  柳永——秋之凄美
  柳永是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却是个不折不扣的江湖词人,他一生屡试不第,常期混迹于青楼画舫之中。他的词因为生活化、世

转贴于论文联盟 http://www.ybask.com

俗化,在北宋民间非常流行,简直就是那个时代的流行明星。只可惜,流行明星在那个时代注定上不了台面,所以,柳永一个大男人一生中竟写下无数缠绵郁郁,风情万种的诗词。《雨霖铃》是他在中秋节写下的一首催人心扉的凄美名词:“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这是一首送别词。在柳永以前,抒写离愁别绪的词非常多。但因为柳永是一个长期浪迹江湖的游子,对生活有着独特的体验,因而他写一对恋人的离别,就不同于传统的送别词那种红楼深院、春花秋月的狭小境界,在凄美中一种烟波浩荡、楚天开阔的气象。其实,据考证,这是北宋年间首都东京一个带雨的黄昏,与柳永分别的人叫做虫娘,是京师最著名的歌妓,也是柳永的恋人。只可惜,柳永注定不可能和虫娘厮守终生,这让这首千古名词多了无限的惆怅和凄美。时至今日,这首词扔被恋人们一次次念起,只因为那场千年之前的中秋送别实在太美,太过缠绵。那场爱情纵使无奈,却是那么的纯真!
  
  唐玄宗——月宫第一游客
  在中国神话里,自从嫦娥姐姐和吴刚哥哥上了月宫,除了那只玉兔和金蟾,就没人去过。不过到了唐代开始流传一种说法,说是开创了“开元盛世”的那位唐玄宗——李隆基,去过月宫,而且收获不小。这也许就是月宫的第一位游客。这个故事记载在唐代蒋防《幻戏志》里,说的是八月十五夜晚,玄宗望月入迷,起了游月宫的念头,就请天师作法,一同来到月宫游玩。月宫中的仙乐分外动听,仙女告诉玄宗这叫《紫云曲》。玄宗默记曲调,回到凡世后就把仙乐传了下来,就是后来杨贵妃排练的大型歌舞《霓裳羽衣曲》。从月宫回来途中,一行人经过潞州城(今山西长治),玄宗用玉笛演奏乐曲,还向城中投撒金钱。过了十几天,潞州官府上奏说,八月十五月圆之夜,城市上空有天乐传来,并有金钱撒下。这个故事一看就是神话瞎掰,但唐玄宗梦里神游却的确有可能,由此灵感创作的《霓裳羽衣曲》成了中国古典音乐最具成就的大曲,此曲几度失传又几度寻回,人们从中歌舞曲似乎确能感受到月宫的美妙与奢华,今天中国的许多地方,很多古乐班子(如纳西古乐),这首乐曲便是中秋必演曲目。
  
  辛弃疾——“送月”词人
  南宋大词人辛弃疾,同样是一位颇爱写月亮颂中秋的词家。他最绝之处就是,第一次写到了“送月”。词缘起于一个中秋之夜,辛弃疾与朋友开怀畅饮,一位朋友突然说:客谓前人诗词有赋待月、无送月者?”意思是“前人诗词有赋月者而无送月者,你能不能写一篇。”于是这首送月名篇《木兰花慢·中秋饮酒》便诞生了。“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浩送中秋?飞镜无根谁系?姮娥不嫁谁留? 谓经海底问无由,恍惚使人愁。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虾蟆故堪浴水,问云何玉兔解沉浮?若道都齐无恙,云何渐渐如钩?”这首词从“送月”这一新的角度,探讨了词人朦胧猜想到的,月亮绕地球旋转这一宇宙观,是一首想象奇、构思新颖的送月词。送月,怎么送法呢?本词与一般写悲欢离合的词不同,既不思乡吊人,也不怀古伤今,而是把握黎明前刹那间的月景,仿照屈原《天问》的写法,把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和比喻交织在一起,对月亮提出一系列的疑问。他先问,可爱的月亮降落到什么遥远的地方去了?继而问,是不是另外还有一个人间,那里的人们刚刚看到月亮从东方升起?词人的大胆想象,与今天月亮绕地球转的道理相近,表现了他的聪颖灵悟,也说明由于他对客观自然观察细致,因此才具有这种可贵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这首词直接引发了一个天文问题,文学之外,竟还有了科普价值,这说明中国人研究月亮应该是很早就开始的事了。
  
  张岱——懂中秋节的人
  明代末年的大散文家张岱,或许可以看成时最懂得在中秋节怎么玩的人。1629年10月2日,是崇祯二年中秋翌日,张岱带着他庞大的家庭戏班,自杭州沿京杭运河,行经长江南岸北固山。此行他是前往山东兖州,为在鲁王府供职的父亲祝五十大寿。深夜时分,船过金山脚下,从船舷一侧望去,金山寺大殿的飞檐虽在山树掩映之下,却也翼然可见。此时月光愈加皎洁,照在露气凝重的水面上,江涛吞吐,气象更是万千。张岱心中忽地冒出一个孩子气的想法,他命令船改变方向,驶向金山寺。他决定去金山寺过这个中秋之夜,于是一行人趁着夜色,停舟系缆,施施然穿过龙王堂,进入大殿。上岸时,张岱特意关照随身小仆,把灯笼、道具、服饰全都搬了过来。刚到大殿不一会,锣,鼓,铙,钹,在大殿里次第响了起来,渐如疾风骤雨。幢幢的灯影中,那粉墨登台的人,皆拖了长长的影子,这情景真是诡异莫名。被鼓乐声惊醒的僧人们从寮房跑出来,他们循着声响的方向来到大殿,眼前的一幕不由让他们目瞪口呆:只见一群伶人正在庄严的佛像中间咿咿哦哦地唱着韩蕲王金山及长江大战的戏剧,观众只有一个30来岁的男人,没错,他就是张岱。他在别人的地盘上给自己来了一场中秋节的个人包场演出,只是可怜金山寺的那些和尚,直到戏演完他们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完全懵了。用今天的话说,这简直higt爆了!难怪他张岱在多年以后的《陶庵梦忆》中回忆起繁华靡丽年代里自己一手炮制的这场中秋“金山夜戏”,还是掩不住一脸得色:“一寺人皆起看。有老僧以手背摋眼翳,翕然张口,呵欠与笑嚏俱至。徐定睛,视为何许人,以何事何时至,皆不敢问。”
  除了金山寺中秋夜戏,张岱还在名篇《虎丘中秋夜》中描述过苏州虎丘的中秋夜,那十丈红尘的喧嚣,他玩的甚是精彩。但既为艺术家,就算他最为陶醉之时,也还保有着一份自觉,也就是说,他看月,更看人。关于赏月,张岱在《陶庵梦忆》里另一段评语更绝:他把西湖边的赏月之人分成五类,也真是后人说的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窗上看你了。你道是哪五类?
  ——“名为看月而实不见月者”,伪风雅派;
  ——“身在月下实不看月者”,狎游派;
  ——“看月而欲人看其看月者”,装b派;
  ——“月亦看,看月者亦看,不看月者亦看,而实无心一看者”,短衫派;
  ——“看月而人不见其看月之态,亦不作意看月者”,故作优雅的唯美派,或曰装酷派。转贴于论文联盟 http://www.ybask.com
  • 上一篇文化论文:
  • 下一篇文化论文:
  •  更新时间:
    论餐饮经营的“中秋文化”
    广州宝悦“家好悦圆”番禺培智学校中秋爱心…
    习俗中秋——你应该干的10件事
    海外学子中秋国庆共团圆
    小小鸟打工热线中秋慰问工友
    九台农商银行与长春市慈善会共同举办中秋敬…
    媒介文化生产中的偶像制造与消费及其媒体责…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版权所有 www.11665.com © 论文大全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