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繁富的别称。而同样的概念, 在另外一些民族的语言里就没有如此众多的名称。由这些形形色色的别称词里我们看到“天”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又如“银河”作为先民们熟知的自然现象,自然也产生了不少别称 “星汉”、“长河”、“天河”、“银汉”、“长汉”、“星河” 等,虽然这里多是一个词素的差别, 但每一对词素的新组合,都是先民对这一事物的新视角, 新体验,都记载着汉民族对这一天体的偏爱与遐思[2]。
总之,名称如果可以作为人们认识事物的一种表现手段,那么,同一事物的不同命名在相当程度上就反映
(二)古汉语中的别称反应传统文化中的等级观念
同世界上其他民族一样,汉民族从原始社会末期就开始逐渐形成了一整套法度森严的等级观念。这种观念在古汉语别称词中也有着明确的反映。较为有代表性的就是关于“死”的别称。
古人对“死”有许多讳称。整理:WWW.11665.COM 。
《礼记·曲礼》:“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甍,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这反映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里严格的等级制度。君王至高无上,享有种种特权,连“死”也有专称,除“崩”外,还有“山陵崩”、“驾崩”、“晏驾”、“千秋”、“百岁”等。一般官员和百姓死亡,则称“殁”、“殂”、“千古”、“殒命”、“捐生”、“就木”、“溘逝”、“作古”、“弃世”、“故”、“终”等。父母死后。孩子们则讳称“孤露”、“弃养”,长辈去世则婉称“见背”。佛道徒之死,说法更多,如“涅般”、“圆寂”、“坐化”、“羽化”、“示寂”、“仙游”、“登仙”、“升天”、“仙逝”等。“仙逝”现也可用于被人尊敬的人之死。 森严的等级一目了然。又如“妻”与“妾”的身份的不同也在别称里表现出来。前者又叫“内舍”、“内助”,表现的是家庭中主人的身份。而后者又叫“偏房”、“侧室”、“ 小妻” 等,表现的却是家庭中仆从的地位。如果说“死”的别称反映的是人们社会地位的差异, 那么,“妻”、“ 妾” 的别称反映的则是封建伦理中人的身份的不同。如从文化比较方面来看,更显示出汉民族与西方民族之别,西方社会语言学家划分语言的社会层次其主要依据是人们的经济收入、工作性质及文化水平, 而汉民族则往往重视人的身份,主要包括辈份和社会地位、等级和新派老派等。而对体现这些方面的别称词的研究, 分析, 能使我们更具体、更深刻地了解汉民族史上的等级观念, 等级制度。甚至可以说, 这种从词汇角度的了解, 可能有机会提供历史文献不具备或不完备的材料[3]。
(三)古汉语别名中反映出我国古代人生活习俗和生活环境
社会语言学家认为,从不同的造词心理上可以看到不同语言社会的独特的社会生活习俗、不同的自然环境和不同的文化情趣。这在古汉语别称词里也存在着大量的佐证。例如“寒食节”又称“禁烟”,这告诉我们古代在清明节前一天民间有禁止烟火的习俗。“凤仙花”别名“指甲花”, 又使我们知道古代有用“凤仙花”染红指甲的时尚。“桑梓”、“梓里”是“家乡” 的别名,
[转贴于:论文大全网 http://www.11665.comhttps://www.11665.com/culture/traditionalculture/135310.shtml]...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