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大全网 >> 文化论文 >> 社会文化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历史论文   传统文化论文   当代中国论文   西方文化论文   社会文化论文   文化研究论文   文化战略论文
两种不同类型文化的起源

摘 要:千姿百态的人类文化具有两种基本的类型——农耕型与游牧型。而两种不同类型的文化则主要源于两种不同类型的食物结构——以植物食物为主的植食结构和以动物食物为主的肉食结构——及其生产方式。归根结底,则源于植物与动物的不同特性。抓住了植物性和动物性的差异,便抓住了两种不同类型文化的根本;抓住了两种不同类型的文化,便抓住了文化比较的根本。

关键词:植物性;动物性;食物结构;生产方式

 

 

植物性与动物性
 

生态学家将绿色植物称之为“生产者”,因为它们能通过光合作用“利用简单的无机物质制造复杂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从而养活了自己和整个生物界。而动物则依赖植物及植物生产出来的有机物和氧气为生,故而被称之为“消费者”。“生产者”自己养活自己,所以又被称为“自养生物”;“消费者”靠“生产者”为生,故又被称为“异养生物”[[i]](p1354)。

作为“生产者”的植物,虽然内部也存在激烈的生存竞争,对外也不乏自卫的手段,但总地来说,毕竟命中注定是“消费者”的食物,因而也就天生少有被食的痛苦和患得患失的焦躁,它们比较乐天知命、任劳任怨、心性平和。加之它们必须扎根于泥土之中并且保持相对的静态,才能充分地汲取营养和进行光合作用,因而必然天性好静。而作为“消费者”的动物,本来可以心安理得地靠“消费”植物为生,无奈造物主偏生又在草食动物之外,造出了肉食动物和杂食动物,令草食动物也成为被食者。而且,肉食动物既然靠肉食为生,自然也会互相吞噬,便形成肉食动物之间的弱肉强食,以致再强大的肉食动物也随时可能成为被食者。这还不算,造物主竟然在动植物之外又创造出一个被称之为“还原者”的微生物界。“还原者”不仅以所有的生物的尸体为生;而且在它们活着的时候便生活于它们的体表或体内,分享着它们的食物和剩余物资,甚至蚕食着他们的躯体,从而迫使肉食动物不得不终生在吃与被吃的两间挣扎,因而也就有了被食的痛苦与患得患失的焦躁。加之它们无论谋食或逃生,皆需不停地移动,即或是睡眠是也必须保持警惕。因而天性必然好动,心性必然趋于紧张。

植物正因为终身为根所羁,便必须具有很强的承受力和生命力。首先是经得住伤害。它们好似一部浑身是嘴的光合机器,只要剩得一枝一叶,便仍能摄取阳光、空气、和水继续运转,而且还有可能再生复原。就是枝叶全无了,只要留得根在,便依然能够“春风吹又生”。而动物则全凭一张嘴,其它“部件”几乎全是为它服务的,因而,不但这唯一神圣的嘴受不得伤害——一旦不能进食便只有死亡;便是其它“部件”也残缺不得,一旦残缺,非但不能或很难再生复原,而且势必影响谋食或逃生,在弱肉强食的残酷竞争中,肯定最先被淘汰出局。相形之下,植物的承受力和生命力显然要比动物要强。

其次是耐得住饥渴。生活于悬崖峭壁之上的悬崖菊、黄山松,仅凭少得可怜的一点点泥土与水分,也能茁壮成长;沙漠植物在极端缺水的环境中,也能顽强生存;地衣甚至可以在完全光秃的岩石和终年封冻的土地上生长发展……。而动物则需要不停地运动,自然要比植物消耗更多的能量与水分,一旦得不到及时的补充,势必影响其运动速率,从而又会造成谋食与逃生的困难;反过来又会影响能量与水分的补充,形成恶性循环。于是,有些动物便“发明”了“休眠术”,用以弥补其耐饥渴能力的不足。然而,动物的休眠本领同样不如植物。能够休眠的动物毕竟不多,而几乎所以的越冬植物皆具有休眠本领。尤其是植物的种子,有的(如古莲子)竟能休眠数千年之久,有的在125℃以上的高温中仍具有萌发能力。这也是动物所无法比拟的。

再有便是耐得住寂寞。植物一生所面对的总是大体不变的环境,而且,寿命越长的植物,生活便越显得单调。倘换成动物或人类,即或不发疯、变态,也会郁郁而死。当然,我们可以认为草木无情。然而这只是基于现有科学水平的认识,一旦证实植物也有情感,便不能不为它们的耐性而叹服了。

也正因为植物为根所羁,不能像动物那样趋利避害,所以它们必须集合成片,聚合成林,相互扶持,相互依存,共同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才能更充分地利用光能、更有效地抵御各种自然力的摧残和最大限度地满足消费者们的饕餮。这就意味着在植物王国中,个体的生存与发展往往要依赖群体的繁荣,因而,它们也就必然具有较强的群体意识和共生意识,不但同类能够相生相聚,异类同样能相聚相生。尽管它们之间也存在生存竞争,特别是在热带或亚热带的丛林中,但大多采取和平竞赛的或“一荣俱荣,一枯俱枯”的集群竞争方式,因而植物王国便呈现一片欣欣向荣的祥和气象,令人心旷神怡。而动物正因为能动,在生存方式上便有了选择的自由,个体对于群体的依赖性也响应减少,尤其是肉食动物,无论是谋食或逃生,皆主要凭借个体的体能与智谋,群体意识与共生意识自然较植物要相对淡薄。而且大多生性好斗,富于侵略性,生存竞争多采取弱肉强食的暴力方式,就连求偶和性交,往往也要诉诸武力。尤其是处于食物链顶级的食肉动物,更是喜欢天马行空,独来独往,具有很强的个体意识和独立意识。因而动物王国、尤其是肉食动物王国,便充满暴力与血腥,令人胆战心惊。

心性平和而好静,且又富于承受力、生命力和共生意识,便必然长寿。所以植物的寿命便普遍高于动物。地衣的自然寿命可达4,500年;北美的芒松寿命高达4,900岁;而加那利群岛上的一株龙血树的年龄竟高达8,000岁!相比之下,动物中最长寿的海龟,也只能活400~700年,自然望尘莫及。

植物的生存全靠根系支撑和维持,只要根系尚存,即或枝叶全枯也还有生的希望,一旦伤了根,便大多再无生理。因而植物总是将根系隐藏在不易受到伤害的地下,而且用于根系发育的能量投资,决不少于其“上层建筑”——干、枝、叶、果的投资。可以说,植物普遍具有“重根意识”和“恋根情结”。动物则常常跟着食物走,因而游荡成性,可以四海为家,随遇而安。纵有某些“根识”或“根结”,比之植物,显然又是小巫见大巫。

作为“生产者”的植物,大多命中注定只有最大限度地满足消费者的饕餮之后,才能生存和发展,因而,它们必往往采取生物学家所谓的r策略[2]──以“量”取胜地大量繁殖后代。而且,为了尽可能保证种子的存活率,它们可以说是费尽心机。例如,在种子的种胚之外,还包着大量专为种胚生长发育提供营养的胚乳(小麦麦粒中种胚只占3%,其余97%除麦粒皮外便都是胚乳),等于为每个子女都准备了一个超过其体重数十倍的营养库。为了保障种子的安全和发育,它们有的为种子装上“翅膀”,让春风帮它们播种;有的为种子安上钩刺,使它们成为不花钱的“偷渡客”;有的为种子穿上坚硬的“铠甲”,力图“拒敌于国门之外”,直到一场大火将“铠甲”烧毁;有的在种皮外边又裹上中果皮和外果皮,并将中果皮设计得肉厚多汁,美味可口而又极富营养,旨在贿赂消费者——放过种子,并代为播种……。据科学家计算,植物用于种子的能量投资,往往要占其总投资的1/3以上。其“重子意识”和“恋子情结”显然又要令动物或人类自叹弗如。更令人汗颜的是,植物不但从不伤子、食子、杀子;而且有些植物如风滚草,甚至会自动断根,蜷曲成球,以其尸骸携种子随风滚动,有如一台自动播种机般边滚动边撒种。而无论是动物界抑或人类,却不乏伤子、杀子,乃至食子的行为。在重视子代方面,动物和人类显然皆不如植物。

然而,由于植物总是生存在某个固定的、相对封闭的环境之中,且又终身不能移动,所能获得和所需处理的信息,自然比动物要少的多,也单纯的多。因而也就无须进化出一个专门贮存和处理信息的大脑,其行为便主要凭直觉和本能而少思辨与理性。动物则生存于经常变动和相对开放的环境中,随时需要对周围情况做出判断,便理所当然地逐渐进化出中枢神经、脊椎和越来越发达的大脑,从而在进化的阶梯上也就比植物高了一个层次。

概括地说,植物性意味着:平和、好静、承受力和生命力较强、富于共生意识、重根意识、重子意识,长寿和偏重r生存策略等特性;动物性则意味着:紧张、好动、承受力和生命力较弱、富于个性意识而缺乏重根意识和重子意识、寿命也较短和偏重k策略等特质。当然,植物性于动物性的差异还不止于此,但仅上述差异已足以说明:食物结构及其生产方式是怎样决定了植物和动物的不同生存方式,从而又形成不同的天性、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

这是一条自然规律。不仅适用于植物与动物,同样也适用于动物于动物,人于人。

 

 

[[i]] 大百科全书·生物学卷2[z].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

  • 上一篇文化论文:
  • 下一篇文化论文:
  •  更新时间:
    “哄堂大笑”原来是出自一项有趣的制度/异域…
    几种动物在中西方文化中的不同联想及翻译
    领会东西方文化之不同使英语交际规范化
    浅析中国与西方城市文化对中、西小说创作观…
    从不同层面看待中国近代历史人物
    休闲与娱乐 两种文化形态的联系与差异
    中西方文化中 谦虚 的不同内涵及其成因
    休闲与娱乐 两种文化形态的联系与差异
    中西方文化中 谦虚 的不同内涵及其成因
    从洋务运动的官商矛盾看中国近代早期两种现…
    从《论语》看孔子遇到的不同思想者的质疑
    关于汉英两种语言中的“龙”文化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版权所有 www.11665.com © 论文大全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