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潜移默化中孕育出一批又一批业余群众文化骨干和文艺人才。他们离开广场回到单位和社区,便成为组织和辅导群众文化的中坚力量,有力地推动城镇群众文化活动开展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三、如何更好的进行广场文化的建设
如何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广场文化的需求,不仅是一个文化问题、经济问题,也是一个社会管理问题。我们必须进一步提高对广场文化建设重要意义的认识,认真思考如何更好的建设广场文化,使绚丽多彩的广场文化成为市民享受公共文化的场所、展示艺术才华的舞台、稳定民生的重要阵地。
1.重视广场群众文化建设,关注群众的“精神民生”。政府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尊重广大群众的健康权、娱乐权、享乐权、运动权,改善群众的“精神民生”满足人民群众对广场文化多方面、多层次的需求。宣传和文化部门要从宏观上指导、组织、策划、安排、协调,保证广场文化有序、活跃、繁荣发展。市政市容管理部门、体育部门和群团组织要提高服务意识,从便民、利民,维护群众利益的角度出发,密切配合,协调联动,帮助群众解决好场地、音响、电源等实际问题,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促进广场群众性文体活动日益繁荣发展。整理:WWW.11665.COM 。
2.要建立健全开展广场文化活动的管理机制并尝试市场运作。当地文化部门要建立规范的广场文化活动管理机制,使这一活动的开展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规范人们的行为,提升人们的素质。并且这一活动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所以许多企业为了扩大知名度也积极参与到广场文化中来,为活动提供必要的赞助资金,使得广场文化活动的开展有了资金支持,尝试市场运作模式,实现企业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3.要把握广场文化活动开展的方向性。要根据本地的具体情况,制定好广场主题文化活动的实施方案,并提出具体要求和主体内容,明确责任。主题力求鲜明、积极健康、文明向上、雅俗共赏、喜闻乐见,并且配合政府开展活动,向群众宣传政府的事情和公告,为建设和谐社会提供精神动力、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把握群众正确的舆论方向。
4.以各种主题、多样形式开展广场文化活动。文化是大众的,发展广场文化是全社会的责任。要组织开展各类主题示范活动,促进广场文化从单一型、小规模、不确定向综合性、整体性、经常性转变。比如,从赏花草、放风筝、散散步、聊聊天发展到红歌对唱、歌舞晚会、戏剧表演、露天电影;从书法、书市、花市、猜谜发展到民间艺术表演、优秀艺术精品展览、服装展销;从健身舞蹈到气功演练、太极拳学习;从小品、故事会、诗朗诵到百姓关心的热点论坛、政府重点工作解读、专家讲座等。要充分发挥各类专业或业余文艺工作者特长,利用学校、剧团的人才资源,组织文艺团体经常“下场”演出,既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求,同时也是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群众、汲取营养、繁荣创作的重要途径。通过专业与业余的交流互动,促进广场文化活动的普及与提高。
综上所述,广场文化活动适应了时代的发展,以其积极向上、健康有益的格调体现了群众文化的品位和鲜明的时代特征,成为了我国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基地,是构建和谐社会、稳定民生的一项重要举措。我们要重视和加强广场文化的建设,为新形势下广场文化活动的开展提供支持性意见,从而使人民群众有广阔的休闲和娱乐空间,提高人们的思想素质;增进政府与群众的了解和沟通,加强团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转贴于论文联盟 http://
[转贴于:论文大全网 http://www.11665.comhttps://www.11665.com/culture/socialculture/135320.shtml]...上一页 [1] [2]