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河图·洛书在西藏
太史公云:“三王不同龟,四夷各异卜”。又云:“蛮夷氐羌虽君臣之序,亦有决疑之卜。或以金石,或以草木,国不同俗。然皆可以战伐攻击,推兵求胜,各信其神,以知来事。”②这一描述比较接近于当时我们多民族的国家宗教文化发展情况的事实。
以下就西藏藏族经常佩戴于腰间起护身符作用的铜镜图案及藏历图上的画面来探索“河图洛书”以至五行、阴阳、八卦这一系列哲学思想在西藏的影响。
在“护身铜镜”和“藏历图”中心场有一“三三幻方”(magic square),藏语称为“九宫”(pho—brang dgu—glign),或又根据苯教说法称为“九痣”(sme—badgu)③,在正方形的九格内填以藏式字码1—9,而这九个字码分别代表了方位、五行、颜色等等④。如图2:
需要说明的是,图中方位与现行号位观念相反,是上南、下北、左东、右西。
这1—9九个数字在九个格内的排列位置表现了与“河图”完全一致的神秘观念。就是在宫内横、竖、斜各行加起来总和都是15。即:
4+9+2=3+5+7=8+1+6=4+5+6=2+5+8=15
再请比较一下河图:
图4河图
只需把河图向左方逆时针方向旋转两格,即可看出与“九宫”完全一致,藏人的九宫数字码,只是相反图像而已。
宋人邢凯,在其著作《坦齐通编》中有一段极为重要的描述:
河图之数不清,种放得之于陈搏,载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五居其中,取白黑碧绿黄赤紫配之,以定吉凶,谓之九宫①。
这里把河图的图像,跟九宫联在了一起,使我们更进一步确认河图与九宫的关系。《书洪范》说:
天乃赐禹洪范九畴。初,一曰五行。一、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爱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②。
后来,汉代的刘歆的推衍,就把河图跟五行、阴阳、八卦等一系列思想哲学的范畴统一起来,长时期成为最有影响的思想,对各兄弟民族发生影响。相信“河图”与“九宫”传到西藏是吐蕃时期,可以取唐李德裕所作“中书门下两省奏请崇重九宫祀典”一文为证③。以图5表之如下(此图系张克强先生绘赠):
我们从这幅图来看大致可以确认“九宫”即“河图”所代表的哲学思想,在唐代藏人社会中已经定型。藏族史学家明确记载这一不争的事实。
相传为赤松德赞(742—797)时期的作品,藏文出土古籍之一的《五部遗教》(bka—thang—soe—lga)对此事有较具体的记载:
(松赞干布)挑选了蕃人中聪明有识之寨达丹、朗措多勒、甲迦冬衮、达米达卡等四人,赐给每人一个金盘、八枚银币、一枚金币及路上使用的金沙半升。对他们说:“你们到汉地去,学习对我们吐蕃有益的学问。以前,吐蕃只有公主带来的占卜历算书籍六十种,还有从印度翻译的十二缘起、六日轮转等。占卜历算未能发达。要学习测算生死、推算四季天时气节须与汉人接触。你们要努力成为学者,我一定给以重赏。”这样吩咐以后,派遣他们前往汉地。他们到了汉地分别投拜了汉地四名学者,向其中精于推算四时季节的嘉赤、摩诃衍那学习了一年又七个月。除了推算时命以外分别教了《明灯书》、《卦书》、《天地灵迹》、《纸、绳卦术》等测算之法。另有汉地测算之学称为五大续的五支,即:《摄集证树之木续》、《神灯光明之火续》、《甘露净瓶之水续》、《隐匿幻艳之土续》、《黑色丹铅之铁续》以及其它十支古籍秘诀,等等。①
书中还接着夹叙夹议地记载这四个学成回藏后,大展其才,如何运用所学的汉传历法、五行八卦知识,受到赞普赞美的情况。
二、阴阳五行、八卦在西藏
五行学说在中国由来已久,它是许多旧学问的主心骨,无论是古代科学(天文、医学)、古代哲学(思想、逻辑)、古代政治学(伦理、纲常)、古代神学(谶纬、卜筮),没有它就立不起来。这些学问与阴阳五行学说的关系恰是“剪不断、理还乱”。在秦汉时期,尤其是汉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经过董仲舒一批大儒的抉幽阐微,前文指出,朝廷的大力推广,于是,就成为社会上统治人们思想的最强劲的工具。
前文指出,藏族接受阴阳五行学说甚早,远者可以上推到周初,姬、姜两大部落的流动和转徙时,姜姓一支留在西北,从事牧放的生活,被称为羌人,可能就是藏族先民某支的祖先①。所以五行学说的思想和方法在藏族中流传也是很久远的事了。
藏族称“五行”为khams—lmga;就是shing(木)、me(火)、sa(土)、lcags(铁=金属、金)、chu(水)②。又各自分为阴阳(pho—mo,请注意:藏族语言习惯,阳在前而阴在后。即阳阴),合计为十,用以对应十天干③。再与十二地支,即十二生肖相配(这十二生肖的名称、位序也是和汉地一致的,称之为lo—rtags bcu—gnyis)。下面就是汉藏两种文字的干支对照表:
若用天干与地支来组合(即按甲子、乙丑……的排列),起甲子,终癸亥,恰合于汉地历法,以六十年为一轮。
我们知道藏文是公元七世纪中叶方创造推行的。远古的传说,于史无征,难以确认,只好从有文字以后的文献中求证①。
一是公元823年,(即唐穆宗长庆三年)树立于拉萨(古称逻些)的《舅甥唐蕃和盟碑》,该碑四面勒文;西、北、南三面均为汉、藏对照,东面纯为汉文。其中有关纪年(即五行阴阳之历法应用)的记载:
“……结大和盟于唐之京师之西兴唐寺前,时大蕃彝泰七年,大唐长庆元年,即阴铁牛年十月十日也;又盟于吐蕃逻些之东,哲堆园,时大蕃彝泰八年,大唐长庆二年,即阳水虎年五月六日也;其立石于此,为大蕃彝泰九年,大唐长庆三年,即阴水兔年二月十四日事也。……”②
二是公元1176年(西夏仁宗李仁孝乾祐七年),在甘肃甘州张掖立石的《黑水桥碑》,碑阳汉文,碑阴藏文,文义亦汉藏对照。藏文第十八行云:“阳火猴年九月二十五日立石。”③
以上两通石刻的藏文史料说明五行学说在历法运用上,早在唐、宋之间已在藏区普遍流行,还可以探索一下敦煌文书(均为公元10世纪以前的写本)。敦煌吐蕃文书写卷p.t.986号是《尚书》译文残卷,存157行。原卷出自敦煌千佛洞莫高窟藏经洞。1907年被法国的伯希和劫去海外,现存于巴黎的法国国家图书馆东方手稿部。收入王尧著《敦煌吐蕃文献选》一书中,由四川民族出版社1983年出版。④
三是《尚书》的藏文译文包括了《泰誓》两篇、《牧誓》一篇和《武成》一篇。都属于《周书》的范围,这与当时在敦煌一带流行的汉文本写本有关。当时藏族的社会经济、文化和军事、政治都处于上升时期,一片欣欣向荣、积极进取的景象,人们大量派遣“豪酋子弟,入国子学”,习诗书仪礼,把唐朝的盛世雅言译成藏文,大大地促进了藏族社会的繁荣和发展。从译文中我们可以见到五行学说已经深深地进入了藏族人民生活之中,不妨看下图所列的几个例子:
从以上几例,可以清楚见到唐代藏族已经非常熟练地掌握了阴阳五行思想,并应用于历法换算之中。至于在医学中、占卜技术中运用五行学说,已是很自然的事。兹事体大,当另文研究之。
八卦,在藏语中称为spar—kha或spar—khabrgyad。就是汉语的译音,后面再加上一个解释性的“八”字。①
这八卦所代表的八种事物和符号都分别译为藏语:
干khen 坤khon 震zjn 艮gin
(天)gnam (地)sa (雷)gnam lcags (山)ri
坎kham 离li 兑dwa 巽zon
(水)chu (火)me (泽)mtshi v u (风)rlung艮
比较一下图八卦的古音跟译成藏语之间是否接近或吻合,可以考察传入藏区的大致时代。
从上图可以发现藏语的译音非常接近上古汉语的音读。可以说“八卦”最早进入藏区的时间不应晚于隋唐之时。再看“八卦”二字(bagua):中古汉语为boetkwai,上古汉语为petkue,藏语译音sparkha。
其中“八”字韵尾的转换,也是语言学界公认为中古汉语以前的事。
四、是在藏区人们经常佩戴的护身铜镜上,内圆9个藏式数字1—9,排成一个三三幻方,即上、下、左、右、斜、直其总和都是15。藏人称之为pho—brang dgu—gling,九宫。中圆即五行、五方,上南、下北、左东、右西、中间为u,即是数目码字代表5,又与藏文“土”sa写法一致,一举双用,即五行、五方相亲,东木、西金、南火、北水、中土。方格内是八卦,分布顺序与汉地同。外圆是十二生肖(均为图像,今改写成文字,取其意而已)。从上面这些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小铜镜就能反映出阴阳五行、九宫、八卦在西藏的具体流行状况,也说明汉藏人民的思想交流由来久矣①!
三、藏地风马旗与汉地阴阳五行
凤马旗是藏族丧葬祭祀礼义中最党见的一种习俗,其来原与汉地阴阳五行有一定关系。“风马”含义有两种:(1)气数,运气,特指五行;(2)风马幡,屋顶山顶等高处象征运气的幡。先看风马中的所谓五行。将风马简化,根据各战神所居方位可得。汉地五行:东方属木,时春,形苍龙;北方属水,时冬,形乌龟;西方属金,时秋,形白虎;中央属土,为日月神所居;南方属火,时夏,形朱雀。若将风马标志的五行与汉地五行比较,其间差异较大。风马中的gyu—vbrug—sngog—po显然对译“苍龙”或“青龙”,但从东方移到了南方;西方的白虎变成了红虎;东方经历了由白虎取代苍龙(藏族信仰以东方为白色,苍龙不属白色,故先以汉五神中的西方白虎暂作东方神),又以白狮“东方雪山白狮”取代白虎(使白虎再返西方,但失去白色,成红虎)的过程。此后,东方白狮便在藏族信仰中固定下来。鹰(或鹏)作为古老的萨满教信仰进入风马是以其鸟形来取代朱雀(藏文译作bya—dmar—po)。由此可见,风马以五方神或五行观念来布局是确定无疑的。但接着有这样一个疑问,在藏族民间广泛存在的、根深蒂固的信仰,会完全缘自五行学说,仅仅代表昌运和福禄,肯定还存在着深层次的本土信仰意识,比如位于风马中央的“马”,在汉地五行或五神观属土,为日月神或说为黄帝后土,是统帅东西南北四家神的枢纽,风马中央的马,也是解开整个风马之谜的关键。本教丧葬仪轨文讲到死人世界时常常提到“山口”“渡口”比喻灵魂进入天界路途的艰辛,马被作为死者死后的坐骑,受到本教巫师的特别关注。
关于献魂马的度亡经文主要出现在敦煌本教文献中,其时吐蕃盛行土葬;在风马五行中,马居中,属土,为五行之枢纽,象征一种终结。土葬与五行中以土为本的观念不无联系,风马中的马与五行之土在这一点上是相通的。风马中的五种动物又指五守舍神,即五起源神。五起源神一方面指风马含有的五行,即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也指与人俱来的五神,即地方神、阳神、阴神、战神、生命神,昭示由神造人和元素形成万物两种哲学观点的谐合。观察风马图案,右上方的鹏表示阳神(或战神)。左上方的玉龙(gyu—vbrang)称天龙,实际上是地龙klu的变体,居地下,主繁衍,性阴,表示大地。左右阴阳的结合产生了作为生命(srog)的马,战神仪轨文中明确地说明:战神“右肩上有狮子俯卧、左肩上有老虎跳跃”,左右位置正好与风马标志的相同。其中狮为雄性,虎居左为阴。
若对风马以阴阳区分,必然联想起太极图和八卦,风马右阳左图实乃太极图与乾坤坎离牝牡四正卦之变体,其区别在于,太极图四正卦以天为阳,天在藏族原始信仰亦以天为阳,但也以右为阳,故风马幡以左右分割阴阳。风马的左右之分正是《易经》所云乾坤之分,乾坤生万物,天地生五行;五行相生相克,所属各有其气,其气主为制约,明白了这个机理,才能保障生命的运行昌盛不衰,藏族风马幡作为昌运之旗的根源即在于此。但在一份道家丹书(参同契明)中却明白无误地写明龙阴虎阳,即“白面郎君骑白虎,青衣女子跨青龙”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