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随着数码相机的普及以及网民网络技术应用的不断提高,自拍现象也在广大网民中蔓延开来,但自拍究竟是个性的展示还是一种低俗行为?网友自娱自乐是否有必要将照片传到网上供大家“欣赏”?自拍的心理行为是什么?众说纷纭。本文试图运用社会学理论对此作些探讨。
关 键 词: 自拍族 亚文化群体 社会学分析
“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如果崔健知道现在网络“自拍”这么火,估计这句歌词的后一半就得改成“这世界流行自拍”了。虽然才仅仅出现一两年,但这种流行于年轻人中间的自拍就几乎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有媒体进行了一项网上自拍调查显示:“自拍”名列百度搜索风云排行榜top50内,每隔3秒,就有一个上网者通过网络寻找到自拍图片;近50万个网站宣称自己的内容与自拍有关 [1]。 “自拍”就像打开的潘多拉盒子,一时间成为汉语中最麻辣、最燎人的词汇。自拍究竟是个性的展示还是一种低俗行为?网友自娱自乐是否有必要将照片传到网上供大家“欣赏”,自拍的心理行为是什么?由于传统媒体报道较少,所以自拍很少为习惯于传统媒体阅读的读者所知道。但是在虚拟世界里,自拍虽然还仅是个出现一两年的新生事物,却以不可思议的速度在网民中间迅速流传开来,吸引着越来越多网民的眼球。在这里,我们首先要来看看什么是自拍。所谓“自拍”,顾名思义就是自己拍自己,而“网络自拍”,就是自己拍自己然后把照片放到网络上与人分享的行为。这些人在网络流行语就是所谓的“自拍族”。翻看自拍一族的照片,两种极端的风格最为吸引人,一种是明快的、缤纷的色彩、灿烂的笑容,有时候还来点幽默,做个鬼脸,一种则是晦暗的光线,模糊的影像,一派颓废的格调。他们到底是怎么样的一个群体呢?
一、网络自拍族众生像
笔者就对网络自拍现象如何看的问题在在bbs论坛和网络聊友中进行调查,调查的对象是20~30岁的青年网民,男女各半,主要采用了个案调查法和集体访谈法。在调查中虽有近三分之一的网友对自拍持抵触态度,但大部分的网民对网络自拍都持宽容态度,并在问及是否会上传自拍照片时,半数的人表示只要条件允许都会尝试。而这一倾向在受访的女性网友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在众多受访的网友当中,a君就是其中一个典型的例子:
爱上网的a君经常用网络摄像头来截图拍照,在上网与朋友们视频聊天时,总会给自己留下几张靓照。除了自己拍自己以外,有时她也会难得让搞摄影的朋友帮自己拍两张,然后再把最好看的传到网络上去,并招呼自己的网友都来看。谁来拍不是最重要,重要的是拍了自己,拍得漂亮,好玩。也许许多人会觉得她们自恋,夸张,不正常,但像a君这样的自拍爱好者,可以说现在是随处可见,下面摘录了一段和她的谈话:
q:你现在多大?
a:读大学
q:为什么喜欢拍照呢?
a:因为年轻啊,在漂亮的时候多留下一点影像记录,到老了再看一定很有意思,而且这不仅仅可用来记录年轻时的模样,同时也是记录有趣的事的好方法。
q:那又为什么喜欢自己拍自己呢?是因为觉得自己漂亮吗?
a:很多人会认为我们喜欢拍自己是因为自己认为自己漂亮,其实不完全是。我觉得每个人觉得自己不是那么丑是很正常的,即使那个人事实上很丑。我们拍自己有把自己年轻漂亮活力的样子拍下来的想法在里面,不过同时我觉得拍照也是一种艺术,也许拍别人,对方并不能摆出你所想要的样子,所以我们选择了自己。有时候也会是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互拍。
q:和你志同道合的朋友多吗?
a:蛮多的。其实一开始身边的朋友也认为我是臭美,但后来渐渐相处,被我拖着一起玩“自拍”,就越来越发现里面的有趣之处了,大家开始喜欢上这种娱乐。
上述个案中的a君只是为数众多的自拍族当中的一员,就像网友“小李菜刀”说的,“自拍好啊,自拍是年青、自信的表现,趁年青留下生活的烙印”。如果在道德层面上把这种充满青春诗意,明快健康的自拍归为阳春白雪的话,则以b君为代表的暴露、叛逆的自拍就应该算是下里巴人了。下面同样也是笔者和她的一段对话的摘录:
q:你是怎么接触自拍的?
a: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接触到自拍的,由不好意思发展到现在的不可收拾。在一次朋友聚会上被个陌生朋友夸了一下,一向对自己长相不太乐观的我回到住处对着镜子看了好久,发现自己真的是漂亮很多了,于是禁不住拿出相机自拍起来。然后放到网上一看,效果真不错。
q:为什么喜欢自拍?
a:因为经常上网,对网上的自拍照片也浏览了不少,可是,有了自己的照片以后,才发现她们居然没有我美。在工作中,也有越来越多的男孩子女孩子夸我的长相身材。一种潜在的攀比和炫耀心理,渐渐地迸发出来。我想我应该让大家知道,我的身材是多么地美好。
q:上传过裸照吗?开始心理有什么感觉?
a:有。处理照片,上网发布,实在是一个愉快、兴奋而又惊慌的过程。发出去以后,“我”的点击率快速飚升。第一天的点击数就达到了13000多次。在那段时间,我特别注重自己的衣着打扮,走在路上也非常在意别人的目光。我觉得,无论走到哪里,自己都是那里的焦点。
q:你觉得这样对你的生活会有影响吗?
a:一开始觉得挺新鲜刺激的,可是,很快我就觉得自己很累。对自己的身体清洁特别细致,到了嗜洁成瘾的程度。不仅如此,我还对别的女人体有浓厚的兴趣,不论走到哪里,总是觉得自己的目光穿透他人的衣服,看到的是一个裸的人体。打开电脑,情不自禁的,就浏览到了自拍网站。医生说,我有洁癖,还有很严重的心理疾病。我现在正在接受心理治疗,希望能够很快恢复正常的心态,过正常的生活。
与此相似的是一个网民为竹影青瞳的广州某大学的老师,从二οο四年一月五日起,她将自己在天涯社区发表的文字转到社区的个人博客中,并在每篇文字后面贴上自拍的裸照。竹影青瞳在自己的天涯社区的博客宣言中说:“我的热血极为容易就澎湃,于我而言,写作是出于被迫,因为我非写不可,不需要原因,而我对我自己身体的自拍,只是因为我有冲动要这为做。我的鲜血直往头上涌,我想看见自己美丽的样子,然后让人也看见。我在担心我会不会有一天彻底抓狂,自恋至死。”竹影青瞳孔说,她要倡导身体的觉醒。而倡导身体的觉醒,首先要把身体当作自在的物体来对待。“我把我自己的裸照贴在文字后面,我不觉得羞耻,因为我只把我自己的身体当成自然界中的某种物体来观赏,而我这为做也是希望读者能够领会我的意图,把身体当作清洁的物体来对待。…很少人能够理解我的身体理念,理解我展示自己的身体乃是出于对自己理念的执着,而不是为了出名或者牟利…。” [2]竹影青瞳是个大学老师,从她的宣言中,我们可以看出她把自拍当成自己身体的觉醒,她对自己很有自信,也希望与人分享她的美丽,她的自拍行为完全是出于自愿,而且不是为了牟利。套用美国女权主义电影学者劳拉·穆尔维的“看本身就是快感的源泉”,可以说网络叛逆行为本身就是快感的源泉。
据台湾学生媒体《文化一周》最新调查显示,有七成大学生有自拍经验,甚至有六成用自拍来写日记;三成学生可接受全裸的大胆尺度,有实际经验的却仅有一成;显示学生族群对此仍持保留态度。69.1%受访者认为能从自拍得到快乐,但32.5%受访者认为自拍“好玩,但易被误为色情”,颇为无奈 [3]
对于目前网络上风行的自拍现象重庆市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的孙元明教授认为,目前的自拍泛滥,是缘自人类的生命本能和人们对网络的“无忌”使用。他说,就社会心理学而言,人性本来就具有自我暴露自我欣赏的成分。在年幼的时候,人们对自己的身体就充满了好奇,并试图了解它,把它和环境区分开来。在这样的过程中,人类发现,自己和环境具有了区别,并且具有优越性,进而生出了对自己身体的肯定和夸耀心理。很多孩子在接受大人问哪里乖的话时,常常会回答:耳朵乖、鼻子乖、嘴巴乖。当人们肯定了自己身体的优越性后,就试图通过各种途径把它展示出来,加以炫耀和宣泄。拍照自然就是一种好的途径和方式
二、网络自拍现象的社会学分析
上述孙元明教授对自拍族的分析揭示了他们普遍的心理状态,在社会学对于文化的区分中,有一种区别于主文化的"亚文化"概念,即"当一个社会的某一群体形成一种既包括主文化的某些特征,又包括一些其他群体所不具备的文化要素的生活方式时,这种群体文化被称为亚文化。关于亚文化群体的产生,一种得到公认的社会学观点认为:在人与人之间存在着有效的内在联系的地方,一些人有着需要共同解决的问题,但却对某个共同的、人人关心的问题找不到有效的解决方法———在这种情况下,就产生了亚文化群体。[1 ] [p. 12 ]在这一认识基础上,亚文化群体被定义为:“处于下层结构地位的群体对具有占统治地位的意思体系作出反应的过程而发展起来的意思体系、表达方式或生活方式,它反映了下层阶级企图解决在广泛的社会范围内所引起的结构性矛盾。”[1 ] [p. 12 ]因而,可以将亚文化群体理解为集体性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或共同应对相同处境的方法,它的产生源于主导权的冲突,所以表现为处于相对弱势的群体对主流文化的集体性反抗。自拍族特别是裸体自拍族这种网络亚文化群体的产生,反映的是从现实生存空间到网络生存空间的转换中,个体自动与现实的秩序法则剥离,以去中心的意志取向和自我放纵的行为方式,对抗并捣毁网络上的各种现存秩序。下面笔者就网络自拍族的产生并深受广大网民接受且有泛滥之势的现象进行社会学的分析。
(一)、社会心理学的解释
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来观照网络亚文化群体中个体内部人格结构,可以看出,这种快感的深层根源正是自我和超我缺席状态下的本我的张扬和释放。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将人格划分为三个层次:本我、自我、超我。本我,是心理结构中最原始的部分,处于潜意识中,充满被压抑的本能、欲望、冲动;自我源自本我,是本我的一部分,它接受外界的刺激,也感受来自本我的兴奋,自我按现实的原则,在欲望和动作之间插入思想的缓冲因素;超我是人格道德的维护者,作为社会文化价值内化的结果,是取代了环境控制的自我控制。这种人格结构的划分为个体人格内部的冲突埋下伏笔,因为本我代表了人类本能冲动的力量,遵循快乐原则,超我代表了社会文化的力量,是一切规范规则在个体身上内化的结果,因而在现实生活中,一个正常的、见容于社会及其文化的个体,其人格结构的内部走向大致是这样的:在超我的压制下,本我不得不收敛起本能、冲动、欲望,而自我作为超我和本我共同投射的矛盾统一体,周旋在现实和本我之间。当个体的存在环境从现实社会转入网络空间时,现实世界的各种秩序随之退场。对那些已将社会规范内化为一种自律精神的个体而言,即便超我的现实土壤不存在了,自我的强大的防御机制仍会恪尽职守的处理好利比多和现实的关系。
对自拍族这样的网络亚文化群体来说,个体人格内部正发生着相异的变化:超我因失去了现实的对应而暂时被悬置了,相应地,自我的防御之门在个体的授意下洞开,自我的现实面也被本能面完全取代。原本由本我、自我、超我分立而制衡的人格结构一下子出现了自我和超我的空场,这时,本我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自由。在这种情况下,个体人格在本我的自由舞蹈中发生了转变,在个体外部则表现为对一切关于性的(生本能) 和攻击、破坏的(死本能) 欲望的发泄,这种发泄的结果造成了对现实及网络空间秩序的摧毁、颠覆。对网络亚文化群体而言,网络在某种程度上,成为这些网络秩序破坏者所能找到的释放和发泄的支点。在破坏的同时,得到释放的快感。正如一位名网友c君在qq上称,“自从发现网络可以安全地展露隐私”,一度被压抑的“嗜好”变本加厉发泄出来。他先是拍自己,然后又拍视频对象,拍与他有性关系的女性(包括偷拍),不仅满足自己的病态,也在满足同样有病态心理的网友。[4]
(二)、失范理论的解释
失范的概念由埃米尔·迪尔凯姆引入现代社会学。他在其名著《自杀论》中,用失范这一概念描述当社会规范和价值相互矛盾、冲突或社会规范与价值相对脆弱、阙如时,在个人和社会中都会出现的混乱状态。对这一概念加以修改并将其运用于越轨行为研究的是罗伯特·默顿。默顿认为,当社会的文化和结构之间存在紧张或冲突时,越轨就可能发生。在默顿看来,有两个因素在理解越轨行为方面极为重要:“以文化或规范的方式描述的目标”和“以结构的方式描述的实现这些目标的手段”。每个社会都有其认可和提倡的某些目标和达到这些目标的合法手段,但是,在社会快速变化的环境中,由于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念相互冲突和相对脆弱,人们在选择社会行为的手段和目标时便会存在各种越轨行为。或者失去对这些目标的兴趣,或者失去通过合法的途径达到目标的兴趣,或者同时失去二者,从而导致越轨行为的发生。
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加速期,旧有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社会规范体系因不适应社会发展而逐步丧失控制社会行为的功能,而新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社会规范体系尚未完全建立起来,在一定程度上,社会处于一种所谓的“规范真空”状态,也就是默顿所说的“失范”状态。此时,传统的价值评判体系不断受到新生的价值评判的挑战,社会价值评判由一元变为多元,各种价值评判相互矛盾与冲突,处于混乱、“失范”的状态,致使其社会约束力减弱,个人缺乏行动的指南,容易导致行为越轨。同时社会转型削弱了传统伦理道德等社会规范的社会控制和行为导向作用,使人们的思想观念和道德标准出现多元化和混乱的局面。原有的道德约束力有所减弱,新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正在形成,新的道德约束力尚未被人们普遍接受和发生效用。因而难免导致人们心态浮躁,引发社会的不安定。网络自拍行为的盛行特别是裸体自拍的泛滥正是从一个侧面体现出社会转型时期社会价值观的“失范”状态。正如一名网友d君留言说,“开始因为好奇,觉得流行就拍了,感觉就和拍写真一样,是留下一种美,既然是美,放到网上大家欣赏有什么不可以?”对于让陌生人看到她的身体,她说,她把这理解成一种个性,一种胆色。当被问到如果被亲朋好友特别是男友或丈夫看到怎么办时?她说:“他们应该尊重我的意思。” 另有一个研究生e君说:“自拍不是一个暧昧的字眼,所以不要大惊小怪。暴露型、激情型的自拍,也只是其中的一类而已。”这都显示出在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思想观念和道德标准出现多元化的局面。
网络自拍特别是裸体自拍现象体现在道德层面上的“失范”状态对青少年的影响尤为显著。青少年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过程之中,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全确立,社会辨别能力较差,极容易使他们沉溺其中,甚至因此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因此,尽快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一整套社会规范体系,增强社会控制力,净化青少年学生成长的社会环境,帮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评判体系,对于有效地防范其越轨行为的发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文化传递理论的解释
文化传递理论认为越轨行为是从一个人所生活的社会环境中习得的。社会学家克利福特·肖和亨利·麦凯研究发现,如果越轨行为在某一群体或社区中已经作为一种文化模式而存在,它就很可能被传播给新来者和年轻人。但是,为什么在同一社会环境下有些人选择了越轨,而另一些人却选择了遵从呢?埃德文·萨瑟兰指出,每个人都受到了遵从和越轨的双重影响,人们采取哪种行为受到下列因素的影响:与他人接触的强度;发生接触时的年龄;与越轨行为者接触和与遵从者接触的比率。他认为,与教唆越轨的人联系越密切,接触的次数越多、越频繁,且接触时的年龄越小,当事人变成越轨者的可能性越大。文化传递理论的主要贡献在于使人们注意到越轨行为是学而知之的这一事实。这一理论是重要特征是把探讨越轨行为原因的注意力放在越轨者与什么人交往,以及交往的频率、时间、强度等变数上。
文化传递理论对于研究亚文化群体、同辈群体对青少年学生行为的影响,防止越轨行为的发生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对于网络自拍族这个亚文化群体来说,自己拍拍自己,就是一个自我认识的过程,同时又是一种自我心像的强化的过程。就像自己亲手制作了一样非常满意的作品一样,在观赏过程中就有一种自我满足感在内心的强化。自拍的心理基础,简单地说,不过就是爱现想秀,吸引他人的注意。一般而言,从事表演工作的人或者名人,有较多的机会可以公开大方的展示自己,不论是身材、外貌、思想或观念;但是一般人很少有机会让大家把目光投注在自己身上,然而人们都有被他人注意、肯定与欣赏的渴望,在网际网络的出现及数字相机的普及之下,这种受人注目的渴望很容易实现,况且数字相片可以轻易修改,网络的化名匿名也给人有安全感,而且轻轻一个按键就可以把自己的自信与人分享,因此自拍在网络世界变成一种风潮,自拍形成一种自我认同的展现。而对于浏览者来说,由于每个人都有本能的窥视欲,使这些自拍照片在网上大有市场,反过来又大大刺激了这些自拍者兴奋性,让他们产生一种满足感,接着,为得到更多的关注,自拍者又会和其他人的进行比较,这样的几重刺激就让他们更加热衷于此。就像前面案例中b君说的:“(照片)发出去以后,我的点击率快速飙升,第一天的点击数就达到了13000多次。”而这“实在是一个愉快、兴奋而又惊慌的过程”。这正是验证了文化传递理论的解释,网络自拍族群体的不断壮大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这种心理认同感和满足感在网民中间互相传递和影响。
三、结语
随着数码相机的普及以及网民网络技术应用的不断提高,“自拍”可谓“应运而生”。众所周知,便于人们相互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是网络最大的便利之处,从这点上看,将自拍作品上传网络,与亲朋好友分享生活点滴、记录成长经历,这本无可厚非,甚至值得提倡。但如今的自拍却隐约成了“色情”的代名词,尽管两者之间还存有相当大的距离。裸露自拍的出现无疑是在测验威权者的容忍度,也是人们视裸体为色情或艺术观看逻辑的改变。网络空间本就存在一定的管理难度,对于上传到网上的自拍照片,如何制定“标准”或者如何“分级”更是难上加难,这就要求网友在网络上传播自拍照片时,要掌握一定的分寸。网络是公共空间,自拍照片放在自己电脑硬盘里怎么欣赏都没有关系,如果要发布到网上,就有必要三思而后行了,网络的出现为社会文化带来很大的影响,它在冲击传统的思想和观念,在这新旧交替之际,我们不应拿传统的观念或逻辑来看待它,而应以更宽容的态度来迎接它,并规范它。
注 释:
[1] /gb/map/2004-11/14/content_400730.htm.
《重庆晨报》2004-11-14
[2] http://lady.163.com/lady2003/editor/sight/041104/041104_196058.html
网易社区2004年11月4日18:5:0
[3] http://lady.163.com/lady2003/editor/sight/041104/041104_196064.html
网易社区2004年11月4日17:40:11
[4] 《新快报》http://cn.news.yahoo.com/050719/533/2dqjp.html 2005-07-19 10:07
参考文献:
[1] [加]迈克尔·布雷克. 亚文化与青少年犯罪[m] . 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1990.
[2] 叶弈乾,孔克勤. 个性心理学[m] .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3] 陆俊著 重建巴比塔——文化视野中的网络[m] ,北京出版社,1999 年版。
[4] 钱桐.网络亚文化对青少年的不良影响[j].青少年犯罪问题,2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