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大全网 >> 文化论文 >> 社会文化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历史论文   传统文化论文   当代中国论文   西方文化论文   社会文化论文   文化研究论文   文化战略论文
电视传媒的符号特征及其社会文化责任
  摘要 电视传媒所特有的视听兼备、声画并茂的传播优势,使它在传播领域确立了重要地位,但是由电视传媒所创造和传播的消费型大众文化,也为受众带来了诸如缺乏深刻的思想意义、难以达到较高精神层次、缺少积极进取的活力等许多负面影响。因此,正确发挥电视传媒符号优势,在强势信息传播的基础上,让它更好地肩负起文化教育的责任、文化服务的责任和文化建构的责任。最终实现从“人类对电视的迷恋”到“电视对人类的跟随”的过渡与转变的历史性跨越。中国论文联盟
  关键词 电视;传媒符号;社会责任
  中图分类号g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1)42-0009-02
  1)电视新闻传播符号鲜明的特征集中体现在它的综合性上。报纸的传播符号是文字和图片,诉诸受众的视觉感官;广播的传播符号是声音,诉诸受众的听觉感官,二者同属于单通道传播媒介。而电视则不同,它的传播符号是图像、声音、文字、色彩等多种符号的综合传播,同时作用于受众的听觉、视觉感官,是一种双通道传播媒介。
  电视新闻双通道的传播方式,构成了传播形式的视觉、听觉元素的丰富多样。从视觉画在上看,它有新闻人物形态和现场环境,有照片、图表、动画等;从听觉形象上看,它又有旁白、解说、同期声、音响、音乐等。声、形、光、色等元素相互组合、碰撞,发挥出来的是综合传播优势,形成一个活跃的信息场,从面强化了信息力度,提高了传播效果。
  电视新闻传播效果的先进性显现出它与众不同的两个优势。
  一是事实氛围的传真性。电视新闻是新闻事件发生、发展的现场记录。二是深度涉入的参与性。人类最高级的感知形态是“亲历其境”,参与性在传播学上的含义,就是指受众对于传播内容的心理介入和传播过程的亲身介入。参与性的另一个重要表现形式就是观众对传播过程的介入。电视新闻特有的符号特征,使它具有了较之其他新闻传媒符号的明显优势。但它也同样存在着固有的先天不足:其一,转瞬即逝,缺乏复现性;其二,过时不候,缺少自由度。然而,这些显而易见的缺憾,并不是我们对电视新闻价值认知进行深层次探讨的所在;
  2)迄今为止,电视传媒所遭致的最严厉的批评,莫过于它所创造和传播的消费型大众文化,造成社会价值体系越来越缺乏深刻的思想内涵和高尚的审美意向,如此下去,最终将导致人类文化精神意义的缺失。
  自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西方传播学者就有关电视对社会文化结构负面影响的探讨主要是围绕3个方面问题展开的。
  一是电视承载的大众文化缺乏深刻的思想意义。电视转瞬即逝的“看”的传输特性,使其较之以“读的精神”为主体的文字传播更多地富于承载感性而非理性、具象而非抽象的内容;反映到电视新闻的符号传播中,则电视新闻较重描述性而非阐释性,长于“传情”而非“达意”更非“说理”。因此,其内容就容易流于肤浅和表面化;
  二是电视作用于大众文化难以达到较高精神层次。电视产品投入高、生产周期短,巨大的经济压力使之以吸引大量受众为目的,德弗勒·丹尼斯在《大众传播通论》中指出:“正是这种大数法则把适合大多数消费大众口味的大众文化带给了大众传播”。西方商业电视新闻中常常会存在着有关犯罪、性、公众人物隐私及“软性”倾向,便体现出“大数法则”指导下对一般受众文化品种的曲意逢迎。这样,电视新闻就容易停留在最能带来收视率的现实或潜在受众群体的理解和欣赏层面上;
  三是电视塑造的大众文化缺少积极进取的活力。电视快速变幻的视听刺激,使受众在接受信息时,总处于海绵式的吞吐状态之中,面对大量纷繁的信息内容,只有被动选择之功,而无主动思考之力。因此,“作为吸收文化的方式,其危险性在于鼓励被动的文化,导致涉猎不精和慵散,引起注意力、记忆力、表达力的衰退”。(德弗勒·丹尼斯语)
  我们对西方传播学者这些对电视新闻价值的认知观点如何再认知呢,最明智的选择就是在我国国情和电视传播现状的基础上,进行具体地分析和理性地把握。
  3)西方学者的分析,虽然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电视业的实际状况,但这种状况并中不是一成不变的。只要从传播过程的两极主体,电视从业者和电视受众双方入手,提高对电视媒介的把握能力,就将有助于改变这种消费型文化价值取向,弘扬电视文化的积极因素。
  一是融会“三类构成要素”,强化承载功能。电视传播的“瞬态”特征,其视觉符号善于承载的,是形象而非抽象、个性而非概念的内容,要阐述复杂而深刻的理论问题,电视的线性输出方式,确有不易胜任之处。但解决难题并非不可能。电视的结构形态并不只有视觉形象在起作用,“看”也是在与“听”和“读”相互作用之下的“看”,只要我们善于把握这三类构成要素的特征、作用及其间的界限,电视新闻传播同样可以在“看”的基础上进行抽象、概括和阐释,其承载的文化内容,完全可以达到一定的深度,表现出一定的思想内涵;
  二是强化主观调控作用,弱化“大数法则”。电视媒介作为传播工具,本身并深与浅,“精英”或“大众”、“高雅”或“平俗”之分。只有它传播的文化内容,以及由这些内容的传播而建构的社会文化形态,才具有上述区别。“大数法则”导致的低品位电视文化,并不是电视自身的品格缺陷,而是主观调控的所致。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之下,电视对受众趣味的迎合,以及由这种迎合而造成的受众消费型人格对社会文化的异化,对于商业电视来说,确实是一个不好自动摆脱的怪圈。于是,社会力量的适度调控便显得格外重要。在宏观把握与综合控制调度下,电视新闻传播可以不断地寻求新的途径,不断是高新闻内容的格调,发挥出对于社会文化的积极作用,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它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是调整收受习惯,优化多元取向。从电视吸收方式的角度看,有可能给观众的感官带来过度的刺激,从而损害思考能力、记忆能力、诱使身心失调。只要适用得当,电视完全可以担起传播高尚文化的责任,而受众若能科学地认识过量收受可能导致对身心健康的损害,有意识地培养起积极、主动、适度收受的自觉性,并注意增加对电视以外其他传媒文化的接触,那样,上述种种问题,也是能够得到解决的。
  4)电视新闻传播对社会文化进行的合理引导和积极建构,与其自身所担负的社会文化责任是密不可分的。这种文化责任集中体现在下述三个方面。
  一是文化教育的责任。大众传播媒介是具有开启心智的功能,电视传媒必须承担起提出和解释社会目标及价值观的责任;
  二是文化服务的责任。电视新闻传播的社会文化服务,包括为受众展示多种高品位的文化内容和文明水准,弘扬积极的文化精神,潜在地提高受众的思想情趣,开阔受众文化视野等间接的服务;
  三是文化建构的责任。电视新闻传播不仅仅表达各种各样的社会文化内容,而且,在传播过程中,可以对一定的社会规范、行为准则、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审美意识的肯定与否定、高扬与贬抑、强调与弱化,为之赋予一定的文化意义,进而对社会文化产生影响。
  许多传播学者将电视与人类的关系,划分为“人类对电视的迷恋”和“电视对人类的跟随”两个时期。由此看来,完成前者向后者的过渡与转变将成为电视业的历史性跨越。
  参考文献
  [1]德弗勒·丹尼斯著.大众传播通论[m].华夏出版社,1989,2.中国论文联盟
转贴于中国论文联盟 http://
  • 上一篇文化论文:
  • 下一篇文化论文:
  •  更新时间:
    我国传媒热点现象的文化研究进路
    中国文化元素在电视节目包装中的应用分析
    大众体育与电视文化协调发展战略探讨
    中国文化传媒集团董事长\总经理兼中国文化报…
    文化强国战略背景下我国传媒产业发展策略探…
    西部多民族文化与电视剧艺术
    现代传媒与中国文学的近代变革
    现代性视域下的当代中国电视话语格局
    也谈建国初期私营传媒消亡原因
    现代传媒环境下大众文化对当代绘画艺术的影…
    大众传媒与消费文化关系探讨
    美国电视剧的文化解读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版权所有 www.11665.com © 论文大全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