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又使我们想到古代桑、梓是宅园内外常植的树木。而“ 棺材” 又叫“ 梓宫”、“梓器” , 又使我们想到梓木定是抗腐的良材。至于用“ 古稀”别称“七十岁” , 则使我们知道古代社会人的寿命远比现代人要短。据资料, 我国目前人均寿命已达68岁, “古稀” 别称“七十”对现代人来说已经不客观了。而“松”别称“木公”,“梅” 别称“木母”, 则令我们知道 转贴于论文联盟 http://
古代早已有“拆字” 的游戏了。 据此可以说, 古汉语别称词象一座容量甚丰的历史博物馆, 给后人展现出形形色色的古代社会生活图画。并且, 如果对每一个别称词的命名由来作深入的研究, 则其背后隐匿着大量有关的信息, 它具有中国文化隐形资料的价值。来源:www.11665.COM 。 (四)古汉语别称词中反映的中国古代社会的民族心理和社会心理 “语言不但反映了一个民族现时的心理, 文化状态, 而且往往记载了民族的历史, 是研究该民族过去状况的宝贵依据。”古汉语别称词作为古汉语词汇的一个组成部分, 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汉民族独特的心理状况。追求家庭和睦、父慈子孝、多子多福的心理使人们把“中秋节” 又叫“团圆节” , 把“桧树”又叫“子孙柏”, 把“慈竹” 称作“子母竹”。追求功名利禄的社会心理, 又诱发人们称“子午花”为“夜落金钱”,“忍冬” 别称“金银花”,“凤尾草”别作“金星草”,“萎葬”别名“玉花”。这些命名皆与金银钱财联系在一起。“牡丹” 又叫“富贵花” , “杏花”又叫“及第花” , 这与功名联系在一块。汉民族自古就把“寿比南山”作为最高的理想之一, 于是把“落花生”又叫做“长生果”, 把“树”别称为“ 万岁木”。这些都是与别的形式记录下来的传统民族心理是一脉相承的【4】。 结语 总之, 社会语言学作为一门主要研究论文联盟http://语言与社会共变、语言与文化共存的应用学科,要求我们必须从语言实际出发, 重视语言跟民族思维方式、民族心理、社会心理以及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的研究。而要完成这样的任务, 首先必须对语言诸要素进行大量、确凿的调查, 然后作出描写和解释, 以认清“社会的变化影响语言的变化, 语言的变化反映社会的变化” 的规律。古汉语别称词是古汉语词汇中的一个特殊领域。从广义上看, 它钧然应属于同义词的范畴, 但它却基本上是名物词, 并且大多是汉民族的基本词汇, 这就决定了它在词汇研究中的特殊的和重要的地位。自然, 从社会语言学研究词的角度看, 它理所当然的是主要对象之一。因此, 对古汉语别称词进行认真的调查和研究,就可以推动社会语言学的深入发展, 从而更好地发掘民族文化。 转贴于论文联盟 http://
[转贴于:论文大全网 http://www.11665.comhttps://www.11665.com/culture/traditionalculture/135310.shtml]...上一页 [1] [2] [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