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研究对530名西藏高校的藏汉大学生进行了有关文化认同态度模式和社会适应的问卷调查,探讨了藏族大学生文化认同态度模式和社会适应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1)西藏藏汉大学生在社会适应各维度上得分均显著低于内地大学生;(2)西藏藏族大学生在文化认同态度模式各维度上得分与内地藏族大学生的得分不存在显著差异;(3)文化认同态度模式的分离维度与未来适应、心理适应及人际适应存在显著正相关,整合维度与学习适应、未来适应、心理适应存在显著正相关,同化维度与学习适应和环境适应存在显著正相关;(4)社会适应各维度在文化认同态度模式的各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中国论文联盟
关键词:藏族大学生;社会适应;文化认同态度模式
作者简介:何蓓(1982-),女,回族,河北邢台人,西藏大学教育心理研究所硕士研究生;马海林(1979-),男,回族,青海民和人,西藏大学教育心理研究所,讲师。(西藏 拉萨 850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西藏自治区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西藏高校大学生民族认同特点及相关因素的实证研究”的系列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1)14-0143-02
社会适应(social adaptation)是指个体接受现存的社会生活方式、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过程。[1]台湾心理学家张春兴教授认为,个体的社会适应指个体不断地学习或修正各种社会行为和生活方式,以求符合社会标准与规范,而与社会环境维持一种和谐的关系。[2]
文化认同态度模式主要是指群体或个体在新环境中面临文化适应时所采取的策略。berry(l990,2001)认为,[3,4]少数民族或移民在新的环境下将面临两个主要的认同问题:(1)是否保留本民族的原有文化特色和民族认同;(2)是否愿意发展与主流文化成员密切的关系,并接受他们的价值观。berry认为这两个维度是相互独立的,也就是说,对某种文化的高认同并不意味着对其他文化的认同就低。
berry认为,根据文化适应中个体对两个维度的问题的积极或消
极的回答就会产生四种文化认同态度的模式:(1)整合(integration),
期望采用新的生活方式,但是不放弃自己原有的价值观和认同;(2)同化(assimilation),个体绝大多数的放弃自己原有的文化,完全融入主流文化;(3)分离(separation),个体希望保留自己原有的认同,限制自己与新文化发展紧密的关系,把自己封闭在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之中;(4)边缘化(marginalization),个体既不能认同主流文化也不能完全认同本民族文化,处于两种文化边缘地带。
近年来,随着藏族与汉族及其他民族的交往日益频繁,藏族成员也面临着文化认同与适应的考验,同时由于种种原因,他们的文化认同远比其他民族复杂。因而在所有藏族成员中,适应的考验和认同的困境在他们身上也表现得最为突出。国内很多学者对藏族大学生的文化认同和文化适应之间的关系做了研究,但是缺乏对文化认同和社会适应之间关系的探讨,本研究旨在探讨藏族大学生文化认同态度模式与社会适应之间的关系。
一、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被试抽样以班级为单位,在西藏某高校四个年级中用随机整群抽样的办法,共抽取藏族大学生320人,汉族大学生210人,发放问卷530份,回收率为100%,有效样本为516人,有效样本分布见表1。
2.研究工具
大学生社会适应问卷,采用方从慧(2008)编制的当代大学生社会适应调查问卷,[5]该量表由23个项目组成,采用五点评定量表记分,依次为:“完全不符合”、“基本不符合”、“不太确定”、“基本符合”、“完全符合”,分别给予1-5分的评定。整个量表分为五个维度,即学习适应维度、未来适应维度、环境适应维度、心理适应维度和人际适应维度。问卷着重评价大学生在学习、环境和心理等方面所面临的社会适应困难。
文化认同态度量表,采用由张京玲(2008)编制的文化认同态度量表,[6]该量表由18个项目组成,采用五点评定量表记分,依次为:“非常不赞同”、“不赞同”、“有时赞同”、“赞同”、“非常赞同”,分别给予1~5分的评定。整个量表分为三个维度,即整合维度,同化维度和分离维度。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采用spss 17.0进行数据录入与统计。
二、结果与分析
1.藏汉大学生社会适应现状分析
对西藏汉族大学生和内地汉族大学生在社会适应各维度上的t检验发现(见表2),在学习适应(t(646)=-7.261,p<0.001)、未来适应(t(646)=-3.967,p<0.001)、环境适应(t(646)=-12.896,p<0.001)、心理适应(t(646)=-12.3418,p<0.001)及适应总分(t(646)=-4.677,p<0.001)上均存在显著差异;在人际适应维度上(t(646)=0.261,p>0.05)不存在显著差异。对西藏藏族大学生和内地汉族大学生在社会适应各维度上的t检验发现,在学习适应(t(646)=-5.801,p<0.001)、环境适应(t(646)=-12.177,p<0.001)、心理适应(t(646)=-9.459,p<0.001)及适应总分(t(646)=-2.589,p<0.001)上均存在显著差异;在未来适应(t(646)=-0.905,p>0.05)和人际适应维度上(t(646)=-0.272,p>0.05)不存在显著差异。
2.文化认同态度模式的基本状况分析
对西藏藏族大学生和内地藏族大学生在文化认同态度模式的三个维度的t检验发现(见表3),在分离维度、整合维度、同化维度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t(501)=0.310,p>0.05;t(501)=0.311,p>0.05;
t(501)=1.555,p>0.05),这说明西藏藏族大学生与内地藏族大学生在文化认同上所采取的策略基本上是一致的,并不会因为生活和学习环境的转变而产生差异。
(内地藏族大学生数据来源:张京玲(2008).藏、壮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认同态度与文化适应的关系研究.硕士论文,西南大学)
3.文化认同态度模式和社会适应之间的相关分析
对文化认同态度模式的三个维度和社会适应的四个维度之间的相关分析发现(如表4),分离维度与未来适应、心理适应及人际适应存在显著正相关,与学习适应和环境适应不存在显著相关关系;整合维度与学习适应、未来适应、心理适应存在显著正相关,与环境适应和人际适应不存在显著相关关系;同化维度与学习适应和环境适应存在显著正相关,与未来适应、心理适应和人际适应不存在显著相关关系。
4.藏族大学生社会适应在文化认同模式上的差异分析
将文化认同模式的三个维度,即分离、整合和同化维度分别将分数从高到低进行排序,按照25%、75%人数比例划分为高中低三个层次,依次进行方差分析。分离维度划分,其中高分组有99人、中间组有164人、低分组有51人;整合维度划分,其中高分组有117人、中间组有134人、低分组有63人;同化维度划分,其中高分组有96人、中间组有139人、低分组有79人。
(1)藏族大学生社会适应在文化认同态度模式的分离维度上的差异分析。
社会适应各维度在社会认同模式的分离维度的三个水平上的方差分析发现(如表5所示),未来适应和心理适应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学习适应、环境适应和人际适应维度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事后检验发现,在未来适应维度和心理适应维度上,分离维度得分是低分组的大学生得分显著低于中间组及高分组的大学生得分,中间组的大学生得分和高分组的大学生得分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
转贴于中国论文联盟 http://
(2)藏族大学生社会适应在文化认同态度模式的整合维度上的差异分析。
社会适应各维度在社会认同模式的整合维度的三个水平上的方差分析发现(如表6所示),未来适应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学习适应、环境适应、心理适应和人际适应维度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事后检验发现,在未来适应维度上,整合维度得分是高分组的大学生得分显著高于中间组及低分组的大学生得分,中间组的大学生得分和低分组的大学生得分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中国论文联盟
(3)藏族大学生社会适应在文化认同态度模式的同化维度上的差异分析。
社会适应各维度在社会认同模式的同化维度的三个水平上的方差分析发现(如表7所示),学习适应和环境适应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未来适应、心理适应和人际适应维度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事后检验发现,在学习适应维度上,同化维度得分是高分组的大学生得分显著高于中间组及低分组的大学生得分,中间组的大学生得分显著高于低分组的大学生得分。在环境适应维度上,同化维度得分是高分组的大学生得分显著高于低分组的大学生得分,中间组的大学生得分和高分组及低分组的大学生得分之间均不存在显著差异。
三、讨论
1.西藏地区藏汉大学生社会适应的总体分布
研究发现,在西藏的汉族大学生在学习适应、未来适应、环境适应、心理适应及适应总分上均显著低于内地的汉族大学生,说明在西藏的汉族大学生在不同的文化下出现了适应问题。同时,西藏藏族大学生在学习适应、环境适应、心理适应及适应总分上也显著低于内地汉族大学生的得分,说明藏族大学生也存在适应的问题。从文化的角度来看,近年来,随着西藏社会的快速发展,西藏地区的民族组成成分呈不断增加趋势,而不同民族成员势必会具有不同的文化,从而也使西藏地区的多元文化更加凸显。同时不同民族成员在交往时,总会基于已经固着的文化价值观去适社会现有状况。而作为对文化感知较为敏感的西藏藏汉大学生,这种对已经固着的文化态度的眷恋,势必会使他们在多元文化的社会现实中遭遇各种不适。
通过西藏藏族大学生和汉族大学生的得分比较发现,藏族大学生在学习适应、未来适应、心理适应三个维度及适应总分上均显著高于汉族大学生,说明不同文化的碰撞对汉族大学生的影响比藏族大学生更严重。这可能是因为对藏族大学生来说,他们生活的圈子主要还是以藏族成员为主,在与汉族大学生的交往中不必改变太多,但是对汉族大学生来说,需要多一些改变来适应与不同的人的交往。
2.西藏藏族大学生与内地藏族大学文化认同态度模式差异分析
本研究发现,西藏藏族大学生与内地藏族大学生在文化认同态度模式上并不存在显著差异。以张京玲(2008)的研究为参照,发现西藏藏族大学生与内地藏族大学生在文化认同态度所采取的策略基本上是一致的,但是在一些人口统计学变量上各维度存在差异。我们认为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一是内地藏族大学生在赴内地求学之前其对文化的感知态度已经基本形成,这种态度很难在短时间内发生改变;二是这与我国的民族政策有很大关系,我国实行相互平等的民族交往政策,因而虽然在不同民族之间存有一定的偏见,但是汉族对藏族的歧视态度和排斥行为较少,致使在内地的藏族大学生也能够保持着对本民族文化的优越感。
3.文化认同态度模式和社会适应之间的关系探讨
分离维度与未来适应、心理适应及人际适应存在显著正相关,与学习适应和环境适应不存在显著相关关系。方差分析发现,在未来适应维度和心理适应维度上,分离维度得分为低分组的大学生得分显著低于中间组及高分组的大学生得分,中间组的大学生得分和高分组的大学生得分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说明个体越是希望保留自己原有的认同,限制自己与新文化发展紧密的关系,把自己封闭在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之中,那么他在未来适应和心理适应能力更强。这一结果可能的原因是内地藏族大学生接触的文化更多是一种边缘文化,他们的社会角色更多是少数族群,而在西藏,藏族大学生是主流群体,藏文化底蕴相当深厚,分离维度上得分高的大学生,更加认同本族文化,能够更好的在未来和心理上适应本民族地区,因此,这也就解释了他们更愿意生活在西藏地区的原因。
整合维度与学习适应、未来适应、心理适应存在显著正相关,与环境适应和人际适应不存在显著相关关系。方差分析发现,在未来适应维度上,整合维度得分是高分组的大学生得分显著高于中间组及低分组的大学生得分,中间组的大学生得分和低分组的大学生得分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这一结果反映了藏族大学生在不同文化之间的交往中,越是采取不同文化间的整合策略,这种人越能在学习、未来及心理方面更加适应。但是整合策略对大学生的人际和环境适应并没有帮助。
同化维度与学习适应和环境适应存在显著正相关,与未来适应、心理适应和人际适应不存在显著相关关系。方差分析发现,在学习适应维度上,同化维度得分是高分组的大学生得分显著高于中间组及低分组的大学生得分,中间组的大学生得分显著高于低分组的大学生得分。在环境适应维度上,同化维度得分是高分组的大学生得分显著高于低分组的大学生得分,中间组的大学生得分和高分组及低分组的大学生得分之间均不存在显著差异。这说明,藏族大学生越是融入到主流社会,这样对他们学习和环境适应更有帮助。这是由于藏族大学生参加的学校社团活动,和其他汉族大学生同学建立的友谊等等都能够很好融入主流社会,提高学习适应和环境适应能力。在心理适应方面,本研究发现,同化和心理适应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张京玲(2008)的研究认为,采取同化态度的藏族大学生,其生活满意度低,消极情绪高,持有违背本民族意愿的文化认同态度的个体可能经历着很大的压力:得不到本民族的支持,在心理上感觉到冲突与压力,消极情绪就高,积极情绪低,生活满意度也不高。
参考文献:
[1]朱智贤.心理学大辞典[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2]张春兴.张氏心理学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
[3]berry,j.w.(1990).psychology of acculturation. in j. berman(ed.), nebraska symposium on motivation:voi.37.1989: cross cultural perspectives:201-234.
[4]berry,j.w..a psychology of immigration[j].journal of social issues,2001,(57):615-631.
[5]方从慧.当代大学生社会适应现状调查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8.
[6]张京玲.藏、壮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认同态度与文化适应的关系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8.
[7]张京玲,张庆林.少数民族文化认同态度模式与文化适应的关系[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7,(52).
(责任编辑:苏宇嵬)
中国论文联盟
转贴于中国论文联盟 ht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